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囚室內,燈火如豆,寒氣逼人。
燈光下,蘇奏坐在席前,伏案給燕昭王寫信。
他被趙國丞相李兌發兵圍捕、囚禁至今已近半年。終日無所事事,望著窗外,看樹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感到無盡的惆悵與煩悶。
前天,他得知齊燕大戰“恆之曲”,燕軍十萬餘眾盡覆滅的消息,頓時驚得魂飛魄散,像被拍去骨架似的,癱坐在地上。
他馬上發現,燕王急切的報複行動,結出了多方麵的惡果:燕齊“友好”關係破裂,齊潛王不會再相信燕王的“厚幣卑詞”了,甚至還會懷疑到蘇秦頭上,助燕滅齊的計劃已經暴露,如不設法挽救,他連齊國也迴不去了。
因此,他苦思冥想,直到今日傍晚時分,他的心腹門客畢成買通了看守之人,潛入囚室看他,他才決定給燕昭王寫了一封密信。
他在信的開頭,直截了當地說了自己目前的處境,以及被囚的經過。接著他對這次招王急於報複所造成的巨大損失,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解剖。他認為,昭王上了秦人魏冉的當,而上當的原因,主要是對他產生懷疑。
他在信中寫道:
“臣行之前,就知道會有眾口訕謗之事,所以曾與大王當麵說過臣在齊國尊貴,燕國大夫們將不信任臣;臣在齊國地位低賤,燕國大夫們將瞧不起臣;臣受重用,將會多責於臣;齊國如果與燕關係不好,將歸罪於臣;如果天下不攻伐齊國,將說我善為齊謀;天下攻伐齊國,將會同齊國一起拋棄臣。臣所在的處境就如同累卵一般危險。
“大王對臣許諾:一定不聽眾人的誹謗讒言。信任臣就如同上下齒一樣,堅定不移,最好的結果,臣可以得到齊國的重用;其次,可以得到齊王的信任;最下,可以把子女寄宿於齊以取信於齊。也可以說是從燕國到齊國的,甚至還可以幫助齊國策劃謀燕,隻要能夠成事就行。
”臣接受使命在齊五年,齊國數次出兵打仗,攻伐諸侯,不曾圖
謀燕國。齊、趙邦交,一美一惡,一合一離,燕王得以不與齊謀趙,就與趙謀齊。齊國非常信任燕國,以至於撤去其北方之兵,不設防於燕。
“可是大王卻信從魏冉、田伐、姬參、姬去疾等人之言,起兵攻齊,使齊如夢初醒,從此開始戒備燕國,不再信燕,做了一件多麼蠢的蠢事啊。”
疾書到此,他筆鋒---轉,說起解救辦法。他請求燕昭王派人遊說李兌,設法救他出來。隻要他能脫離虎口,他就有辦法勸說齊王,使齊王放產對他與燕國的警惕。
他將密信封牢,交給畢成,囑畢成無論如何要將信送到燕昭王手中。
畢成坐著高車,趕了二天二夜,來到了燕下都武陽城。燕昭王一邊讀信,一邊拭淚。都是自己不守諾言而害苦了蘇秦。伐齊之敗,也是咎由自取。蘇秦的看法是對的,齊國是真正的強國,隻能慢慢削弱它、孤立它,才能最後戰勝它。可他太急躁了,以致暴露了“暗弱強齊”的計劃。現在怎麼辦?要是重新開始,還要花多少時間與精力呢?
滴滴淚水,落在帛書上,都把炭墨寫的黑字滲化開了。但他還是認真地閱讀著,想著蘇秦說的解救辦法。
他無法判斷這種辦法是否奏效,他沒有把握。他找來郭隗、鄒衍,讓他們出謀劃策。鄒衍說,讓他出去轉悠一圈,也許在周遊中可以想出辦法救
出蘇秦。
燕昭王要鄒衍小心。他經“桓之曲”慘敗後,變得謙遜、謹慎多了。他囑鄒衍最好用溫和的辦法,化解因伐齊帶來的種種消極影響。
鄒衍帶兩個隨從,乘坐華麗的高車,來到齊國的稷門。他過去在此傳道授業,齊潛王繼位後,稷下學宮漸漸衰敗,他就去了燕國。今日舊地重遊,不禁感慨萬千。
背後傳來叫聲,鄒衍迴頭一看,是齊王股肱之臣夷維急急走
來。在稷下學宮時,鄒衍與夷維有過一麵之交,夷維忙問鄒衍怎麼會到這兒來,鄒行說這一陣子,他都在列國周遊,今日路過,順便轉來看看。
鄒衍問大王近況,夷維唉聲歎氣,說自從伐宋失利以來,大王終日陰沉著臉,脾氣也變得越來越暴躁,動不動就罵人殺人,朝臣們都不敢說話進言。
鄒衍說帶他前往求見,他有辦法讓大王開心。
夷維說,他到稷下來,就是想找一兩個飽學之士去勸勸大王,不想如此湊巧,竟遇見了先生,於是便帶鄒衍入宮拜見齊王。
齊王無動於衷,冷冷地問:
“先生到此有何貴幹?\"
