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動員了30萬大軍,前後浪費了這麼多人力物力結果連一個匈奴都沒有殺死。”
“反過來還被匈奴嘲諷一番,讓自己顏麵大失。”
劉徹:“我哪知道前線的那些將領連這點東西都不懂,居然連老百姓和牛羊都不安排。”
“這不赤裸裸的告訴匈奴前方有危險。”
“簡直就是一群豬。”
葉楓:“馬邑的失敗也讓劉徹意識到必須改變新的戰術。”
“以前在中原上的那些戰術不適合對付匈奴。”
“劉徹想要對匈奴主動出擊,那麼就必須大規模的養馬,得虧劉徹有一個好爺爺漢文帝。”
“漢文帝麵對劉邦開國連4匹顏色一樣的馬都找不到,蕭何去上班都要坐牛車。”
“以及北方匈奴憑借著馬的機動性經常南下騷擾,漢軍想要去弄死都很難。”
“漢文帝下令養馬,全國各地合適的地方給我通通養馬,這就為劉徹提供了幾十萬的馬匹。”
“這些馬匹成為了對抗匈奴戰爭最有力的兵器,可以極大的拉近雙方的差距。”
漢文帝:雖然自己給劉徹埋了不少的坑,但是自己也幫劉徹解決了很多麻煩。
劉徹:謝了,爺爺。
葉楓:“不過,馬有了新的問題就誕生了。”
“沒有馬鐙雙腿就沒有辦法使力,腰部很難發力。”
“邊騎馬邊射箭對於個人能力是一種很大的考驗。”
“敵我雙方是什麼類型,漢軍也就去打仗的時候騎馬,其他時間基本上很少騎畢竟還要去耕田。”
“騎馬不是剛需。”
“匈奴就不一樣,匈奴人要是不會騎馬還有可能會直接餓死,從小到大都在磨練騎馬的技巧和射箭的本領。”
“這就導致漢軍即使有了馬,從騎馬技巧和射箭本事從整體上來說匈奴占據優勢。”
諸葛亮感慨道:“這就要求避其長處不和匈奴那些人比騎馬和射箭的本領,而是盡可能的減少匈奴的優點。”
“飛將軍李廣,你不封侯也不能說命不好。”
葉楓:“這裏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就是李廣。”
“史書上的記載是李廣為人愛兵如子,騎馬射箭是大漢的郭靖大俠。”
“射箭騎馬的本事在匈奴那邊都非常的有名。”
“愛兵如子反過來講就是對士兵沒有什麼要求,士兵不需要遵守太嚴苛的規矩自由自在,灑脫。”
“行軍的時候排的也不整齊,紮營駐軍也是怎麼舒服怎麼來,僅僅安排一些人負責警衛。”
“那麼這支部隊遇到了匈奴,騎馬射箭的本事不如匈奴,想要組織軍隊也組織不起來。”
“李廣拿什麼在草原上打贏匈奴。”
“第二個例子程不識,人稱程不敗。”
“史書記載: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程不識治軍嚴苛,各個方麵有條不理的管理,紮營駐軍嚴格要求,周圍幾十裏必須要有斥候。”
“他的帶兵理念很簡單,時時刻刻等待敵軍的降臨。”
“匈奴人遇到了程不識基本上討不到什麼便宜。”
“所以,匈奴人見到李廣帶兵去草原基本上都會去打他。”
“李廣難封侯,這也是他本身不適合和匈奴作戰。”
劉徹:“李廣並不是我不給你機會,是給了你機會你不中用啊!”
“遇到戰機卻迷路,還有這個治軍方法,你這叫我怎麼給你封侯。”
李廣:“這是理由嗎?司馬遷都在地府裏麵跟我說,你為了讓李廣利封侯故意讓他帶兵去征討偏遠之地。”
“他不就是仗著李夫人是你的新寵。”
葉楓:“有了前人的智慧,衛青在程不識的戰術之上發明了一種新的戰術。”
“不和匈奴比射箭和騎馬的本事,比拚雙方的防禦力和組織力度。”
“比誰先軍心渙散。”
“漢軍的裝備要比匈奴強太多了,在裝備的支持之下一漢頂五胡可不是隨便說說。”
“當年劉邦白登之圍,幾十萬的匈奴大軍包圍了幾萬的漢軍愣是衝不上去,白登山是一座很小的山。”
“這足以證明一旦轉為步軍作戰,漢軍是可以把匈奴按在地上打。”
“衛青開始培養漢軍的紀律性和裝備的優勢來進行突擊,用飛快的速度拉近敵我雙方的距離直接拚殺。”
“團隊合作加上裝備的優勢,隻要漢軍能夠突擊到匈奴的麵前,漢軍可以輕易的將匈奴殺死。”
“這就類似於穿著肉裝戰士開著疾跑,頂住射手的遠程攻擊,近距離弄死射手。”
“頂在最前麵的士兵和馬匹會穿著最好的鎧甲,目的讓對方產生害怕心理,衝散對方的陣營。”
“士兵盡可能的貼合到馬匹的身上,雙手拿著雙刀或者其他的武器朝著匈奴大軍低頭猛突。”
“即使撞到了匈奴人,憑借裝備差距先死的是匈奴人。”
“匈奴不同於突厥,突厥掌握了很強大的煉鐵手段,這種辦法對於突厥效果就不是很大了。”
“匈奴主要的鐵製品來源於中原,普通匈奴人使用的箭大多數都用骨頭當箭頭。”
“麵對衛青的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戰術,匈奴人也無計可施。”
“後來,在漠北之戰衛青率領不到3萬人,硬生生的抵抗住了匈奴的主力部隊,並且將之打跑。”
“打匈奴,衛青方法相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