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朕何錯之有?
“重八,都說言不及父母,禍不及家人的。”
“你這麼做,是不是有點太過分了,就不怕天下人戳你脊梁骨嗎?”
馬皇後沉默良久,終是輕歎一聲,語重心長的勸道。
作為結(jié)發(fā)夫妻,她不希望看著朱元璋在偏執(zhí)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搞得天怒人怨,眾叛親離。
若能懸崖勒馬,迴頭是岸,還來得及。
“我過分?”
“你說我過分?”
朱元璋指著自己的鼻子,咄咄逼人的質(zhì)問。
“他李善長欺君罔上,公然造反,難道就不過分了?”
“許他做初一,就不許咱做十五?”
“你馬秀英是咱朱家的媳婦,胳膊肘怎麼總朝外拐?”
“連最值得信任的臣子都造反了,若不嚴懲,以儆效尤,豈不人人效仿,永無寧日?”
遭到一通搶白,馬皇後深感無奈。
這老朱的驢脾氣上來了,九頭牛都拉不住。
但為了兩邊別鬧得太難看,達到不死不休的地步,她還是想盡力一試,試圖勸解。
“重八,你想想看,李善長既然造了反,主動對大明宣戰(zhàn),朝廷召集兵馬,出兵平叛就行了。”
“刨人家祖墳,除了發(fā)泄憤恨,能解決什麼實際問題?”
“人家知道了,難保不會一條道走到黑,和你玩命血拚,魚死網(wǎng)破......”
“到那時,可就連迴旋的餘地都沒有了!”
別說,這一番苦口婆心,終究是沒有白費周章,毫無用處。
老朱還真有認真思考,權(quán)衡其中的利弊得失。
見他不說話,馬皇後以為是想通了,話鋒一轉(zhuǎn),想改改自家男人的臭脾氣。
“還有,出了這麼大的事,別人的錯固然是有,但你是不是該好好反思一下,其中的緣故?”
“自登基以來,你編戶齊民,恢複生產(chǎn),讓百姓的生活安穩(wěn)下來,不再流離失所,飽受戰(zhàn)亂之苦......”
“大的方向上,可圈可點,基本沒什麼問題。”
“但有些事情,處理得矯枉過正,甚至有些自私,慢慢成了孤家寡人。”
“比如,對待昔日的功臣......”
“那些老兄弟,即使有些不法行為,可有多少罪不至死,卻被你無端猜忌,抄家滅門的?”
“從駙馬都尉歐陽倫,到胡惟庸,陸仲亨等人,比比皆是。”
“我覺得,趁著這個機會,你下個罪己詔吧,反思下以往的過錯,給天下臣民一個交代。”
不說還好,話音未落,朱元璋已然怒發(fā)衝冠,頓時炸廟。
“讓咱下罪己詔?”
“不可能,想都不要想!”
“咱是皇上,九五至尊,怎麼可能錯呢?”
“要說錯,也是那些大臣的錯!”
“領受俸祿官位,卻不想著報效朝廷,貪婪成性,中飽私囊!”
“更有甚者,野心勃勃,自立為帝,起兵造反,簡直是一群養(yǎng)不熟的白眼狼!”
“聖心懷仁,皆是百官公卿辜負君恩!”
聽罷,馬皇後抬起頭,深深地望了自家男人一眼,目光略顯失望。
其實,老朱能說出這個話,並不值得奇怪。
這老小子,出身底層,祖上八代貧農(nóng),窮的尿血!
那真是,耗子進去轉(zhuǎn)一圈,都得含眼淚走。
逢年過節(jié),小偷還給扔兩袋米呢!
由於出身環(huán)境,以及後來的遭遇,造就了他如今極端偏執(zhí)的性格。
用心理學解釋,多少自戀型人格障礙。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從底層平民,曆經(jīng)一路坎坷,忽然草雞變成鳳凰,躍升成為皇帝,執(zhí)宰天下,難免會變成這樣。
畢竟,兩千年封建時代,像朱元璋這種純泥腿子,囊括四海,總齊八荒,最終黃袍加身的,僅此一例!
就連漢高祖劉邦,嚴格的說,都不能算是純底層出身。
別看他一天不務正業(yè),遊手好閑的,但大小是個亭長,屬於沛縣一帶的地頭蛇。
而且,史書記載,高祖年輕的時候,遊俠任性,行走四方,做過前趙國貴族,張耳的門客,到處結(jié)交朋友,有著不錯的人脈資源。
更何況,劉邦不事生產(chǎn),啃老四十多年,他爹劉太公照樣養(yǎng)得起,說明家裏還是有點銀子的,最少是個中產(chǎn)。
如此種種,都是老朱不能比的......
有時候,出身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上限。
話雖刺耳,但道理是不虛的。
和老朱相反的例子,就必須提名唐太宗,李二鳳了。
人家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關(guān)隴貴族,頂級豪門,完全不必考慮吃飯問題,且有著良好的文化教育。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李二隻需要完成自我實現(xiàn),獲得內(nèi)在價值,和外在認可就行了。
而朱元璋毫無疑問,苦日子過得太久了,整天饑一頓飽一頓的,心理容易扭曲壓抑,有啥好處都揣自己兜裏,不願與旁人分享。
奪得天下之後,被巨大的誘惑衝昏頭腦。
第一時間就是高築壁壘,深挖護城河,別人休想靠近半步。
什麼人口土地,日月河山......
我滴!都是我滴!
誰敢來搶,咱誅他九族!
至於對百姓,雖談不上有多差,但也未必有多好。
完美做到了吸血天下,愛民如畜!
肯聽話幹活,給朱家奉獻養(yǎng)料的,那就是治下良民,口頭嘉獎。
不滿足現(xiàn)狀,想拉幫結(jié)派,自立山頭的,必須嚴懲。
空口無憑,直接上證據(jù)。
對待朝廷修訂的律法,老朱的態(tài)度是......
“法者,防民之具,輔治之術(shù)耳!”
而李世民的看法是:法者,非天下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
都是字麵意思,很好理解。
僅從這一點而言,兩人的視野格局,高下立判。
總有人以為,讓底層出身的做了皇帝,就會以己度人,善待百姓,以天下萬民之心為心,追求公平公正。
但朱元璋展現(xiàn)出來的,恰恰相反。
有明一朝,最大的不公平,就是他和他的皇子皇孫。
對官員,想要高官厚祿?
咱給了你們恩典,就該感謝皇恩浩蕩!
對百姓,想要豐衣足食?
按時繳稅,隻要保證餓不死就行了!
還笑,收你們來了......
“那你就看在他救過我一命的份上,別動李家的祖墳,行嗎?”
在馬皇後的一再堅持下,這點合乎情理的要求,朱元璋總算鬆了口,勉強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