”我想為大王卜一卦。“鄒衍說。
齊王知道鄒衍胸藏日月,善談天地。--聽說要來占筮,精神一振,來了興趣:
”寡人猶如龍困淺灘,不知如何方能再入大海?先生既會占筮,快快與寡人卜上一卦。“
鄒衍從鏈中取出五十根著草,先拿一根放在一邊,以象征天地未開之前的太極。
接著,鄒衍又將餘下的四十九根著草隨意分成兩束,握在左右手中。左手握的象征天,右手握的象征地。從右手中抽出一根,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象征著人。
然後,他放下右手中的著草,用右手數左手中的著草,每四根一數,象征四季。餘下的四根(或四根以下),夾在無名指與中指之間,象征潤月。
如此分合、計算、反複、占斷之後,鄒衍突然叫聲“不好!”臉色為之一變。
齊王的心猛地提到喉嚨口,急問:
“是何卦象?\"
”坎--“鄒衍隻說一字,冷嗖嗖的讓人聽了毛孔直豎:”這一
卦,上下都是坎卦,一陽陷在二陰中,而且兩個重迭,象征重重的險難。“
”難怪最近事事不順。“齊王不願說出尷尬處境,他問:”先生能否說得具體一些?\"
“一陽陷在二陰中,就是說,大王有個心腹謀士,被兩個小人所陷,至今走不出困境。”鄒衍占斷道:“因一陽被二陰所挾製,結果導致了秦國乘機攻打韓、魏後方,燕國從背後發起襲擊,齊國陷入深阱,逼得大王抽兵迴救。重重險難,如條條繩索,縛在大王身上,使大王動彈不得。如果這個陽---也就是大王得力助手,當時就能衝出重圍,至少可以製止秦、燕的偷襲,贏得伐宋的勝利。”
“先生占新如神。”齊王大加讚賞:“寡人確有一個謀士,讓趙國的李兌、韓徐為兩個小人給囚禁了,至今未能脫身。不知卦辭中有無說明解救辦法?\"
鄒衍繼續為齊湣王占斷:
”坎卦,就是闡釋突破艱險的原則。物極必反,當盛大過度又麵臨險難,但在險難中,也足以發揚人性的光輝,突破重重險難,正是誠信的最高表現,最崇高的行為。
“首先應當明察,不可陷入險難,至少也不可深陷。既經陷入,不可操之過急,應步步為營,逐漸脫險。陷入已深,更不可輕舉妄動,應先求自保以待變。
”在險難中,不可拘泥常理,應當運用智能,以求突破。即或已有希望脫險,也應當謹慎,要把握最有利的時機。如果輕舉妄動,就
會愈陷愈深,終於無法自拔了。“
”先生說得很對,要衝破二陰,救出一陽,是要小心謹慎。“齊王臉色稍霽,心情也開朗了些:”寡人有意請先生前往趙國一趟,不知先生答應否?\"
“大王如此倚重,外臣敢不遵命?”鄒衍求之不得,誠惶誠恐地說。
齊王大喜,傳下口旨,賞鄒衍黃金百鎰,白璧十雙,並賜飲宴,與鄒衍、夷維等人--醉方休。
鄒衍辭別齊王,直奔趙都邯鄲。
趙國丞相李兌以名士之禮,隆重接待鄒衍。
酒過三巡,臉上燒紅,鄒衍裝著親密無間的樣子,說:
“替丞相考慮,在下覺得有一件事,丞相辦得大大失策。”“何事?”李兌吃了一驚。
“拘禁蘇秦。”鄒衍說,眼睛始終盯住李兌的臉。
“卻是為何?”李兌湊過臉去請教。
“蘇秦乃齊王心腹,丞相拘禁了他,豈非用行動證明,丞相反對齊國伐宋嗎?\"
”不不,先生有所不知,“李兌擺了擺手說:”我是發現他與韓徐為密商謀齊,才囚禁他的。“
”你如何斷定是他與韓將軍密謀呢?“鄒衍提出反向思維:”丞相知道,韓將軍是主張聯秦反齊的,要是他故意把自己的主張,說成是蘇先生找他密謀,丞相豈不鑽進了韓將軍設置的圈套?\"
“這個。.....”李兌如被擊中要害,一時不知所措。
“韓將軍反對齊國伐宋,和秦王的主張一致。可是他見你答應發兵支持攻宋,就急得要命,後來遇著蘇秦,便想出這一招,幾句話就把支持齊國的事化作泡影。齊王知道了,能不把丞相恨死?\"
”我當時就派人向齊王說明了。“李兌支吾道。
”齊王是個固執的人,他看重的是事實,怎會輕信別人的解釋呢?\"
李兌停杯住著,困惑地望著鄒衍。
\"就在方才,在下還為丞相這件事卜了一卦。“鄒衍說,他是知名的陰陽家,眾所周知。
”是什麼卦?\"
“否卦。”鄒衍加重語氣說:“以消息來說,這一卦是七月,陰陽不相交,萬物不生長。以人道而言,是反常的時期,占斷對君子的正直不利,即或堅守正道,也得不到任何利益。因此,在下勸丞相趕快放棄,以取得自保與解脫。”
