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參見陛下!”
“這麼晚了,不知有何要事?”
毛驤二進宮的時候,馬皇後早已困得不行。
和朱元璋打了聲招唿,就迴去睡了。
說起來,此刻毛驤的心情並不十分愉快。
在外麵奔波了一個多月,風餐露宿,每時每刻都要提高警惕,全神貫注。
好不容易迴到京城,本想著洗個熱水澡,再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覺,緩解疲乏,恢複精力。
可誰知,夜裏剛剛躺下,就被一名皇宮來的太監(jiān)闖進家門,用不容置辯的語氣,把他從床上叫醒。
說皇帝有令,召他連夜進宮,有緊急要事。
毛驤不敢耽擱,胡亂穿上衣服,一路風馳電掣,飛馬趕到。
來的路上,他曾仔細想過。
這麼晚了,還要去辦的事,肯定不容小覷。
估計是哪個臣子貪了贓,又或者哪個官員犯了法?
因走漏了風聲,被人檢舉揭發(fā),使得皇帝雷霆大怒,火冒三丈,要他連夜抄家抓人?
隻有如此,才能說得通。
“起來吧!”
敘禮完畢,朱元璋難得露出笑臉。
“眼下,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需要你去辦!”
“必須爭分奪秒,不可拖遝!”
見狀,毛驤不敢大意,忙打起十二分精神,準備洗耳恭聽。
緊接著,朱元璋道明了意圖。
“你送來的話本小說,寫得很精彩。”
“但隻有短短二十章,不夠看的,讓咱意猶未盡。”
“著你帶人跑一趟定遠,傳咱的旨意......”
“命李善長盡快寫出後麵的內(nèi)容,火速刊印成冊,送到京城來!”
“一個月......”
“不!半個月之內(nèi),咱就要看到!”
“快---去!”
言及至此,毛驤的腦子沒有立即轉(zhuǎn)過彎來,隻覺得兩眼發(fā)懵,不可理喻。
大半夜被叫起來,就是因為皇帝心血來潮,想看小說?
簡直荒唐透頂!
我好歹是堂堂錦衣衛(wèi)指揮使,居然成跑腿傳話的了!
還不如找個沒人的去處,一頭撞死算了!
“陛下,是要臣即刻動身嗎?”
當看到朱元璋點頭,他這才無奈接受了現(xiàn)實。
原來,果真如此!
此時此刻,毛驤罵娘的心都有。
可畢竟官大一級壓死人,更別說是皇帝了。
正所謂九五至尊,口含天憲,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微臣......這就去辦!”
雖然一萬個不情願,毛驤還是接下了差事。
有苦,也隻能往肚裏咽了......
與此同時。
定遠縣的百姓,和朱元璋一樣。
翹首以盼,等待著《三國演義》的後續(xù)劇情。
短短二十章,最遲三天就看完了,實在是意猶未盡,很不過癮。
又剛好講到曹操在壽春取得大勝,將劉備帶迴許昌,與漢獻帝認了親戚......
並發(fā)誓肅清寰宇,挽救朝綱。
既然兩人勢同水火,分庭抗禮,那劉備要如何才能逃離掌控,重獲自由呢?
下一步,又該如何獲得地盤和兵馬錢糧,與曹操爭雄?
還有國舅董董承一邊。
暗中接受了皇帝的衣帶詔,密謀誅殺國賊。
那他要采用什麼辦法?
最後成功與否?
趕緊寫啊!
真是腦門上著火,急死個人!
甚至,有的人幹脆守在三味書屋門口,朝思夜盼,隻為了早一天看到。
但每次等來的,都是第一部分的複刻本。
續(xù)作遙遙無期。
......
轉(zhuǎn)過天來。
李善長閑來無事,打算進城逛逛百花閣。
正要出門,卻聽見一聲高喝——
“韓國公在家嗎?”
“出來接旨!”
很快,就有下人來報。
“老爺,錦衣衛(wèi)指揮使到了!”
“還帶了不少人呢!”
李善長聞言,頓時心生疑惑。
怎麼迴事?
好端端的,老朱為啥把錦衣衛(wèi)派來了?
就算要抄家滅門,流放邊疆,也得先定個罪名吧?
再說了,我已經(jīng)遠離京城,老老實實躲在家裏,不招災(zāi)不惹禍,憑啥抓我?
做人嘛,可以沒有道德,也可以沒有原則,甚至可以沒有底線......
但是,不能連底褲都不要了!
“老爺,你可得快點!”
“外麵那些人,催你催的急著呢!”
當下人二次來報,李善長不再遲疑,立即踱步而出。
管他呢!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咱不能讓人小瞧了!
大不了,十八年後,還是一條好漢!
直到走出大門,看到列隊整齊,威風凜凜的錦衣衛(wèi)時,他幹脆正麵迎了上去。
“尊駕前來,有何指教?”
卻見一行人中,領(lǐng)頭的臉上帶著刀疤,神情冷峻,不茍言笑。
看樣子,是個狠角色!
“在下是錦衣衛(wèi)指揮使,毛驤。”
“此番,是傳為了傳聖上口諭而來。”
“韓國公接旨!”
李善長抬頭直視,上下打量起這位大明第一號間諜頭子,心裏盤算著,接下來會發(fā)生什麼。
“陛下說了,韓國公既然賦閑在家,撰寫小說,那就盡快動筆,別磨磨蹭蹭的!”
“朕給你半個月的期限,如果不能看到續(xù)作,以藐視聖意,欺君之罪論處!”
聽到這裏,李善長那顆懸著的心,總算是落迴肚兒裏了。
搞了半天,自己發(fā)行的小說,這麼快就讓皇帝知道了,還特地派人來催更。
真是有趣!
別說,不愧是錦衣衛(wèi),消息就是靈通。
從三味書屋開張算起,時至今日,攏共也沒幾天。
這傳播效率,和病毒有得一拚。
還沒等他鬆口氣,毛驤繼續(xù)道。
“陛下還說了,土豆的產(chǎn)出,關(guān)係到我大明的國運,韓國公必須時時謹記,不可懈怠。”
“下次豐收之時,朕會攜皇後與文武公卿,親自到場見證!”
這條命令,是出發(fā)前,老朱臨時加的。
畢竟,相較於看小說的爽快,能讓老百姓吃飽肚子,才是老朱最關(guān)心的事。
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韓國公,陛下吃過你種的土豆後,時常懷念那種味道。”
“讓我問問,你家裏是否有所儲備?”
“如果有的話,讓卑職順路帶迴去一些。”
這種小小的要求,李善長豈有不答應(yīng)的道理?
想都沒想,就立馬命人抬出兩筐,讓錦衣衛(wèi)送進皇宮,給老朱解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