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朱厚照一錘定音。
朝廷肯定要收取販賣水利紡織機的錢,但在定價上眾人又犯起了難。
朱厚煒簡單測算一下,一臺水力紡織機單製造成本就能達到百兩銀子,售價隻能更高,建議定價兩百兩。
李東陽再次反駁道:“蔚王殿下,以成本二倍的價格販賣,是否太過於剝削商人了?”
朱厚煒道:“本王估算的僅僅隻是機器本身的造價,人工成本呢?製造機器需要工匠參與進來,是否要給他們發工錢?”
“機器運輸成本呢?運輸到各地是否還需要人力?這就罷了,還要派人去指導民間商人如何使用紡織機,如何建設工坊,如何利用水勢實現紡織機自主運轉……合起來,二百兩銀子並不算多!
朱厚照無條件支持自家弟弟,道:“那就如此定價!”
“李閣老此事你組織,戶部和工部配合李閣老工作。”
本來朱厚照打算結束今天的小朝會的,想了想,又道:“蔚王於社稷有功,戶部每年再給蔚王府撥十萬兩銀子用於發明開支。”
這錢是給小弟養活潛龍秘衛的,隻是朱厚照一直不知道用什麼借口給,戶部那邊不會無緣無故給蔚王府再添開支。
雖然母後說的輕巧,動不動就撥出去百萬兩銀子,大明朝廷又不能無度的開發銀子,隻會讓國家財政體係崩潰。
戶部那邊要撥款,也需要正規程序,內閣有理由打迴一切不合理的開支,上次朱厚照想要建設豹房,就被戶部和內閣聯合打迴來了,不然明朝的皇帝也不會建內帑和皇莊等專門用來收取錢財放入皇帝的私人小金庫。
前戶部尚書秦紘於弘治十七年致仕,弘治十八年病逝,現在大明的戶部尚書則是韓文。
韓文是成化二年進士,在成化時期彈劾王越,差點被西廠汪植給打死,宦海沉浮,先後為工科給事中、南京兵部尚書參與機要,吏部侍郎、戶部尚書。
聽到朱厚照要每年撥十萬兩銀子給蔚王府,韓文當即出來表示反對!
“蔚王確實於大明社稷有功,可一次撥款獎勵,但每年撥款十萬兩白銀,對其他諸王如何交代?”
朱厚煒白他一眼:“對誰交代?孤要對他們交代幹什麼?他們但凡不欺壓百姓,但凡能發明個於社稷有功的機器,孤也給他們撥款,你讓他們發明去?”
“誰不服讓他來找孤說!這事兒就這麼定了,韓尚書你不覺得孤這樣做,反而更能刺激他們精忠愛國之心?”
“孤這是激勵他們做於社稷有功的事呢!”
簡直詭辯啊你!這分明就是偏蔚王吧?如果一次性撥款十萬兩,戶部捏著鼻子也就忍了。
每年撥款十萬兩的不菲支出,還是常態化,戶部哪裏能同意這一份開支。
這件事兒朱厚煒就不能開口去爭辯,畢竟涉及到他的王府,自己需要避嫌,隻能讓大哥自己去和戶部爭辯了。
韓文作為大明首席財政官,知道每年給蔚王府撥款十萬,一旦成為定例就沒有收迴的可能,朱厚照一句話定下來,就不可能收迴,再收迴不是質疑他決策錯誤?
此前蔚王府單每年俸祿已經撥款十萬,是大明所有藩王中最多最巨的,現在又要撥十萬兩,每年單蔚王府定例撥款就需要二十萬兩銀子,這實在太多了。而且現在蔚王還沒有子嗣,日後若有子嗣,這個撥款數額還要增加一部分。
韓文態度強硬的道:“請太子殿下三思!洪武改製每年親王定額祿米不過1萬石,折算白銀也不過四千多兩,就算洪武初期定親王5萬石,折算白銀也隻有二萬兩!
“自洪武到永樂為始乃延續弘治年間,諸親王祿米未有超過兩萬石,折銀下來不過不到一萬兩銀子。”
“雖然他們還有鹽鐵等各色雜色收入,但親王最高收入也不過年五萬白銀。”
“而蔚王府已超曆代親王之最,此事前戶部尚書秦大人勉為其難同意,已延續至今未改,而今殿下又要撥十萬兩白銀給蔚王府,雖說蔚王府沒有鹽鐵酒等其他雜色收入,但一年二十萬兩白銀開支已經超其他藩王四倍有餘。”
“如此給朝廷財政帶來巨額壓力,還請太子殿下思量!”
韓文說完後,內閣六部紛紛出列附和韓文,這讓朱厚照很是生氣,眼看著大哥要開口,朱厚煒道:“這事容後再說,先將紡織機推廣到民間才是朝廷首要考慮之事!
朱厚照這才悻悻然作罷,道:“那就先推廣紡織機吧!今天就如此!
等內閣六部的人全部離去,朱厚照才很是不悅的對朱厚煒道:“弟,你阻止我幹什麼?我要和韓文好好辯一辯!”
“他明麵上數據倒是做的精準,他怎麼不去查一查那些親王在地方剝削了多少百姓的田產,嗬嗬,還每年朝廷給他們的折算白銀不超過二萬兩,他怎麼不說這群親王在民間搞的錢有這五倍,十倍?!”
“你和他們不一樣,王府給你建的麵積不算大,你又不去刮取百姓的利益,就沒有其他進項進入王府,他們怎麼不說這個?”
“一群狗東西,每天除了讓我生氣就是讓我生氣!”
朱厚煒微微笑了笑,道:“大哥,先推廣紡織機吧,韓尚書也沒說錯,大明現在的財政情況雖然外人看著光鮮亮麗,但實際情況隻有咱們知曉!
最起碼到現在,大明還絕對沒實現永樂富裕的場景,永樂皇帝派鄭和七下西洋耗費上千萬兩白銀,那是何等的盛況,現在的大明根本沒這個經濟實力。
“什麼情況不情況的,這事兒你不要插手,大哥會給你處理好!”朱厚照執意開口,不讓自家弟弟參與進來,自己要和戶部好好掰扯掰扯!
朱厚煒噢了一聲,道:“那行!
“大哥,我先迴了。”
朱厚照點頭道:“嗯,好,路上慢點!
“好的!
……
李東陽迴到內閣,今日內閣事忙碌完,便下旨迴府,在路上恰好遇到一群茶陵派學生,他們激動的對李東陽道:“老師!對子對上來了!”
李東陽狐疑的問道:“什麼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