“感謝先生指點。”李兌似乎下了決心,他舉起酒爵,與鄒衍的杯子碰了碰,說:“再敬先生一杯!”說完一飲而盡。
他原本寄望蘇秦讓他有利可圖,但這幾個月來,蘇秦沒人聞問,讓他頗為失望。他打定主意,準備擇日送蘇秦返齊,然後再向齊王陪個不是。他不願與齊王的關係搞僵,他將來還要通過齊國奪取定陶作自己的封邑呢。
過了兩天,公玉丹代表齊潛王再次出使趙國。李兌抓住這個機會釋放蘇秦,並隆重歡送蘇秦迴國。
蘇秦一見到齊王,就揭露趙國的許多罪狀,他說趙國與秦國暗中勾結,共同反對齊國。這次李兌、韓徐為囚禁他,就是為了阻止齊國討伐宋國。他建議齊王收迴蒙邑,以後也不要把定陶送給李兌。
齊湣王對於蘇秦多年來為齊國出謀劃策,盡心盡力所做的貢獻,可說是如數家珍,點滴在心,因此,當趙國丞相李兌囚禁蘇秦,指控他“助燕滅齊”時,齊潛王同時也聽到許多大臣加油添醋,無中生有。他自己雖是半信半疑,但是坦白說,卻想不出有什麼道理。
現在,聽到蘇秦對李兌的指控,覺得是一針見血,趙與秦的暗中勾結才是他最大的隱憂!
齊潛王聽信蘇秦的話,對李兌的“親齊反秦”表示了極大懷疑,從此,齊趙關係進入緊張階段。
蘇秦為了助燕亂齊,終於離間了齊趙關係。
但齊王對燕國舉兵侵犯齊國,一直耿耿於懷,提出要興兵討伐燕國,重新占領平舒、武垣等地,為“桓之曲”死難的齊軍將士報
仇。
蘇秦勸齊王說:
“臣聽說打仗時喜歡衝在最前邊的堪憂;以約結盟喜歡征伐他國的,容易陷於孤立;起兵在後的,可以有所假借;能夠遠離怨尤的,可以得時。所以聖人做事,一定要有所借助,順應時勢。前者是萬物之師,時勢是百事之長。無權藉而背時勢,能使事成的人很少。”
“常言道:騏驥之衰也,弩馬先之;孟賁(古之勇士)之倦也,女子勝之。駕馬、女子,筋骨力量並非好於騏驥、孟賁,而是有所假借,所以能賽過後者。當今天下相互結盟對峙,誰能按兵而後起,假手他人發怨而討伐大家所怨者,隱用兵之真實意圖而托名於行義的,那麼舉足可待就可以使天下列國滅亡了。
”明於諸侯之實情,察於天下地理之形勢,兵革不動而天下服從,辭讓未已而重賄紛至。所以明君打仗,甲兵不出於軍就勝敵國,戰車、雲梯不用,敵國的邊城就投降,士民還不知道打仗而王業已經建立起來了。
“臣還聽說,懂攻戰之道而不用師的,雖然對方有百萬之軍,卻可以使其自敗於堂上;雖然對方有闔閭、吳起之將,也可以擒之於戶內;千丈之城,可以取之於樽俎之間,百尺的陷陣車,可折之於席上。
”所以鍾鼓竿瑟之音不絕,地可廣,欲可成;歌舞藝人之樂不乏,卻可使諸侯同日來朝拜。善為王業者,能勞天下而自國安逸,亂天下而自國平靜。我安逸國治,天下卻勞亂,這就是為王之道。“
”愛卿所議妙不可言。“齊王大喜道:”不費鬥糧,未煩一兵而能獲取大利,何樂而不為?但不知愛卿有何妙計,可使燕國繼續服從於寡人?\"
“臣是燕國分管外交的丞相,臣隻要寫一封信,曉以親齊背齊的利害關係,燕王必會派特使前來請罪。”蘇秦自信地說:“等燕之特使來時,大王可提出戰爭賠償與交送人質問題;如果不來請罪,大王再發兵征討燕國不遲。”
齊潛王讚許地點點頭,瞬即又提起一件事:
\"還有秦國,這次乘機攻打韓、魏,壞我伐宋大事,寡人每每想起,都感到難以容忍。不知愛卿有何計策,可教訓秦國一頓?\"
“大王恩威並濟,不愧王者風範。”蘇秦奉承了幾句,便直言不諱地指出:“能使秦國獲此大利的,是新任丞相孟嚐君。他為討得秦王歡心,不惜犧牲齊國利益,製定了一個聲東擊西之計,害得大王捉襟見肘,狼狽不堪。
”他趁我與韓魏聯合攻打宋國之時,突然舉兵攻打韓魏,逼得韓魏聯軍不得不撤兵迴救;他派魏冉前往燕國遊說燕王,鼓動燕國舉兵攻打齊國後方,迫使我們撤兵去反擊燕國入侵。
“所以,孟嚐君是造成這次伐宋失敗的罪魁禍首,如不設法除掉他,大王日後什麼事也做不成。欲成王霸之業,更是一句空話。”
齊湣王拍案而起,蘇秦所言,句句都擊中他心頭的痛處。他想象得出自己疲於奔命,顧此失彼的狼狽相,他仿佛看見孟嚐君高坐在秦廷相位上正向他嘲笑。那笑聲極為尖刺,刺得他如坐針氈,層層泛起的屈辱感,像條毒蛇纏住他的心。他受不了了,他要出這口氣。他要報複,報複孟嚐君,報複西域強秦。
“何計可除孟嚐君?”他問蘇秦。
“借刀殺人!”蘇秦衝口而出,接著就與憨王說起計謀的詳細安排。....
