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夏朝科舉
劉巴的嘴唇微微顫動,終究還是吐了口。
在此之前,他心裏頭一直打著算盤,隻要自己咬緊牙關,熬過這一關,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能逃過這一劫。
不光是他,就連他安排在汝陽城中其他的探子,也都能跟著躲過這場災禍。
可他萬萬沒想到,黑雲衛的行動竟如此迅速,這麼快就抓住了王老三他們,導致自己也迅速暴露。
還有那些刑罰,他聽都沒聽說過,每一次受刑,都像是在生死邊緣來迴徘徊,實在是讓他難以承受,最終徹底崩潰。
隨著劉巴的交待,黑雲衛立刻在全城展開緝拿行動。
這一番行動下來,一共抓獲了清廷粘桿處的十七名探子。
不僅如此,還順帶把南明隆武朝在汝陽偽裝成商人的暗諜組織一網打盡。
一時間,汝陽城仿佛被一層陰霾籠罩,風聲鶴唳。
外地來的商人們個個都提心吊膽,他們小心翼翼地觀望著,心裏滿是緊張與不安,完全不知道這場大抓捕的範圍究竟會有多大,又會持續多長時間。
誰能料到,沒過幾天,《華夏報》就刊登了這次抓捕的原因和具體人數。
看到報紙上的消息,商人們這才如釋重負,紛紛鬆了一口氣,繼續放心地開展自己的商業活動。
周雲在報紙上對黑雲衛此次辦案的能力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讚他們為“大夏鐵衛”。
隨著參讚院下毒案真相大白,時間悄然來到了華夏二年的三月,大夏朝的恩科即將拉開帷幕。
首先進行的是童試,童試在明朝時期是獲取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也叫童子試。
童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次考試,隻有三場考試全都通過的人,才能成為生員,進入府、州、縣學進行正式學習。
而這次夏朝即將舉行的,便是童試中的縣試,由各縣的知縣主持。
在明朝的時候,縣試考生需要填寫姓名、籍貫、年齡等信息,同時要有同考的五個人相互作保,還得有廩生擔保,以此確保沒有冒名頂替等作弊行為。
考試一般要考四到五場,內容涵蓋八股文、試帖詩、經論等等。
不過,夏朝今年的縣試內容有了一些改變。
明朝時的縣試,第一場正場:考兩篇四書文章,也就是八股文,再加上一首五言六韻詩,這部分內容占總分的40%。
第二場:考一篇八股文,還要默寫《孝經論》或者《聖諭廣訓》,大約一百字左右,占比約25%。
第三場:考四書或者經文、律賦一篇,還有一首五言八韻詩帖,占比約20%。
第四場:考經文、詩賦、駢文,占比約10%。
第五場:由主考官決定是否開考,主要考時文、經論、詩賦等,占比約5%。
從這幾場考試的內容和占比就能看出,八股文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幾乎達到了90%以上。
夏朝的縣試同樣分為四場,第一場的考試內容和明朝一樣,占比也是40%。
第二場則主要考查道德品行,設置了一些關於道德品行的判斷題,還要求默寫《孝經論》和《聖諭廣訓》等內容,但取消了四書文,占比約20%。
第三場考查的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律法知識,比如田產糾紛、鄰裏關係等方麵,讓考生分析具體案例,並給出相應的處理辦法,占比約20%。
第四場考查的內容涉及農業、商業、醫學、手工業、軍事、吏治等實用知識,占比約20%。
由於這是夏朝剛開始的首次恩科,周雲決定暫時還是維持原來八股考試的大框架,隻是在比例上做了一些調整,打算等以後再慢慢降低八股文的所占比重。
當夏朝首次科舉童試的內容和所占比重在《華夏報》上刊登出來後,整個夏朝境內就像炸開了鍋一樣。
許多考生一直以來都在學習如何寫八股文,之前還在擔心夏朝的科舉還考不考八股文。
現在得到證實,夏朝的科舉雖然有變化,但還是考他們擅長的八股,而且比重也不算低。
這個消息一傳出,夏朝境內的文人都欣喜若狂,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在此次童試中大展身手。
當然,這種科舉變革也引發了一部分人的不滿。
其中,以前明文人方以智為首的一幫人,強烈反對這種弱化八股取士的變革。
他們召集了大批程朱理學的堅定擁護者,來到夏王府前靜坐抗議。
這些人情緒激動,大聲唿喊著,要求夏王和參讚院收迴成命,完全繼承前明的科舉考試內容。
周雲坐在王府中,靜靜地聽著兼任禮部尚書的顧君恩稟報外麵方以智那幫文人的訴求。
“他們這是把我大夏當成他們的大明了!”周雲聽完顧君恩的匯報後,臉色一沉,冷冷地說道。
顧君恩滿臉憤怒,語氣激動地說:“這些人簡直不知好歹!我夏朝特意開設恩科,就是為了給他們這些文人提供機會,讓他們能夠學有所用。
可他們不但不領情,還組織人員靜坐抗議,這分明就是是非不分!
我建議夏王取消他們參考的資格,並且禁止他們以後都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周雲手裏拿著毛筆,正在文書上批複著各地送上來的奏折。
聽到顧君恩義憤填膺的話語,他微微一笑,說道:“顧尚書也是讀書人,你應該知道,要是給他們禁考終生,對他們來說,可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顧君恩輕輕點了點頭,說:“這倒是,他們十年寒窗苦讀,無非就是想學有所成,光宗耀祖。”
周雲從書案後麵站起身來,雙手背在身後,在殿中緩緩踱步,說道:“他們代表了我大夏一部分人的想法,這件事不能簡單地一禁了之,否則會寒了這部分人的心。
他們當中還是有不少人才的,要是寒了他們的心,他們就會離我們而去,轉投清廷或是南明。
我們現在還需要爭取全天下的人心都向著我大夏,所以得另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不知夏王是否已有良策?臣定按策實施。”顧君恩目光緊緊跟隨著周雲來迴踱步的身影,恭謹地問道。
周雲在顧君恩麵前停下腳步,說道:“本王記得,在前明洪武皇帝時期,天下剛剛平定,南北學子的學識程度不一樣。
為了保證公平,也為了平息朝內南北官員之間的隔閡,發明了南北榜,這你應該知道吧?”
顧君恩一聽,激動得一下子站了起來,說道:“臣知曉此典故,夏王是也打算仿照這個先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