抱著吳維出去的官差把人放下之後,就跟劉大匯報了吳維的舉動。
劉大給吳維投去一個讚賞的眼神,很難想象隻有三歲左右的孩子,能夠在那樣的地方臨危不亂,還能夠想到跟外界聯係的法子,若是給他成長的空間,此子以後必定會有所作為。
劉大走過來蹲下身,看著吳維。
“你叫什麼名字?”
“迴差爺的話,我叫吳維,我是十五裏外吳家村的村民,跟爹爹一起來鎮上賣東西,被人帶到這來的。”
聲音聽上去有些幼稚,不過卻簡單的幾句話,就把自己的來處說了個明明白白。
劉大本來還想再問些什麼,不過看到茅房那邊,手下領著一名小公子上來,隻來得及匆匆扔下一句。
“別擔心,我會把你送迴給你爹。”
吳維麵上一陣歡喜,心裏卻撇嘴,雖然他隻有三歲,可也沒有這麼忽悠人的,像他這樣可是立了大功,難道官府就沒有點賞賜啥的。
唉!這人小還真是一大硬傷,別人都不拿你當迴事。
劉大來到崔玉麵前,拱手行禮。
“小公子可有受驚。”
“無妨,我大哥在哪?”
“崔公子就在縣衙內,小公子請。”
崔玉應了一聲,然後徑直往院外走,不過在路過吳維邊上的時候,崔玉腳步一頓,小聲說了句多謝。
丟下兩個字,崔玉便大步往院外走,劉大緊跟他身後。
拐來的孩子自有手下的人會妥善處理,劉大也不擔心。
之後地窖裏麵的孩子全部都被帶了上來,吳維跟著他們一起全部被送到了縣衙。
在後堂,下人端了些點心給他們吃,接下來就是等著,等他們的家人來接他們迴家。
吳維沒等太久,過了小一刻鍾,外麵就傳來匆匆的腳步聲,最主要的還是剛才,吳家一大家子打算來縣衙打聽打聽,看有沒有消息。
吳維一抬頭,不光爹娘,他爺還有他大伯,二伯,大伯娘,二伯娘全都來了。
王氏看到小兒子,大吼一聲,整個人就飛撲過去,一把把吳維摟在懷裏,頓時哭得死去活來。
“你嚇死娘了,你嚇死娘了。”
嘴裏來來迴迴隻會重複著這兩句話,吳老三在旁邊不好上手,隻得有一下沒一下摸著兒子的腦袋。
心裏想著,下次可不敢帶兒子再來鎮上,心中一陣後怕,他不敢想象,若是小兒子真的找不到了,他以後的日子會怎麼樣。
吳維知道他娘肯定是被這次的事嚇慘了,就任由他娘摟著自個兒,乖乖趴在他娘的懷裏。
等到王氏哭的差不多了,吳家人這才朝一旁的官差道謝,千恩萬謝之後之,吳家人就帶著吳維走了。
迴村的路上,王氏誰也不讓,自個背著小兒子迴家。
心裏一陣慶幸,他們這地兒被拍花子拍走的孩子,能找迴來的一百個當中也沒有一個,小兒子這是走了狗屎運,看來是老天爺保佑。
鎮子不大,幾乎每年都有孩子丟失,這在鎮上已經不算什麼大事,可是今年不一樣,今年丟失的孩子竟然通通都找迴來了,這在鎮上可是引起了轟動。
前兩年丟失孩子沒有找迴來人家又想起自家的孩子,全都圍到鎮上的衙房打聽情況。
縣太爺這幾天忙的不行,不過好在是把那兩位貴人給送走了。
把人送走,這才帶著人出了鎮子迴縣衙。
崔奇帶著自家弟弟離開的時候,派了個小廝往吳家村去。
崔一來到吳家村打聽了一番,打聽到老吳家之後,便來到了老吳家。
此時老吳家除了王氏在家帶著小兒子,別的人通通都不在。
迴家的這兩天,王氏把小兒子拘在家裏,哪都不讓他去,自個也在家看著小兒子。
老吳家的人誰也沒說啥,這若是放在他們身上,他們也怕會這樣。
王氏坐在院子裏縫衣裳,手裏的衣裳是給吳維縫的,而吳維,乖乖的坐在一旁給他娘打扇。
“娘,你累不累,要不要喝口水?”
王氏一臉的欣慰。
“娘不渴,你累就別扇了,娘也不熱。”
“知道了娘。”
雖然他娘這麼說,不過吳維的小手就沒停過,這樣的天氣哪有不熱的道理。
聽到門口傳來敲門聲,緊接著傳來一男子的聲音。
“請問,有人在家嗎?”
王氏放下手裏的針線,抬頭朝院門口的方向看去。
“誰呀?”
聽聲音好像也不是村裏人,也不知道是誰?
崔一走進院子,見到母子二人,朝王氏拱了拱手。
“請問,這裏是吳維小公子家嗎?”
王氏一下子沒反應過來,吳維是哪個,還是旁邊的吳維應道:“沒錯,我就是吳維,你找我有什麼事?”
崔一沒想到,來到家裏竟然遇到了正主,這就更好辦了。
上前幾步,朝吳維行了一禮。
“我家大公子帶著二公子出遊,沒想到在鎮上被人拐了,幸好小公子機智,不然這次官府的人,也沒有這麼快找到那夥人的老巢。
為報答感謝,這是我家公子的小小心意,還請小公子莫要嫌棄。”
崔一說完,從懷裏掏出一個荷包奉上。
吳維看他娘沒反應過來,直接朝前幾步,接過崔一手上的荷包。
“心意我收下了。”
崔一一愣,原想著這小公子或許會推拒一番,卻沒想到如此幹脆。
不過又一想到對方的年齡,想來應該沒想太多,不過他這次來的目的算是完成了,便沒深想。
“東西已送到,小的告辭。”
母子二人把人送到門口,見人離開,王氏這才反應過來,趕緊把院門拴上,一巴掌就拍在吳維的腦袋上。
“你這孩子,別人給你什麼你就收呀!”
“娘,這是我應得的,這次要不是你兒子我機智,官府的人哪能那麼快找到我們,說不定都找不到,人家這是對我的感謝,不要白不要。
而且經過這次,咱們這一輩子都不會見到對方,反正咱們家也缺錢,他們肯定不缺,或許在他們眼中,這也就手指縫漏一點點。
還了人情,人家心裏也不會一直記著。”
王氏一聽,兒子說的也有幾分道理,頓時也不管了。
可王氏也不想想,她小兒子今年才三歲,怎麼就能說出這麼一番大道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