2
傍晚時分,暮雲四合。
孟嚐君乘坐的高車,在兩匹高頭駿馬牽引下,徐徐駛過街衢,向著相府急急奔來。
雜杳的馬蹄聲,在暮色蒼茫的鹹陽大街上顯得格外清脆、響亮。
突然暮色中竄出一人。那人飛快來到車馬前,擋住了去路,馭手急忙勒緊韁繩,兩匹駿馬一起騰起前蹄,長嘶兩聲,高車停了下來。
坐在車上閉目養神的孟嚐君,猛受震動,睜開眼睛,正要問出了何事,那擋道的人奔向前來,叩首問道:
“大人還記得小人畢成嗎?\"
孟嚐君見是過去的門人畢成,便問:
”你不在齊都伺候你家主人,到此尋我有何貴幹?\"
畢成左右看看,小聲地說:
“小人奉齊王之命,為大人送一封密信。”說罷,取出一節竹筒,獻了上去。
孟嚐君接過竹筒,見兩頭都用火漆封住,知道是按王宮規矩發出的密信,不會有假,便說:
“我知道了,你快去吧。”
畢成作了個揖,轉身鑽進茫茫的夜色之中。
孟嚐君迴到相府,沒有立即拆看密信,而是吩咐仆役焚香淨屋。他坐在涼席上,一邊喝茶,一邊想著方才飲宴上的事涇陽君告訴他,秦王決定召開盛大慶功宴,重賞這次伐齊有功之臣。涇陽君說他功勞最大,將受到頭等大賞。這真是個好兆頭,他為自己能在秦廷站穩腳跟感到無限安慰。
他喝完茶便踱進書房,忽聞滿屋清香,他的精神又是一振。他取出竹筒,用削刀剔去火漆,取出帛書,展開一看,是齊王寫給他的親筆信。
齊王在信的開頭,傾訴了思念之情,字字句句,頗為動人。接著齊王祝賀他當上秦國丞相,希望他在助秦強大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已還是個齊國的王族。信的後半部,齊王提出“合縱反秦”的構想,欲請孟嚐君裏應外合。....
孟嚐君越看越覺得不對勁,還沒看完,就卷起帛書,裝進竹
筒。
這時,馮諼急奔進來,神色慌張地說:
“魏冉將軍,魏冉將軍帶著侍衛闖進來了。”
孟嚐君急得滿頭冒汗,剛把竹筒塞進案上的簡冊堆中,魏冉已經挺著長劍,大步流星地闖了進來,喝道:
\"快快拿下。“幾個侍衛應聲上前。
”大膽!“孟嚐君鎮靜下來,疾言厲色地問:”這裏是相府重地,豈容你們隨便亂闖!\"
“你根本不是秦國的丞相,而是齊國的間諜!”魏冉用劍尖指著孟嚐君說:“快把齊王的密信交出來!\"
”密信?什麼密信?“孟嚐君明知故問,但聲音有點兒顫抖。”給我搜!“魏冉下令。
幾個侍衛上前,扒開案上的竹簡,找出竹筒,往幾案上一頓,帛書落下,侍衛拿起,遞給魏冉。
魏冉攤開看了一下,又重新卷好,朗聲道:
”證據在此,你還有何言可說?\"
孟嚐君突然明白過來,忍不住仰天大笑:
“圈套!原來是你們與齊王勾結設下的圈套!\"
”包圍相府,看住他們,要是走漏一個,唯你們是問。“魏冉對侍
衛們說。
侍衛們應聲”是!“立即散開,各就各位。
魏冉拿著竹簡,大步走出相府,徑直來到甘泉宮,將密信呈給宣太後看。
宣太後看罷,二話沒說,就下懿旨,命秦昭襄王連夜進宮。秦昭裹王匆匆趕到,宣太後遞上密信,說:
”王兒,齊國的間諜都打進我們內部來了。“
