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三拿著那張五十兩的銀票看了好半天。
“孩他爹,你說這五十兩的銀票,咱們是自己留著,還是交到爹娘手裏?”
吳老三沒有多做考慮。
“交到爹娘手裏吧,咱們家的銀子都是爹娘管著。
王氏就知道他男人鐵定會這麼說,頓時想起了自家兒子提的要求。
“銀票交到爹娘手裏也沒問題,不過要是沒有咱兒子,這五十兩銀票咱們也得不到,把銀票交到爹娘手裏,咱們得提個意見。”
“提啥意見?”
“看三郎的樣子,也沒想著念書的事,他自個兒也讀不進,不過咱們家四郎是有想法的,今兒他竟然跟我說他想念書。
你把銀票交給爹娘的時候,當著全家人的麵提上一嘴四郎念書的事,想來也沒人會有意見。”
“還是你聰明,我怎麼沒想到這一茬。”
吳老三比了個大拇指,王氏臉上一陣得意。
早在剛吃完,王氏拉吳老三迴屋的時候,大房二房幾人就注意到了兩口子的動靜。
想著王氏今兒必定是有事,不然以她的性子不會剛吃飽飯,就拉著自家男人迴屋。
果然過了沒一會,夫妻兩個從屋子裏出來了。
院子上納涼的人都看著兩口子,吳老三來到吳老頭旁邊坐下,王氏隨便拉了把椅子坐下。
看這樣子,吳老三是有話要說,手上做著活計的人全部都豎著耳朵。
“爹,今兒家裏來人了,是鎮上的一位貴人,前幾日他弟弟不是跟四郎一起被拐了嗎,多虧咱們家四郎機智,那貴人的弟弟才能被官府的人及時發現救出來。
今兒那貴人派人來給四郎送了個荷包,荷包裏有五十兩銀票。”
吳老三說著,從懷裏摸出那張薄薄的銀票攤開,讓家裏所有人都能看清上麵的麵額。
頓時就聽到幾聲吸氣聲,這還真是好大的手筆。
“家裏的銀錢一直都是爹娘保管,這銀票還是給爹娘保管吧。”
說著就把銀票遞給了吳老頭。
吳老頭伸手接過,用手輕輕的把銀票上麵的褶皺撫平,五十兩的銀票啊,他老頭子活到這麼大的年紀,還沒摸過五十兩的銀票。
大房二房四人也都激動的得很,這五十兩銀票可是比家裏的家當還要多些,有了這五十兩銀票,以後家裏的日子肯定沒現在這麼緊巴。
吳老頭沒看多久,就把那銀票收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警告家裏人。
“這事誰也不許說出去。”
大房二房兩口子,連忙表態。
“爹放心,我們絕對不會說出去。”
幸好這會家裏的孩子都不在,全都迴屋睡去了,院子裏也就隻有幾個大人。
吳老頭知道事情的輕重,他們不會往外亂說,要是讓村裏人知道他們家有五十兩的銀票,說不定晚上就會有人來光顧他們家,所以這五十兩銀票的事絕對不能讓村裏人知道。
見他爹說完,吳老三這才又繼續開口。
“爹,家裏能得這五十兩的銀票,四郎可是大功臣,我看四郎在咱們家小一輩當中,是最聰明的,要不咱們送他去吳秀才那裏念幾年書吧?
要是念成了,對咱們家來說可是改換門庭的事,要是念不成的話,讓他去念幾年識些字,送到鎮上當夥計,也比不識字的人賺得多些。”
這要是放在以往吳老三開這個口,就算再偏疼小兒子,吳老頭也不會同意的。
要知道,老三家的小兒子是家裏最小的,沒道理送最小的孩子去念書,卻不送大的道理。
為了公平起見,大房二房的大郎跟二郎也得送,每家一個,誰也不能說他不公平。
可是現在不同了,誰讓剛剛才揣進懷裏的銀票,確實是因為四郎家裏才得的。
“老大,老二,你三弟說要送四郎去吳秀才那裏念書,你們有沒有意見?”
這要是放在以往,兩家肯定有意見,可這會兒剛得了便宜,他們哪裏敢說有意見的話。
送四郎去念書,每年的束修是三兩銀子,學個三四年,頂天也就十多兩,家裏還能餘下三十多兩。
要知道,老三兩口子要是不把五十兩銀票交出來,自己悄悄昧下,他們也不知道。
至於說今兒送來的銀票會不會比五十兩還多,大房二房的人都沒想過。
五十兩他們已經不敢想了,而且這銀票還是整張的,想來以老三的性子也不會扣下。
“爹,我沒意見。”
“爹,我也沒意見。”
吳老頭又看向劉氏跟楊氏,兩人也趕緊表態。
“爹,我們也沒意見。”
“你大哥二哥們都沒意見的話,送四郎去吳秀才那裏的事就定下了,不過四郎現在的年歲還小,等到他滿四歲的時候再把人送去吧。”
“行,都聽爹的。”
吳老三頓時眉開眼笑,剛才說小兒子能夠進一步,也隻是寬一家子的心。
隻是打算送小兒子去念幾年書,識幾個字而已,不過就這樣,吳老三心裏也高興。
念書啊,村裏人就沒幾戶人家把孩子送去念書的,到時候村裏人必定得高看他們老吳家一眼。
事情說定,眼看時辰也不早了,一大家子便各迴各屋睡去了。
吳維年紀還小,現在都是跟爹娘一起睡,他一直在等著爹娘迴來,兩人進屋的時候他還沒睡。
“爹,娘,我念書的事爺奶同意了沒有?”
“你爹出馬,你爺奶哪裏有不同意的。”
王氏說著,一邊脫鞋上炕,在小兒子旁邊躺下,順手拿過枕邊的竹葉扇,有一下沒一下的給小兒子扇扇。
雖然知道他爺應該會同意,不過沒有確切的消息,心裏還是不踏實,這會兒知道爺奶同意自然是高興。
“不過你爺說了,你現在才三歲還小,等明年你四歲的時候再把你送過去。”
晚一年念書,吳維沒覺得有什麼,很快便睡了過去。
夫妻倆卻興奮的睡不著,直到下半夜才將將睡了過去。
不過天才蒙蒙亮,夫妻倆就起來了。
雖然家裏多了五十兩的銀票,但該幹的活還是得幹。
吳老三跟他二哥一起去鎮上打短工,吳老頭則帶著老大去侍弄田裏,今兒倒是難得,家裏的女人都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