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戰(zhàn),規(guī)模之大不下於數十年前大周與金國在遼東那一場,數十萬大軍碰撞,每一日都是有著數千兵卒戰(zhàn)死,戰(zhàn)鬥最為激烈的日子更是一天就能戰(zhàn)死一萬。
當戰(zhàn)報傳迴大周的時候,隆慶帝看到損失差點當場混黑了過去,一時間還以為遼東徹底崩潰了,幸好最後看到建奴也是損失慘重,更是燒了赫圖阿拉這才緩過氣來。
但是再看到永慶王折損一路大軍之後,更是破口大罵,言其折辱王府祖上威名,心中那早就埋藏許久的削藩計劃再一次被提上議程。
永慶王府把控的大量軍中職位被解除,大量出身永慶王府的將官被解除兵權,彈劾永慶王府的奏書能夠從紫宸殿排到寧京的寧王府!
不過也有大臣振奮,言建奴此戰(zhàn)之後十餘年內沒有力氣南侵,是大勝!
事實果真如此麼?洛軒不知,他迴到寧京王宮之後,便是即刻查看長史司的各項數據匯報,短短三個月,各地造反高達十餘起!
這三個月朝廷多次征派遼餉,八郡百姓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便是造反,仿佛當年高麗時期,不過幸好都是被各地駐軍平定了下去。
洛軒無奈,如今朝廷實在拿不出銀子,但是前線戰(zhàn)事吃緊,隻得是先苦一苦百姓了。
朝廷現在就連撫恤的銀子都是東一塊西一塊摳出來的!
可以說寧國朝廷如今都快是到了崩潰的邊緣了,再打下去就當真自己先崩潰了,幸好把主力都帶了迴來,至少可以穩(wěn)住局勢。
這一場大戰(zhàn)下來啊,寧國真的是虧大了,各路兵馬損失不小,八郡之一的鹹鏡郡半毀,又沒能從金國身上咬下來一塊肉彌補虧空,此消彼長之下,朝廷瀕臨崩潰。
“大王,鹹鏡郡民生凋敝,需要撥下賑災銀……”
“不少百姓請求朝廷下發(fā)農具……”
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接連而來,讓洛軒頭昏眼花,這善後的工作能把人逼瘋。
“朝廷已經沒有銀兩了大王!”
許恆聲音苦澀,現在寧國府庫之中都可以跑老鼠了!細細想來,從寧國立國開始到現在,幾乎沒有哪個月是消停的,大戰(zhàn)打了好幾場,而且一打就是以月為單位,朝廷哪來的銀糧庫存?
洛軒也是無奈,樹欲靜而風不止,寧國想要真正立國,就必須經過這一番作戰(zhàn),否則定會被看輕,俗話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該去哪裏拿到銀兩呢……”
洛軒不斷思索著,若是朝廷發(fā)不下賑災銀,付現金也不能到位,真的會民變加兵變的。
“長史,本王知道哪裏可以弄來銀兩了。”
“國債!向百姓發(fā)行國債?”
許恆愣住了,國債?這是什麼?聞所未聞。
“由國家牽頭,向百姓借款,待期滿之後,以本金加利息一並送還。”
洛軒言簡意賅,說明了其意思,許恆一下子就聽懂了,一想過後,道:“大王英明,國債可行!”
不過轉眼他又愁眉苦臉了起來。
“隻是……臣怕百姓不會認購啊。”
百姓對官府一般沒什麼信任感,至少從高麗時期遺留下來的朝廷信譽破產也在深度影響著寧國朝廷。
連高麗朝廷都是沒有什麼信譽的,動不動就是官官相衛(wèi),那這個新生的朝廷又能夠有什麼信譽?
在這種情況下向百姓們借債……百姓也不會認啊
再者說了,百姓手上也沒有幾個錢,現在的寧國百姓,遼餉征派下來之後,一個比一個窮,誰有閑錢去認購國債?