秦昭裹王大吃--驚,他揉了揉眼睛,仔細看信。當他看到最後一段時,竟止不住念出聲來:\"...... 愚兄計劃聯合齊、韓、魏、趙、燕五國共同反秦,希望賢弟屆時裏應外合,打開武關、函穀關關門,迎接我百萬大軍入關,然後包圍鹹陽,剿滅贏秦。事成之後,愚兄定將渭水兩岸膏腴之地賜給賢弟做為食邑。.... \"
秦昭襄王看傻了,他念不下去了,呆愣了片刻,才問道:
”這,這是真的。.... \"
“從相府中搜查出來的,還能有假?”魏冉將藏帛書的竹筒拿出來。
“寡人那麼信任他,他還改謀算寡人?”秦昭襄王滿心狐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現實。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宣太後慢吞吞的說:“哀家早就說了,這種人不宜當我秦國丞相,王兒應當盡快罷去他的相位。”
秦昭襄王囁嚅著,欲說什麼又終沒說出口。
“騰出的位子,就給你大舅父吧。”宣太後不容置疑地說:“你大舅父這次前往燕國,說動燕王舉兵攻打齊國,逼得齊國撤兵去救後方,保證了白起、司馬錯襲擊韓,魏的勝利。你大舅父大有功勞,應該恢複他的丞相職務。”
魏冉衝著秦昭襄王嘿嘿地笑,笑聲裏既有獻媚,又有得意的成份。
秦昭襄王心裏感到厭惡,但他臉上卻不動聲色,使魏冉看不出他是讚成還是反對。
“立功受賞,這是先祖先王立下的規矩。”宣太後搬出祖訓壓人:“魏冉在恢複相位之後,還要經常帶兵打仗,爭取多立新功,記住了嗎?\"
”記住了。“魏冉大聲地迴答。
”王兒,明日你就宣布哀家的決定吧。“宣太後說完站了起來,宮女侍從慌忙上前,攙住她走下平臺。
秦昭襄王、魏冉等人躬身送走宣太後。
魏冉轉身一揖,朗聲道:
”謝大王恩。“
秦昭襄王哼了一聲,拂袖而去。
翌日早朝,秦昭襄王宣布,恢複魏冉丞相之職,囚禁孟嚐君於公館之中,待查明事實後即行懲治。
從人上人一下子變成階下囚,那些跟隨孟嚐君來秦國的門客都嚇怕了,有的丟下鋪蓋連夜逃走,有的躲藏起來暫避風頭,隻有馮諼、齊貌辨、皮裏蛋等幾個心腹,還在為主人身處險境而焦急萬分。
馮諼突然想起一件事,他說:\"涇陽君在齊國做人質時,大人一直待他很好,每天都要請他
飲宴臨迴秦國時,大人還贈送他不少珍寶。我想找他說,也許還能救出大人。“
眾門客喜出望外,都催促馮諼快去請涇陽君。
馮諼借著夜色掩護,悄悄地溜進涇陽府中,說明了來意,涇陽君滿口答應。他麵授機宜:
”官中有個幸姬,最得大王寵愛,言聽計從,百依百順。你迴去看看,還有什麼珍寶沒有,弄一兩件來,我替你獻給幸姬,求她在大王麵前說情,放你家大人迴國,禍事就可免了。“
馮諼立即趕迴去取了兩雙白璧,托涇陽君轉送給幸姬。
但幸姬卻看不在眼裏,她說:
”白壁免了。如果有一件白狐裘,我倒可以向大王說句話。“涇陽君將幸姬的話如實轉達,門客們一聽全都傻了眼。白狐裘何等名貴,是用狐腋下那塊雪白的毛皮綴而成的。這件白裘價值萬金,全山東也隻這麼一件,孟嚐君來投秦時,已經將它送給秦王了。現在幸姬又要,哪裏還能得到?
眾門客束手無策之時,坐在下座的皮裏蛋站起來說:
”我能得到它。“
馮諼問他有何妙法?
