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中的幾處空曠之地,粥廠迅速搭建起來。士兵們架起一口口巨大的鐵鍋,生火煮粥。徐庶親自監督,確保每一碗粥都能均勻分配。當第一鍋粥熬好,香味飄散開來,饑餓的百姓們紛紛圍攏過來。他們眼中閃爍著渴望的光芒,卻又因為對官府和軍隊的畏懼躊躇不前,十分得小心翼翼。
自董卓亂政以來,長安的百姓還從沒見過哪路軍閥開倉放糧過。反而都是搶他們的糧食。
董卓來了,沒糧食吃,搶老百姓。
李傕郭汜來了,沒糧食吃,搶老百姓。
韓遂馬騰來了,沒糧食吃,搶老百姓。
鍾繇來了,也沒糧食吃,還是搶老百姓。
這麼多年,老百姓就是在這種你方搶過,我又搶的環境中,艱難的活著。
倘若隻是搶糧還好,至少糧食沒了,去山裏吃樹皮草根也能勉強活命。
最可怕就是李傕郭汜、曹操董卓這樣的狠人,動不動就要屠城,最狠得還得是曹操,他不但要屠城,搶不到糧食他還要吃人肉啊。
正是這樣的生存環境下,讓長安幸存的老百姓畏兵如虎,可腹中饑餓的灼燒感又驅使著他們不願意離去。
看到周圍老百姓裹足不前,遊學各地,熟知民情的徐庶自然知道其中緣由。
徐庶站在粥廠前,大聲說道:“鄉親們,莫要驚慌,這是朝廷開放粥廠。天子下詔,你們都是大漢的子民,以前天子為奸人蒙蔽,沒能照顧好大漢的子民,從今天開始,天子決不允許有一個大漢的子民在長安餓死。天子要讓大家都能喝上熱粥,吃飽肚子!”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場地上迴蕩,百姓們聽聞,心中湧起一絲希望。隊伍緩緩排開,雖然人數眾多,但在士兵們的維持下,秩序井然。
什麼是大義?什麼是正統的名分?這就是最好的答案。天子的名義,在這個時代還是很管用的。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拄著拐杖,一步一步挪到粥廠前。他雙手顫抖著接過一碗粥,渾濁的雙眼滿是感激,嘴唇囁嚅著:“多謝天子,多謝朝廷,多謝青天大老爺……”徐庶走上前,輕輕扶起老者,說道:“老人家,快喝吧,吃飽了,日子就會好起來的。”老者望著徐庶,老淚縱橫,將那碗粥一飲而盡。
在粥廠的另一頭,一個衣衫襤褸的孩童,捧著一碗粥,小心翼翼地端到母親麵前。母親躺在破舊的草席上,氣息微弱,孩童眼中滿是焦急:“娘,快喝,喝了粥就有力氣了。”母親艱難地睜開眼,看著孩子手中的粥,淚水奪眶而出,她掙紮著坐起,和孩子分食著這來之不易的食物。
隨著粥廠的開設,城中百姓的臉上漸漸有了血色,眼中的恐懼與絕望也逐漸被希望所取代。他們開始相信,朝廷並沒有拋棄他們,哪怕在這破敗的長安城中,也依然有力量在守護著他們,帶領他們度過難關。
本來被各路軍閥踐踏成泥的民心,將會一點一點的被朝廷收集起來,將來某一天,這些民心,會化為最有力的武器,幫助大漢擊敗所有的敵人。
劉浪接到徐庶的快馬傳信之時,大軍才剛剛出潼關。信中徐庶向劉浪說明了此時長安困境,向劉浪求助該如何渡過這個難關。
按照劉浪原來的計劃,是要通過這次行軍,再次增進與降卒之間的感情。古代要想增進士兵之間的關係,與士兵同甘共苦是最好的辦法。
尤其是在行軍途的時候,所謂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饑。
為將者能做到這些,就能使軍隊上令下達,如臂使指。
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如今長安城中的局勢緊急,需要劉浪前去親自主持大局,所以劉浪安排胡車兒和呂玲綺兩人率領大軍,押送糧草輜重在後麵慢行,自己要先一步趕往長安。
馬蹄聲急促地在黃土路上響起,劉浪伏在馬背上,一路快馬加鞭朝著長安奔去。
抵達長安城門,劉浪猛地勒住韁繩,眼前的景象讓他心頭一震。曾經巍峨雄偉、繁華熱鬧的長安城,如今宛如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在歲月與戰火的雙重折磨下,盡顯衰敗與滄桑。城牆千瘡百孔,城門搖搖欲墜,城內斷壁殘垣隨處可見,一片死寂。
劉浪快步走進司隸校尉府,向天子行了大禮後,看著天子疲憊卻堅定的麵容,心中滿是憂慮與忠誠。他沉聲道:“陛下,長安如今慘狀,臣痛心疾首。臣經過深思熟慮後,已思得一策可助長安重建,安定民心。”
自從看到長安的慘狀,天子已經連日夜不能寐,此時聽到劉浪的奏報,不由得
龍顏大悅:“皇兄有何良策,快快說來!”
劉浪吐出四個字:“以工代賑!”
天子眉頭一皺:“哦?何為以工代賑?”
劉浪詳細解釋道:“由朝廷出麵招募城中百姓與周邊流民,參與城池的重建工作。每日按勞付酬,以糧食、衣物等物資作為報酬。如此一來,百姓有了生計,能解決溫飽問題,同時也能激發他們建設家園的積極性。朝廷隻需提供必要的物資與工具,便能調動人力,加快重建進程,此為以工代賑。”
“這…恐怕不妥。修建城池,興修水利,自古以來都是征發徭役來完成,還從未聽說過什麼以工代賑。”
古時鋪路修橋,挖坑打塘,修建城池。甚至給皇帝修建宮殿,陵墓都是靠征發徭役來進行的。
在古代老百姓有兩個強製性的負擔,一為賦稅,一為徭役。
賦稅就是老百姓每年種地要上交的糧食,這是強製性的,不交不行。
而所謂的徭役,就是指朝廷強製性向治下的老百姓攤派的免費無償的勞動,而且勞動期間,還要自備幹糧。這其中就包括了力役、雜役和軍役等。
這是一種朝廷強加於老百姓身上的極其極其沉重的負擔,它起源於周代,在秦漢兩朝的時候形成了比較正式的製度。
秦朝的時候就規定凡男子滿17歲,漢朝沿襲秦製,但又比秦朝人性化一點,規定的是滿23歲,必須在地方和京師各服兵役一年。而每個男子一生中都必須要服一年的兵役,除此之外,還需要為朝廷服勞役,也就是興修水利,修建城池等。
曆史上因為徭役太重,而造反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秦朝因為修長城,以至於征發的徭役失期,最終揭竿而起,其中就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還有後來的太祖劉邦也是因為私自釋放了服兵役的老鄉,被逼到芒碭山舉兵起義,才有的今日大漢四百年基業。
再後來的,有元朝末年,征發徭役修黃河,結果挖出了一隻獨眼巨人,應了當時的讖語: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然後徭役們造反,最終覆滅了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