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是指什麼?”
李芳學(xué)行乍淺,僅有的一點商業(yè)知識,還是剛剛從自己老爹嘴裏聽來的。
漸漸的,有些摸不著頭腦。
在他看來,商人要做的,無非是東北西走,低買高賣,用交易的方式,賺取利潤和差價。
不曾想,還有這麼多門道。
“呃,特色嘛......”
輕輕叩擊著桌麵,李善長閉目沉思,打算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給出迴答,免得越說越亂。
忽然,他拍了下大腿。
“有了!”
“簡單的說,就是你有而別人沒有的東西,便可稱之為特色。”
“用到商業(yè)中,照樣行得通.......”
“比如娛樂、餐飲、文化等方麵,都可以動動腦子,折騰出一些新花樣,加速人氣的積累!
“經(jīng)商不比種田,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若是墨守成規(guī),閉目塞聽,老老實實的在家坐著,等錢從天上掉下來,是不會有什麼起色的!
李芳聽了半晌,感覺腦子裏一團(tuán)漿糊。
雖然,短時間內(nèi)不能融會貫通,完全消化吸收,但還是在用心記憶,頻頻點頭。
何況,自家老爹是做過宰相的,經(jīng)驗老道,見識卓遠(yuǎn),比他這個毛頭小子強了十萬八千裏。
高下之判,宛如一盞指路的明燈。
“爹,除了修路,我第一步應(yīng)該怎麼做?”
“說起來,城裏數(shù)的上的商戶,根本沒有幾家。”
“即使我貼出告示,鼓勵百姓經(jīng)商,可他們連起碼的本錢都沒有,該如何是好?”
雖然主意不錯,但李芳並非一無所知的孩童。
稍稍動下腦子,就指出了核心難題。
是啊!
經(jīng)商是需要本錢的,這是基礎(chǔ)條件。
可放眼全縣,連衙門都窮得難以為繼,何況那些苦哈哈種田的百姓了?
這些人,隻盼著風(fēng)調(diào)雨順,有個豐收的好年景......
等到秋收時,交足朝廷規(guī)定的賦稅,剩下的餘糧,能夠一家老小吃喝用度,不必挨餓,就心滿意足了。
哪還敢有別的奢望?
李善長思索了片刻,轉(zhuǎn)過頭來,罕見的給了兒子個讚賞的目光。
“好小子,你總算提出個有水平的問題了!
“的確,隻要百姓兜裏沒錢,連活下去都成問題,就不會產(chǎn)生經(jīng)商的念頭,或者別的什麼打算。”
“然後就會一直受窮,錢就無法流通起來,導(dǎo)致百姓越來越窮,縣裏的財源也會越來越少!
“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下去.......”
“永遠(yuǎn)沒有出頭之日!”
李芳同樣想到了這一層,感到深以為然。
旋即站起身來,用央告的語氣懇求道。
“爹,兒子能不能坐穩(wěn)縣衙,全看您老人家的了。”
“您可不能視而不見,袖手旁觀啊!”
李善長笑得胸有成竹,表示一切盡在掌握。
“放心吧,辦法早替你想好了!
“大抵上,分為兩個步驟......”
“首先,製定一些優(yōu)惠策略,廣而告之,把臨近州縣的商人吸引過來,讓他們在此安家落戶,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
“那些本鄉(xiāng)本土的,沒錢但還想經(jīng)商的,你就以縣衙的名義借貸給他們。”
“但必須?顚S茫荒芎院:,隨手花了......”
對此,李芳有著不同的理解。
“可經(jīng)商有風(fēng)險,賺錢了怎麼都好說,但要是賠的血本無歸,一文不剩,百姓豈不更窮了?”
“到時候,我找誰追債去?”
“總不能因為還不上錢,帶人把他們的家抄了吧?”
李善長似乎已有準(zhǔn)備,不假思索的說道。
“機會總是留給有勇氣的人。”
“借給百姓做生意的錢,可以寫清楚條款,允許他們晚幾年還清,減輕一些壓力。”
“而且,到時候隻要求他們償還本金即可,利息分文不取。”
“如此一來,想必會有人願意嚐試的!
李芳皺著眉頭,很是費解。
按說主意是對的,但好處都?xì)w了百姓,連利息都不要,縣衙拿什麼賺錢?
李善長聞言一笑,勸他稍安勿躁。
“你別總顧著眼前的利益,眼光要放的長遠(yuǎn)一些。”
“隻要把路子打通,百姓通過經(jīng)商買賣,讓錢流通起來,還會讓你賠本賺吆喝?”
.“前期要做的,就是擴大宣傳,多用鼓勵的手段,先把人吸引來再說!”
李芳聽到這裏,不由得躊躇滿誌,眼中綻放出希望的光芒,心氣也提高了不少。
準(zhǔn)備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
轉(zhuǎn)過天來。
上百張嶄新的官府公文,貼遍了城中的大街小巷。
這件事,如同一陣突如其來的颶風(fēng),打破了此處原本的寧靜,鬧得沸沸揚揚。
路過的百姓,紛紛停下腳步,駐足觀望。
畢竟,自從新皇登基,創(chuàng)立大明以來,這個道路崎嶇,不足百裏的小縣,再沒聽說什麼新鮮事了。
早出晚歸,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耕田種地,幾乎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
有新情況,自然都迫切的想要知道。
“官差大哥,這榜文上寫的什麼,給我們說說唄?”
“是不是朝廷打算北伐,要征兵加稅?”
古代官府發(fā)布告示,都會在旁邊配一名識字的差役,負(fù)責(zé)講解。
這年月,大多數(shù)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寫自己名字都不會,就別指望他們能看懂公文了。
畢竟,官府的決定,需要百姓理解和執(zhí)行,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隨著周圍人越聚越多,那名站在牆下的衙役清了清嗓子,指著榜文念道。
“縣令大人說了,要組織縣裏的青壯年,把城外的路重新翻修一遍!”
“三個月後,不僅要能走人,馬車也得通行無阻!”
“但凡參與者,由縣衙提供一日三餐......”
“表現(xiàn)好的,還有工錢可拿!”
此話一出,頓時在人群中引發(fā)了不小的騷動。
眼下即將步入寒冬,正是農(nóng)閑時節(jié),幫著衙門修路,好歹有個事做。
又不白幹,不是還管飯嗎?
一時間,那些年輕力壯大小夥子來了興致,擼起袖子,三五成群地跑去報名......
隻是短短半天光景,縣衙門前就聚集了上千號人,給李芳樂得合不攏嘴。
心想:還是老爹的法子靈!
僅僅是第一條命令,就給這座寂靜的小城注入了活力,迎來久違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