皮裏蚤說他能為狗盜。
馮諼、齊貌辨等人笑著派他去取白狐裘。
當晚,皮裏蚤裝束一番,從狗洞中爬進秦宮倉庫,發出”汪汪汪“的叫聲。守夜的官吏以為是狗,一點也沒懷疑。皮裏蚤等官吏睡覺以後,取走他身邊的鑰匙,打開櫃子,拿走了白狐裘。
馮諼請涇陽君將白狐襲轉送給幸姬,幸姬得了珍貴皮衣十分高興,趁秦昭襄王酒酣耳熱之際,柔情萬種地吹起了耳邊風;
”巨妾聽說孟嚐君乃天下有名的賢人,是奏國誠心請他來的。大王不想用他就算了,為何還要殺他呢?大王請人家來,又無故殺害人家,是會背上殺戮賢良的惡名的。臣妾擔心天下的賢士,從此都不敢再到秦國來了。“秦昭襄王對於孟嚐君私通齊王之事,至今仍感蹊蹺,原來就不想殺孟嚐君,今聽了幸姬一席話,覺得很有道理,即命人準備車馬,放孟嚐君迴齊國。
孟嚐君揀迴了一條性命,慌慌張張地帶上幾個門客,乘坐三輛駟車,急急向函穀關逃去。
魏冉得知消息後,急忙入官奏道:
“大王即使不殺孟嚐君,也應留下來做人質,萬一五國聯軍真的打來,也好用他做個交易。”
秦昭襄王沒想到孟嚐君還大有用處,大是後悔,派人遍尋不見,知道孟嚐君已經逃走,便命魏冉率軍緊急追捕。
孟嚐君一行逃到函穀關,正好是半夜三更。按照秦法,必須等到天亮雞叫,才能開關放客通行。而這時正值皓月當空遍地銀霜,離天亮還有一兩個時辰呢。時間就是生命,萬--秦王反悔,派兵快馬來追,豈不束手就擒?
孟嚐君急得像熱鍋裏的螞蟻,頻頻祈禱雄雞趕快報曉。
正當大家惶惶不安之時,一個門客上前安慰道:
“大人不要擔心,小的學會雞鳴,能使所有的雄雞都叫起來。”孟嚐君疑惑地看著這個瘦小的門客,心想都什麼時候了還來窮開心。
小個子門客捏著鼻子,扯長喉嚨,使勁地叫聲:
“喔-嗚--喔-------\"
連叫幾聲,關內關外的公雞們紛紛被叫醒過來,急忙拉長脖子,爭先恐後的啼叫起來。
守關的秦兵被雞鳴聲吵醒了。他們奇怪今晚為何雞叫得這麼早,隻得罵罵咧咧地起來開門。他們打著嗬欠,借著月光查驗了孟嚐君一行的過關文書,就放他們出了函穀關。
孟嚐君一行人匆匆如脫網之魚,很快就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大約過了一頓飯功夫,魏冉率領秦兵追到了關前,見孟嚐君等人早已遠走高飛,實在追不上了,隻好打道迴府,去向秦昭王複命。
逃到韓國榮陽,孟嚐君又犯難了齊王用寫信的辦法,欲置他於死地,說明齊國不能迴了,而韓國又去不得,還有何處可以安身立命呢?
齊貌辨建議孟嚐君投奔趙國。因為趙有平原君,敬賢好客,廣交朋友,到趙國定能受到重用。
孟嚐君搖搖頭說,趙國丞相李兌嚴密控製政局。若到那兒必引起李兌的猜忌,恐要橫遭不測。
皮裏蚤認為去楚國最好。齊楚曾在大人斡旋下,一度關係很好。如到楚國,必將受到楚頃襄王的歡迎。
孟嚐君覺得不妥,原因是齊楚關係已被蘇秦破壞,楚頃襄王恨齊人趁火打劫,扣留過楚太子,又占去淮北二百餘裏士地,至今仍念念不忘雪恥複仇。
馮諼最後發言,他說不如投奔魏國。魏國受秦威脅最重,渴求天下賢才重振雄風,大人如到那裏,定能做出一番事業來。
孟嚐君同意了馮諼的建議,但又擔心這樣去太狼狽,會被魏人看不起,最好能由魏王提出邀請,這樣去才有麵子。
馮諼心想都走投無路了,還死要麵子。嘴上卻說:隻要讓他先行一步,他就有辦法讓魏王出城迎接大人。
孟嚐君大喜,命馮諼先到大梁遊說一番。
馮諼對魏昭王說,孟嚐君乃當今天下賢士,有經天緯地之才。秦王想聘他為相,他不願與虎狼為伍,便堅辭不受。在秦國住了半年多就想迴國。今日路過大梁,大王何不請他來談談天下情勢,也好為魏國未來謀個對策?
正為失去武始等地而痛心不已的魏昭王,一聽說孟嚐君路過大梁,立即動了心:魏國因缺乏賢士人才,近年來國力越來越差。西被秦國蠶食,東受宋國侵擾,南麵遭到楚國掠奪,如能得到孟嚐君這樣賢士的輔佐,何愁魏國不能重新稱雄?
