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派瞿能攻擊北平,瞿能趁著守軍不備,奮勇登上了城池,殺聲震天地,燕軍遠遠不是敵手,等到將士們砍開了城門,瞿能準備衝進城中。】
【這個時候,騷操作來了,由於後麵無兵馬接濟,主將李景隆害怕入城後有埋伏,因此便飛馬傳令,先撤軍,明日在率領大隊人馬殺入。他認為,此城今日能破,他日一樣能破。】
【瞿能雖然不甘,卻隻能聽令撤軍,因此也錯失了絕佳破城的好機會。】
【而此舉,也正好讓守城的朱高熾,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明朝,明成祖位麵。
朱棣臉上已經笑得合不攏嘴了:“一個耿炳文本來就是一個奇葩貨色了,沒想到這李景隆更是古今第一奇才,這件事過去已多年,如今被天幕重提,我還是覺得十分搞笑,哈哈哈哈哈!”
朱高熾在旁邊也開懷大笑,當年他一度認為自己要死了,誰知道那李景隆突然撒兵,也讓他堅守住了北平,完成了父皇交代的任務。
而另一個位麵,朱元璋眼前發黑。
“我終於知道朱允炆為什麼被評為敗家子了,你每次在關鍵時刻都用錯了人,先是錯用張信,你沒調查過此人底細,怎敢將那麼機密的事告知?”
“後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將耿炳文,再用李景隆,身旁再堆著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些沒有半點真本事的玩意兒,你怎麼能坐穩皇位?就算是沒有朱棣,你這皇位怕也是做不了幾年,便會被天下人唾罵啊!”
朱元璋後悔不已。
“我真是千不該萬不該,把藍玉清洗掉啊,哎!”
三國位麵。
諸葛亮望著天幕,微微搖頭。
“何不一鼓作氣,直接殺入?將北平占據,那麼外麵的燕軍主力,便是無根之萍,李景隆什麼都不用做,坐著就能取勝,偏偏......”
劉備搖搖頭:“若是蠢材也分階層,那麼這李景隆連最低的那個層次,都不配進入,完全是沒腦子。”
【在李景隆錯失良機後,姚廣孝當機立斷,馬上命人在城牆上潑了大量的水。】
【第二天等著朝廷大軍想要再次攻城時,昨天潑的水已經凝結成冰,北平城牆如鏡子一般光滑,連蟲蟻都難以攀登,更別說全副武裝的士兵了。】
【而此刻的朱棣,解圍了永平城後,經過了一番智鬥後,將寧王朱權軟禁,奪取了大寧城,獲得了城中軍隊的指揮權。】
【至此,燕軍數量,再度暴漲,已經有了與朝廷軍隊正麵較量的資本。】
“朱允炆次次失算,而朱棣每次都異常順利,此消彼長之下,誰贏誰輸,不難判斷。”
嬴政點點頭,朱棣絕對不是隻有勇猛的身體,還有睿智的腦子,果然是帝王之才。
【事了後,朱棣率領大軍返迴北平,與李景隆決一死戰。】
【建文元年九月,燕軍與朝廷軍隊交戰於鄭村壩,朱棣以十幾萬兵馬,對抗李景隆50萬大軍,雙方實力差距較大,但是最後李景隆卻大敗。】
【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在白溝河激烈交戰,朱棣卻又奇跡般反敗為勝,將李景隆率領的朝廷大軍,斬首及俘虜十萬餘人。】
【李景隆無奈之下撤防濟南,朱棣則乘勝追擊,在濟南城下,再次大破朝廷軍,李景隆逃迴到京師。】
【此時,原本號稱的50萬大軍,最後僅僅剩下數百人跟隨。】
項羽眼神中露出一抹驚豔,連連稱奇:“這朱棣是個奇人,每個重要節點,都非常精準地扣住了命運的環,沒有一次失手,我若是有朱棣這樣的大將,何愁那劉邦!?”
範增此時道:“項王,朱棣身上恐怕也有帝運加持,若是你麾下有此人物,怕也不是什麼好事。”
項羽搖搖頭:“我戰無不勝,大不了用完此人,直接棄用便是。”
範增望著項羽,歎了口氣,“項王,你該成長了,與劉邦之間的爭鬥除了武鬥,更多還是要靠智鬥啊。”
大明,建文帝位麵。
朱允炆看到視頻後,眼中的怒火都快要噴出來了。
“李景隆,朕讓你率領60萬大軍,你卻令其全軍覆沒!?”
明初位麵,朱元璋臉上青一陣紅一陣。
“朱允炆你可真是一個超級敗家子啊,用了個外戚也就罷了,最後還輸得這麼慘,你比咱大明戰神還要丟人啊,唉!”
“這李景隆,竟將50萬大軍揮霍一空,還有臉迴京麵見皇帝?”
朱元璋表示不想說話,60萬大軍,對戰不到十萬的燕軍,最後卻全軍覆沒,後世人的唾沫都要淹死朱允炆了。
“李景隆固然有罪,但是真正的罪人,是你朱允炆啊,你將傾國之師交給這樣一個無能的主將,你不敗,誰敗呢......”
“此戰後,朝廷精銳大失,九大藩王定然保持中立,朱允炆剛繼位,本就根基不穩,如此一來,沒有勝算了。”
【兩次大戰過後,朱棣誌得意滿,覺得天下唾手可得,然而春風得意的朱棣沒想到的是,在濟南城下,他會領到人生慘痛的失敗!】
建文帝位麵。
朱允炆臉色陰沉如水,望著天幕,再看著跪在大殿上請罪的李景隆,他心中的怒火實在是無處發泄。
也不知道是朱棣是氣運之子,還是這個李景隆太不爭氣了。
而此時,齊泰、黃子澄以及方孝孺三人,則是臉色惶恐地站在旁邊。
“難道,先前與他們商議的削藩之策,真的不妥麼?”
此時,齊泰忽然指了指天幕:“陛下,您看,朱棣馬上就要失敗了!”
朱允炆聞言,馬上打起了精神,凝神看去。
【鄭村壩之戰過後,朱棣誌得意滿,以為天下垂手可得。】
【但是高興過頭的朱棣卻沒有想到,在濟南城下,他將會遭受慘痛失敗!】
【建文二年,四月,鐵鉉固守濟南,朱棣苦攻三個月都無法破城,便使用陰謀,命人鑿開了黃河大堤,想要利用黃河水灌入濟南,完成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