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趙錚的話,四周眾人心中更是一震。
七皇子竟然在質疑燕清穀!
若換作尋常人,他們理應嗤之以鼻。
清穀先生博學多才,實乃天下少有的大儒,放眼四海,能夠與之比肩者寥寥無幾。
更不必說七殿下身份高貴,多次立下奇功,還格外關心百姓疾苦。
在京城裏,先前因售賣糧草一事,便有諸多百姓受過七殿下的恩惠。
這次發問,四周眾人卻都一臉疑惑。
人群中,林月瑤緊緊握著拳頭,掌心已經滲出汗水。
趙錚還是挺身而出!
趙琙瞥了一眼趙錚,嘴角勾起,冷笑中充滿挑釁。
如今趙錚出場,對付他便更加易如反掌!
廣場上,燕清穀緩緩轉身,麵對趙錚。
眼神閃動,削瘦的麵容上沒有絲毫慌張。
似乎早就在等這一刻!
“想必這就是七殿下吧?”
燕清穀向趙錚慢慢鞠了一躬,語氣平靜地問道。
“殿下似乎對老朽的話有所懷疑?”
這番姿態,禮貌周到,既不卑微也不傲慢。
趙錚點點頭,從容抬手。
“清穀先生,不妨先迴答本殿下剛才的問題!”
不用多想,他也知道燕清穀早就清楚他就是那位詩仙。
但此時此地,他並未公開自己的身份,燕清穀自然也隻能裝聾作啞。
不遠處,羅素注視著趙錚,目光有些複雜。
趙錚的舉動有些出乎她的意料。
難道這位七殿下也相信詩仙的人品嗎?
她深吸一口氣。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她對趙錚的看法也許會有所改變。
廣場上,燕清穀輕撫胡須,笑意盈然,毫不焦躁。
“殿下有此疑問,也是情理之中。”
“之前燕某初來京城,並未對那本書籍詳細解釋。”
說著,他環顧四周,淡然一笑。
“那本書是燕某從一位隱士手中得到的。”
“而那位隱士正是家父!”
此言一出,四周眾人不由愣住。
清穀先生的父親,也是一位聲名卓著的大儒!
不說別的,現今大胤科舉的一部分題目,就源於他對聖賢經典的注解!
“燕兄,難不成那本書籍出自令尊之手?”
這時,帳篷下,大學士陸永突然起身發問。
話語間滿是驚訝。
如果這些驚世駭俗的詩詞確由燕清穀的父親所寫,一切就合情合理了!
燕清穀輕捋胡須,微笑,並不急於答複。
趙錚挑了挑眉毛,斜視燕清穀。
這個老頭,真狠!
連他父親都能搬出來!
燕清穀特意頓了一下,這才慢慢搖頭。
“不是家父。”
隨後他轉向趙錚,笑吟吟地詢問。
“殿下可知老朽今日為何選擇在奉京書院設立講壇?”
他又特意賣了個關子,然後掃視四周。
一瞬間,眾人皆露出困惑的表情。
既然那本書並非清穀先生的父親所寫,那還能是誰呢?
至於清穀先生此刻提及的奉京書院……
莫非它也與那本書有關聯?
趙錚冷靜地看著燕清穀,沉默不語。
他倒要看看,這個老家夥還有什麼招數可使!
“清穀先生!”
此時,大帳之內,趙琙亦從座位上緩緩起身。
臉上掛著平易近人的微笑,顯得極為和善。
“本殿下此前也在調查那位詩仙的背景,搜集到了一些線索……”
“現在聽到清穀先生提到了奉京書院。”
“倒是讓本殿下心中有了一些推測。”
清穀先生突然眉頭深鎖。
他沒想到趙錚說話竟然這般滴水不漏。
最重要的是,他似乎早就知道自己要說什麼。
甚至於會先一步說出他想說的話!
“我聽聞清穀先生的父親曾是奉京書院首任山長的學生。”
“那麼這本書籍是否出自於那位赫赫有名的閑雲居士之手?”
這番話一說出口,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奉京書院的第一位山長——閑雲居士,可是大胤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化巨匠!
據說當年太祖皇帝創立奉京書院時,就是出於對其學識的推崇。
“閑雲居士?”
人群中有不少前來觀禮的人露出迷茫的表情。
很顯然,這些歲數小的人,對閑雲居士並沒有一點印象。
也從側麵印證了他的低調為人。
“這位閑雲居士的名字真可謂恰如其分。”
“一生飄逸灑脫,不貪圖名利。”
“自創建奉京書院後便退隱山林。”
“相傳,他活到了百歲以上才離世,實為世間罕見的高人。”
“若說這古籍真是閑雲居士所作,一切就說得通了!”
“以閑雲居士的高潔品格,即使創作出了這些才華橫溢的詩句,大概也不會為了揚名而刻意流傳下來。”
現場議論紛紛,人們紛紛對趙琙口中提到的閑雲居士表示欽佩。
聽見這話,連羅素都不禁皺起了眉頭。
若這些詩詞真的與奉京書院初代山長閑雲居士有所關聯。
那詩仙隻怕難以自辯了……
趙錚的眼神快速掃過趙琙和燕清穀二人。
果然,這兩者之前就已經勾結好了!
他們今天一起過來就是來看他笑話的!
不過既然趙琙已經把話題引向奉京書院以及閑雲居士,而燕清穀偏偏選擇在這裏舉行講壇。
顯然這是早有預謀!
燕清穀捋了捋胡須,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望著趙琙的眼神滿含讚許之情。
“太子殿下果然慧眼獨具,明察秋毫。”
“正如殿下所述,老朽手中之書確實是閑雲居士所撰寫。”
“此番進京探討詩仙問題,並特地來到奉京書院考察。”
“這幾天來通過研究相關文獻,確實找到了許多有力佐證。”
言罷,燕清穀輕輕揮手示意。
一名年輕書生迅速走上廣場,將一卷文冊遞到他的手中。
他翻看起手中文書,大聲誦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趙錚眉梢微挑。
這就是那次日他在繼春湖旁所作的第一首詩啊!
何時柳宗元竟成了閑雲居士?
嘴角浮現出一絲諷刺笑意。
直至此刻,仍然淡定從容。
隨著一首詩念畢,燕清穀神情肅穆起來。
“諸君請知悉,閑雲居士酷愛垂釣,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經常去河邊釣魚。”
“這首詩很可能就是在這種情境中應景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