於是,魏昭王親自寫了一封邀請書,托馮諼前往榮陽邀請孟嚐君。魏昭王還率領文武大巨出西門十裏外,將孟嚐君隆重接進魏都大梁。
孟嚐君被魏王拜為丞相後,那些散去的門客又紛紛迴來投他。孟嚐君非常討厭這些見勝兆則紛紛聚攏,見敗兆又紛紛走避的小人,就對馮諼說:
“我好客不敢失禮,但一旦丟官罷職,門客就棄我而去。今依靠先生的力量,使我又有了相位,眾客有何臉麵還來見我呢?\"
”榮辱盛衰,物之常理。君不見大都之市嗎?白日裏擠著爭門而入,一到晚上,就變得冷冷清清,人都走光了,因為他們別無所求。故富貴多友,貧賤少交,這是最平常的道理,有什麼可奇怪的?“馮諼答道。
孟嚐君深謝馮諼的指點,收留了歸來的門客,待之如初。
3
齊、趙、魏、韓、燕五國合縱抗秦的消息,像夏日的颶風一樣,刮進函穀關,旋過渭水驪山,攪得天地昏黑,人心惶惶。
宣太後擔心幾年前四國聯盟攻破函穀關的故事重演,急忙召集秦昭襄王、丞相魏冉、大良造白起、左更司馬錯、華陽君半戎、上大夫向壽等人,在甘泉宮召開緊急會議。
”西北八個戎國,經過多年馴化,均對我秦國表示臣服。“宣太後緩緩地說,眼睛掃視著座下兩側的臣子:”西戎各族,尤其是強大的義渠族,早被哀家馴服,義渠戎幾乎已成為我秦國穩固的後方。“
眾臣一聽,都忍不住想笑,但都不敢笑出聲來。他們知道,宣太後所說的八個戎國,正是秦國西北的遊牧民族,其中義渠族尤為桀驁不馴,宣太後想要降服八個戎國,就用”擒賊擒王“之計,從義渠族入手,將義渠君馴化。
義渠君生得濃眉深目,是那種慣於彎硬弓、騎烈馬的偉男子。宣太後為他的偉岸所動心,將他引上自己的床第,用溫暖的懷抱,硬把一塊百煉鋼融化成為繞指柔。義渠君也對風韻猶存的宣太後十分鍾情,從此常作出訪秦國之行,甚至長住秦官,與宣太後卿卿我我,以致生出兩個孩子,大模大樣地在秦官內養育起來。
大臣們都知道這件事,但誰也不敢亂說。在這個禮崩樂壞年代,此類怪事不足為奇。他們反而欽佩宣太後的大膽與潑辣,覺得宣太後很有一套治國方略,知道如何為秦國謀求更多實利。
“這幾年,我們不斷與山東各國角逐較量,無暇西顧。好在西戎各族從未乘機向我發起進攻,這是值得慶幸的事。”宣太後又說:“但山東各國,至今尚未降服,今又糾集五國聯合抗秦,這是不能容忍的。各位愛卿應想辦法,教訓一下首謀者,削弱他們,我們就會變成最為強大的國家。”
“首謀者正是齊國。”白起奏道:“齊乃山東最強大的一個國家。上次攻我秦關,也是由齊國發起的。因此,臣非常讚成太後的主張,要擒賊先擒王,隻要把齊國打下去,統一天下就不是一句空話。”
“可是齊國在山東最東麵的海邊,中間隔著韓、魏、趙三國,我們一時還打不到那兒。”司馬錯不無憂慮地說:“臣建議派重兵固守武關、軹道與函穀關,等五國聯軍來攻,再設計挫敗他們。”
“司馬將軍所言極是。”宣太後轉對秦昭襄王說:“王兒,立即傳旨,派兵守好三關。”
“兒臣遵旨。”秦昭襄王轉過身來,對眾臣宣旨道:“大良造白起將軍,率領十萬精兵駐守函穀關;左更司馬將軍,領兵十萬守好武關;丞相魏冉與華陽君半戎,率軍十萬駐守軹道,以中軍地位,指揮武關、函穀關左右兩軍協同作戰。”
各將領都領旨謝恩,唯丞相魏冉提出異議。
“大王,守好三關固然重要,但興師動眾總要消耗糧草、消耗國力。上上之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臣有一計,獻於太後與大王尊前。”
“是何妙計,快快奏來。”宣太後的目光裏充滿了期待。
“稱帝。”魏冉說。
“稱帝?”眾臣感到突然,連太後、秦王都覺得驚訝。
“對。秦經先祖先王多年經營,已成為山西(崤山之西)一大強國,最有資格稱帝號召天下。但隻我們稱帝容易遭到諸侯的抵製,陷於孤立。如果帝號一分為二,就可分散注意力。就是說,我們秦國稱西帝,將東帝送給齊國。齊國一旦接受帝號,必將遭到山東諸侯的唾棄,五國聯軍不攻自破。“
