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一時興起,李善長接著剛才的話題,繼續侃侃而談。
“得知李景隆要來,燕王根本沒當迴事!
“大戰在即,他沒有坐鎮北平城,而是將長子朱高熾留下,主持防務......”
“而他本人,則快馬加鞭趕到遼東,找十七弟寧王朱權,借來了大名鼎鼎的朵顏三衛!”
“由於趕路需要時間,李景隆終是先一步趕到。”
“要說五十萬明軍,強攻硬取,打下一個小小的北平城,不費吹灰之力!
“真打不下來,才是個技術活!”
“就憑李景隆和燕王的交情,巴不得他坐上皇位,給武將勳貴們出口氣呢!”
“但要是原地按兵不動,似乎也說不過去。”
“一次,都督瞿能父子攻入張掖門,眼瞅著要端了燕王老巢,硬生生被李景隆叫迴來了!”
【十月攻城,都督瞿能與其二子率騎千餘,戰入張掖門,勢甚銳,城垂破,景隆秘止之,退十五裏而軍......】
【燕世子(朱高熾)令夜汲水澆城,俱冰,城遂不可登!】
——《國榷》。
有人說,這是李景隆貪天之功,不想讓部下太出風頭。
其實,作為大軍主帥,隻要攻下北平城,斷了朱棣後路,使靖難之役提前結束,功勞都得算在他頭上。
退兵的原因隻有一個,他就沒想好好打!
等到朱棣迴師,連城門都沒進,直接就奔李景隆去了!
一場仗下來,南軍又是失蹤數萬,投降數萬,李景隆丟棄全部糧草輜重,跑出去六百多裏,直接竄到山東德州了。
朱允炆知道了,差點氣得吐血三升......
之前耿炳文輸了個底掉,他拿老頭子尚且沒有辦法。
這次換了李景隆,世襲國公,頭銜比耿炳文還大,更是無可奈何......
當然,他完全可以用出師不利的名義,將二人下獄治罪,也未嚐不可。
前提是,做好和軍方大佬徹底撕破臉的準備。
到了燕王繞開濟南府,千裏奔襲,兵臨應天城下,李景隆興衝衝的跑去開門了。
眼看城池將破,危如累卵之際,朱允炆還是動不了他。
最後,隻能砍了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壽出氣......
要說李景隆與燕王沒有瓜葛,從頭到尾,清清白白,那才叫滑天下之大稽!
“不對,還是不對!”
聽了半天,朱元璋一個勁兒的搖頭。
“按你的說法,整場戰事,武官們都在幫助老四,急人所急,予取予求。”
“如此,靖難之役,何苦用的上四年?”
“大概半年三個月,就能殺到東南半壁,登基稱帝了。”
李善長嗬嗬一笑,似乎知道他會這麼說。
“畢竟,建文帝掌握著朝廷!”
“除了那些酒囊飯袋的文官,朱允炆身邊,還是有幾個能派上用場的......”
“例如,山東布政使鐵鉉,都督平安、盛庸等將領,想方設法的,給燕王製造麻煩!
“至於其他的,基本全程劃水,不和他為難!
話音一落。朱元璋恍然大悟。
大明朝文武平衡,朱允炆偏偏寵信一端,直接重拳出擊,給自家叔叔為難。
這皇位丟的,半點不冤枉......
看來,後世儲君不能隻和文官交好,武將那邊,也得多加關照。
給那群武夫逼急了,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
再說了,就算要削藩,也該先解決最大的刺頭,後麵的還敢說什麼,肯定乖乖交出兵權。
結果,老太太吃柿子,撿軟的捏,給了燕王足夠的準備時間,還不願意團結武將,該當有此下場!
不過,朱棣起兵謀反,倒是開了個壞頭。
朱家的後世兒孫一看,燕王有這段光榮的曆史,是不是我上我也行呢?
要是藩王人人效仿,還不亂了套?
像李家王朝那樣,為了爭奪皇位,六親不認,骨肉相殘。
自從李二鳳子的開始,前後爆發了十幾次政變,光是在玄武門的,就有四次。
俗稱:李家政變專用大門!
有什麼大不了的,八百就八百,拚一把再說。
贏了會所嫩模,輸了直接刑場見......
風險很高,但收益極大!
“老家夥,咱家老四雖說造反上位,敢打敢拚!
“單憑此一點,你如何會覺得,他做皇帝比咱還稱職呢?”
“要知道,咱當年可是屍山血海裏闖出來的,驅除百年之患,勘定南北梟雄,文治武功,古往今來,有幾人能比?”
“何況......”
一番自吹自擂,朱元璋甚是得意。
在皇帝這個職業上,他自問是能和漢高祖、唐太宗並駕齊驅的。
到頭來,連自己兒子都比不過,心裏莫名不爽。
李善長搖晃著酒杯,欣賞著老朱斤斤計較,不肯甘於人後的模樣,似笑非笑的說。
“燕王登基之後,改年號為永樂,共計二十二年!”
“在位期間,他親自領兵,又當皇帝又當將軍的,五次征討漠北,痛擊阿魯臺,打得關外部族抱頭鼠竄,揚我大明國威,拓展長城以北的領土!
“除此之外,還派鄭和出訪國外,帶領當時的無敵艦隊,七下西洋,進行貿易往來,大把的撈錢,豐富物產的同時,增強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反正,咱大明的東南士紳經常到海外走私,賺得都是純利潤,朝廷一文錢都分不到!
“與其如此,還不如直接讓朝廷賺錢呢。”
“對內,燕王疏通運河,貫通南北,便利往來航行。”
“另外,他集百家所長,編纂了《永樂大典》,流傳後世,震古爍今!
“在他手中,締造了永樂盛世,將大明朝推向了真正的巔峰,也是唯一的巔峰!
“並且,將大明的京城遷到北方,守在一線陣地!
“真正踐行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豪邁之舉!”
“永樂二十二年,燕王第五次出征漠北,迴來的路上,病死在榆木川......”
【有一說,是被身邊的大臣下藥害死的,但證據不足,無從可考!】
“對了,你恐怕不知道!”
“永樂二年的那次科考中,比建文朝還要誇張!
“上榜的前七名,全被江西吉安府包攬......”
言猶在耳,朱元璋一口酒噴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