洛軒皺眉,的確是一個巨大的麻煩,倒是自己想的太簡單了。
“唔……”
“這樣,讓朝廷上的官員都要認購國債,以官職為基礎,長史司設定好一個標準,讓朝廷官員帶頭,百姓自然會認的。”
其實百姓們都很現實,他們很多時候不知道一件事情到底好不好,但是他們會去看一下官員們怎麼樣,官員們自己都不去幹的事情,你和他們說是好事?誰信啊。
“諾。”
許恆應聲,這的確是個好辦法,朝廷上的官員,不少都是背靠大族的,或是與當地豪族結姻,或是本身便是那些豪族推出來的代表著投靠寧國的代表,不少都是這樣。
這些官員認購了,他們背後的那些家族自然也會拿出銀兩,哪怕是做做樣子也好,如此一來又能夠收上來不少銀子。
“大王,五軍都督府擬定好了一份功臣名單。”
洛軒頷首,接過看過,基層和中層的軍官升遷調動洛軒沒有去管,那些五軍都督府自決即可,主要是看向高層軍官。
看罷,洛軒想過許久之後,道:“那王頡參將的官職不必去動他,龍山營取消掉,打散後兵力充入各營,其中為首幾人可以任為千總、把總。王頡本人調動到義寧都尉府。”
這王頡和龍山營絕對算得上是特殊,是一個前來投靠的山賊土匪大寨,不過勢力的確龐大,這才給他一個參將的職位以示安撫。
又因為要打亂龍山營,自然也要派出去些官職以平息不滿。
“長史司安排官吏,把龍山大寨隱匿的人口全部登記造冊,將這些百姓安置在鹹鏡郡,以恢複鹹鏡郡生產。”
“原長史司編修洛知遠此次處理官銀大案,又有招安和解決鹹鏡郡之功,升經曆司經曆。”
洛軒如今可還兼任征東都司都指揮使呢,既然朝廷已經是這樣進行任命,強行設立征東都司,洛軒自然也會將這征東都司的官職給利用起來。
這經曆司便是征東都司下轄的機構,負責文書等的處理。
“賜興平侯田五百畝,金銀珠寶一車,侍女十人,並特賜丹書鐵券,以彰其功。”
“靖安伯功勳昭著,特賜田三百畝,玉如意一雙,寧京宅邸一座,侍女五人,另加丹書鐵券,以表恩賞。”
“原京營參將李傳賜男爵,官進一級,另賜金銀珠寶。”
…………
…………
洛軒又一連串點了數個名字,都是整場戰(zhàn)爭下來有顯著功績的,特定下了賞賜。
而且,洛軒又發(fā)出去了丹書鐵卷,他決定效仿一下前世的皇帝們,他當然知道這些丹書鐵卷說是免死,其實根本沒用,你免百死,那就萬死,隻要君王真的想殺的,丹書鐵卷毫無作用。
不過,那些文武大臣們就吃這一套,會把這份丹書鐵卷當做傳家寶,畢竟這丹書鐵卷意味的是君王的恩寵。
而且,要是真說丹書鐵卷沒用那也不見得,一些小事上拿出這丹書鐵卷,君王也就不再追究了。
長史司的文書官吏一一記錄,等整理完畢之後長史司便會擬定教旨,呈給洛軒過目。
第二日,洛軒召見群臣,兌現了他不吝賞賜的承諾,封出去六個男爵,兩個子爵,又給留守在寧國之中的文臣們賞賜,不過文臣們沒有爵位,非軍功不可封爵,大周這般定製,寧國承襲了下來。
一眾文武大臣自然是滿意,皆是高唿千歲,寧國百姓如今水深火熱,那鹹鏡郡還是一副瘡痍破敗,但是朝堂上一眾官員相比這些更看重得到大王封賞,也實在是令人唏噓。
廟堂之高,也不知道到底是有多高,能不能看到底層的百姓,寧國廟堂的不少將官大臣記憶裏都是出身普通,如今卻也是漸漸有看不到底下的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