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南京被圍
隻要能成功封住南下增援多鐸的清軍道路,再擋住多鐸北逃的去路,孫明遠這一路大軍在羚羊行動中的任務就算大功告成了。
而此時,南京城中的多鐸,卻隱隱感覺到局勢有些不對勁。
先是壽州降軍的緊急求援,沒過多久,緊接著準塔的求救信也送到了。
隨後,範文程的急令更是讓他心頭一緊。
這段時間還意氣風發的多鐸,瞬間被潑了一盆冷水,猛地警醒過來。
他意識到,夏軍很可能正在謀劃一場針對他的大行動。
從範文程的信中得知,夏軍可能已經成功擊敗了洪承疇軍,緊接著占領徐州,然後又進軍淮安。
這一係列舉動,目的很可能是切斷自己的退路。
如此一來,壽州被占,夏軍下一步可能就是進軍揚州,從而堵住自己北上或者西往河南的通道,將自己的西北和正北方向團團包圍。
至於南路和正西路,雖然暫時還看不出什麼端倪,但多鐸心裏明白,夏軍肯定也不會讓他好過。
多鐸心中暗自盤算,這麼看來,自己似乎隻能往東撤退,去鎮江府。
可東邊水網密布,再往東就是茫茫大海,自己又能逃到哪裏去呢?
想到這裏,多鐸嘴角泛起一絲冷笑,在心裏冷哼道:“想堵住本王?哼,那你們也得有這個本事!”
多鐸隨後分兵三萬出南京城駐軍南京城東的淳化鎮。
同時在南京城中加強城牆防禦,撤換降軍將領,整頓南京城中近五萬南明降軍。
他清楚,這些降軍的戰鬥力和忠誠度,關乎著南京城的存亡。
多鐸並非沒有想過退路,但一思及過往與夏軍的交鋒,他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夏軍與他交戰多次,皆以防守為主,自己一方皆為攻方。
雖說夏軍防守能力較強,但如果真是要來主動攻打自己,他不會撤也不敢撤。
不敢撤的原因是,當下朝廷正欲統一天下,接手明廷遼闊江山。
自家清軍兵分東、中、西三路,南下中原,旨在剿滅各路反叛勢力和明順兩個政權。
西路軍的肅親王豪格,已然成功拿下陝西,此刻正兵出漢中,劍指四川,計劃去收拾張獻忠的大西朝。
可誰料中路軍的英親王阿濟格卻遭遇了慘敗。
他先是在兵敗武昌,緊接著在洛陽又一次慘敗,落個身負重傷,狼狽孤身逃離。
阿濟格的失利,讓清軍中路出現了巨大的缺口,對夏軍的製約蕩然無存。
多鐸深知,這意味著夏軍很可能會調集兵力,從中部調兵來東部對付自己。
多鐸心裏明白,自己絕不能撤離南京。
一旦東路軍撤離,或者自己身死於此,清廷精心謀劃的東路戰略就將徹底泡湯。
整個清軍南下統一中原的步伐也會被強行停住,屆時,就算西路的豪格軍也不得不撤迴陝西,甚至更北的地方。
到時清軍想要再次大舉南下,實現統一全國,那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而且,以夏軍迅猛的發展勢頭,到時候清軍能不能守住現有的北方領土,都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他知道自家哥哥多爾袞在中路另有針對夏軍的計劃。
因此東、中、西三路協同作戰,至關重要,絕不能在京城布局中路的關鍵時刻,折損了自己這東路。
再者,就算他想跑,又能跑到哪裏去呢?南北通道早已被夏軍切斷,如今夏軍大軍壓境,他若匆忙撤離,隻能往南逃竄。
可一路上沒有補給,前有敵軍阻擊,後有追兵緊緊咬著不放,在這種絕境下,他能有什麼活路?
一旦他撤離,天下局勢必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大清所有的計劃都會化為泡影。
到那時,哥哥多爾袞還能穩穩地掌控朝堂嗎?
大清朝堂必將陷入內亂,夏軍要是趁機而入,一切就都完了。
所以,不是他多鐸非要死磕到底,堅守南京城,實在是眼前這嚴峻的形勢,逼得他別無選擇。
他安排三萬鐵騎駐紮在淳化鎮,就是為了和城內守軍相互策應,互為應援。
在他看來,單純依靠城池被動防禦,實在是太保守。
自家大軍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騎兵的機動性,八旗鐵騎在戰場上縱橫馳騁,令人敵人聞風喪膽。
相比之下,夏軍就缺乏這樣的騎兵優勢。
他要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讓城內城外的清軍緊密配合,讓包圍而來的夏軍無法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這樣就能盡可能地延長南京城的防守時間。
隻要等到京城那邊的安排發揮作用,相信眼前的夏軍定會不戰自退。
到那時,自己的機會就來了,清軍的大反攻也將正式拉開帷幕。
多鐸無疑是一位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軍事家,可他卻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他的對手中是否也同樣有此戰略思想的人。
隻考慮自己的戰略布局,卻不了解對方的實力和謀劃,知己卻不知彼,那就是不是什麼戰略家,而是長平之戰的趙括了。
就在多鐸忙著加緊城防、調兵遣將的時候,周雲率領的重炮隊已經抵達了與南京城隔江相望的江浦城。
李過等人率領的原大順軍,從長江西邊的和州渡江,進入蕪湖縣,隨後又馬不停蹄地北上,到達江寧縣和句容縣,對南京城形成了包圍之勢。
隸屬南柱軍的歸雲軍,則借助水師的力量,沿著長江北上,將軍隊部署在了應天府的溧水縣,也就是南京城的正南方。
江麵上,水師的船隻來迴巡遊,攻擊著南京守軍為數不多的水師船隻。
三天之後,周雲在南柱軍水師的協助下,將重炮隊和一萬兵馬運過了江,抵達南京西城外。
隨著周雲的到來,各軍將領紛紛朝著周雲的中軍帳趕去。
中軍帳內,燈火通明,將領們齊聚一堂,氣氛熱烈而又緊張。
此時,在南京城周邊,已經聚集了大量的夏軍。
駐軍淮安府的孫明遠十一萬大軍,攻打揚州的黃得功五萬;吳初的上柱軍四萬;李過、高一功率領著投誠過來的二十萬大軍;歸雲軍加上南柱軍水師四萬兵力,共計四十四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