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雲心中明白,這種政治聯姻利弊參半。
就目前而言,利處顯然大於弊端,隻是日後還需謹防局勢變化,防止弊端蓋過好處。
一場本該由周雲參與的定親之事,卻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全然由李巖和紅娘子夫婦二人操辦得妥妥當當。
時光匆匆流逝,轉瞬便到了崇禎十八年的二月初。
各府各州訂購的紅薯種紛紛如期而至,一時間,各地都忙碌起來,官府積極組織百姓翻耕田地,為栽種紅薯做著充分準備。
百姓們懷著對豐收的期盼,小心翼翼地將紅薯種下,滿心期待著紅薯出苗,再移栽到早已平整好的肥沃田地中。
年前,在歸德由工兵連試製成功的壓水井,如今已在各地展開試點安裝。
尤其是歸德府和開封府這兩處飽受幹旱與黃河泛濫之苦的地方,缺水的困境由來已久,百姓們為水所困,苦不堪言。
當清澈的井水被壓出的那一刻,百姓們望著那汩汩清泉,激動得熱淚盈眶,欣喜若狂。
他們奔走相告,口中不停地念叨著夏軍的好,將夏軍視為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如今,夏軍不僅提供糧食,幫助百姓們渡過春荒這一難關。
還無私地提供紅薯種,並派遣專人教導大家育種、栽秧、施水、施肥等農事技巧。
這般恩澤,讓百姓們感慨萬千,他們由衷地覺得,從古至今,從未有哪一支軍隊能如此心係百姓,為百姓們做到這般地步。
在無數百姓的家中,都供奉著夏軍的長生牌位,那嫋嫋升起的青煙。
寄托著百姓們最真摯的期盼,他們盼望著夏軍能如同守護神一般,永遠庇佑著這些在亂世中苦苦掙紮的苦命之人。
就在周雲全力組織轄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春耕之時,與之相鄰的陝西之地。
卻突然爆發了激烈的大戰,一時間硝煙彌漫,風雲變幻,局勢再度緊張起來。
在陝西西安府,昔日繁華的前明秦王宮如今已成為大順朝的權力中樞。
李自成麵色凝重地高坐在承運殿的龍椅之上,那威嚴的身姿下,難掩幾分疲憊與憂慮。
殿堂之下,文臣武將們分兩側而立,個個低垂著頭,殿內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死寂,唯有那沉重的唿吸聲和偶爾的甲胄摩擦聲隱隱可聞。
不久前爆發的潼關之戰,宛如一記沉重的悶雷,狠狠砸在大順朝的軍心之上。
如今,僥幸逃生的將士們帶著滿身的狼狽與傷痕,才剛剛撤迴西安。
失敗的陰霾如同厚重的烏雲,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的心頭,全軍上下士氣低落,往日的英勇與銳氣蕩然無存,將帥們的眼中也滿是驚惶之色。
迴溯往昔,年前之際,多鐸統領著將近六萬的虎狼之師,氣勢洶洶地渡過黃河,一路長驅直入,迅速占領了洛陽城。
緊接著,在次年正月初四(真實曆史臘月二十九日,因前文劇情需要),便馬不停蹄地引大軍直逼秦豫交界的潼關城下。
彼時,由於那威力巨大的紅衣大炮尚未運達,多鐸隻是略作試探性的進攻。
卻也被潼關的森嚴防守所震懾,遂暫且按捺下攻城的野心,靜靜地等待著紅衣大炮的到來。
然而,大順軍的劉宗敏,他眼見清軍初來乍到、立足未穩,便親率兩萬精銳騎兵,出城欲與清軍一決雌雄。
多鐸見狀,不慌不忙地派出四萬投降明軍上前應戰,讓這些明軍佯裝不敵,節節敗退。
劉宗敏不知是計,拍馬追擊,卻不想瞬間陷入了多鐸布置的陷阱之中。
四萬精銳滿蒙漢八旗兵如鬼魅般從四麵八方殺出,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劉宗敏的軍隊頓時陷入混亂,大敗而歸,隻得倉皇退迴潼關城內。
轉眼間到了正月十一,大順軍的驍將劉芳亮,懷著破釜沉舟的決心,率領著千餘精悍鐵騎,直撲清軍大營。
他的目標明確——一舉擊殺清軍豫親王多鐸,扭轉戰局。
然而,清軍護軍統領圖賴等正紅、正黃、鑲白、鑲紅、鑲藍的護軍統領迅速迎擊而上。
劉芳亮的軍隊雖勇猛異常,但終究寡不敵眾,在清軍的猛烈攻擊下,這股精騎漸漸不支,功虧一簣。
無奈之下,劉芳亮隻得率殘部退迴關內。
與此同時,李自成原本正在集結兵力,全力加強陝北的防務,試圖抵禦北路而來的阿濟格率領的清軍。
但當他得知豫親王多鐸的南路清軍已殺向潼關時,頓時意識到局勢的危急,當即改變計劃,心急如焚地火速向潼關進軍。
待李自成抵達潼關後,便親自坐鎮指揮,率領主力出關,依據山勢列陣,嚴陣以待多鐸的清軍。
一時間,戰場上硝煙彌漫,喊殺聲此起彼伏,雙方展開了一場慘烈的廝殺,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一時間竟也難分勝負。
在接下來的幾日裏,李自成屢次安排軍隊對清軍發動夜襲,試圖以夜色為掩護,出其不意地打擊清軍。
然而,清軍早有防備,大順軍的夜襲行動大多無功而返,除了留下幾具屍體和一些雜亂的腳印外,並未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戰果,徒增了幾分悲涼與無奈。
終於,在清軍的翹首以盼中,清軍的紅衣大炮在孔有德的帶領下,於正月二十日姍姍來遲,抵達潼關城下。
那一門門黑黢黢的大炮,宛如死神的眼眸,冷冷地注視著潼關城,散發著令人膽寒的氣息。
清軍經過短暫的休整後,於正月二十三日對潼關的李自成部發動了總攻。
李自成眼見清軍的紅衣大炮到來,心中大驚,連忙指揮士兵們挖掘壕溝,豎起堅固的寨牆,期望以此來抵禦清軍的火炮轟擊。
士兵們揮汗如雨,奮力勞作,然而,這些防禦措施在幾十門紅衣大炮的狂轟濫炸之下,顯得如此脆弱不堪。
一時間,地動山搖,火光衝天,李自成的關外拒守防線瞬間土崩瓦解,無奈之下,他隻得率部退往潼關之內,憑借著潼關的險要地勢,做最後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