有如一石擊起千層浪,王宮盡是議論聲。宣太後對魏冉這個主意讚不絕口,認為稱帝可以天子身份號召天下諸侯,是一種尊嚴、神聖之事。從小與贏稷一起長大的向壽,對”容易遭到諸侯抵製“發表看法,認為秦國不管稱帝不稱帝,都是山東各諸侯國攻擊對象。既然如此,幹脆稱帝,或許還能懾服他們。
向來主張拚殺的白起,此時也修正了看法,他說:五國聯盟,並非一心。齊國似乎另有所圖,真正領頭的,應該是趙國。因此他主張在送帝號的同時,相約齊國勿打宋國而轉攻趙國。隻要把趙國攻滅了,齊國也就唇亡齒寒了。
秦昭襄王非常欣賞白起這一見解,他見眾臣沒有異議,征得宣太後同意,就命魏冉為特使,將”東帝“稱號送往臨淄給齊潛王田地。
齊潛王得知秦使魏冉來送帝號,心裏像抹了一層蜜一樣甜。他欣喜欲狂,激動不已,急忙吩咐官官總管打掃官室,張燈結彩,又率領文武百官到稷門外十裏地隆重迎接。
來到章華臺,潛王又命擺開盛宴熱情款待。叫來百人等隊高奏齊樂,整整忙了一天一夜,湣王心裏仍鼓蕩著一股暖意與激情。
他知道,稱王稱霸,是諸侯留名青史的千秋功業所在。先祖先王早就夢寐以求,但都做不到。現在居然在他手中實現,這是何等榮耀的事。因此,第二天早上一登朝,他就命眾臣商議”稱帝“慶典儀式。
夷維、韓瑉等人無不慫恿,唯中大夫陳舉、新提拔的大夫田單力排眾議,以為不可。齊憨王收起笑容,一臉冰霜地問:
”帝與王,不過在諸侯中分別強與弱而已。今秦強於西,既稱西帝,寡人君臨淄岱,地廣兵多,為何獨不能稱為東帝?\"
田單欲起身申辯,坐在旁邊的中大夫陳舉小聲說:
“你剛出任大夫,不宜過於出頭露麵,還是由我來吧。”
陳舉按下田單,囑以小心保護自己。然後站了起來,拱手諫道:\"天下凡事都可假借。最不可觸犯的,乃是名分,名分界定甚嚴,無關強弱。比如父母雖弱,安可降為子孫,子孫雖強,安可升為父母?今周朝雖弱,仍為天子也。齊、秦雖強,不過諸侯罷了。數百年如此,名分所決定的,誰敢侵犯?即使現在有諸侯稱王,雖說是僭越,但仍在臣子之列。如果稱帝,情況就不一樣了。不但會觸天下之怒,而且還會動天下刀兵,願大王三思。“
”寡人聞名分雖嚴,但也有適時而改的。倘若都不能改動,則現在還是紂的天下,周家何以得稱天子?今周運已衰,而秦齊正盛,正是承大命而成霸業的大好時機,秦國都不願放過,我齊國豈能甘居落後?\"
“帝猶天也,豈可有二”陳舉苦苦諫道:“秦之所以立大王者,是想讓大王替他分擔一半罪名,挑起山東各國惱恨齊國,使齊國孤立於諸侯之外。”
“既立為帝,則天下諸侯皆稱臣也,誰還敢罪於君王,孤立我齊國?”齊潛王急得滿臉通紅,大聲申斥道:“你今曉曉而言,能讓秦王不稱帝嗎?既不能阻止秦為帝,又不讓寡人稱帝,則寡人就要成為秦帝的臣子了。你不願讓君王尊而讓君王辱,不忠之臣也!\"
”既可立帝,誰肯為王?陳大夫之言差矣。“夷維附和道。陳舉聽了,不勝憤激道:
”臣正議也,豈能入邪辟之耳?\"
湣王勃然變色,大怒道:
“誰是邪辟之耳?當麵辱君,罪已不赦,尚日正議,天下有這樣謗君辱君的正議嗎?快快推出宮門,砍頭示眾!\"
侍衛聞旨一齊擁上,將陳舉扭住。陳舉大怒:
”臣死不足惜,隻可惜大王也活不久了。“
湣王大發雷霆,與陳舉誓不兩立
”以齊之強,以寡人之英勇,雖合天下之兵亦奈何寡人不得。你一個負郭之民,寡人擢你為中大夫,何負於你,敢詛咒寡人?不忠之甚,萬死猶輕!快快推出斬於稷官通衢之上,使舉國之民,都知道他謗君之罪!\"侍衛推著陳舉,走出了三宮大殿。
中大夫三燭、田單冒死為陳舉求饒,齊潛王一概不聽,--麵傳旨稱帝,--麵拂袖入官。扔下一批王公大臣,呆愣好半晌才慢慢散去。
這時,出去遊說趙國的蘇秦,乘著華麗的高車迴到臨淄。畢成將蘇秦接進宅邸,告訴他,大王正為稱帝一事大為惱火,昨天還殺了陳舉大夫等等。
蘇秦一邊換衣裳,一邊對畢成說;
“進說之難,不在其它,而在於迎合君王的心理。如不符合君王胃口,那麼進說者不但會被君王”棄遠“,而且還將麵臨殺身之禍。”
他說要是去勸齊王放棄帝號,決不會像陳舉那樣直來直去的說話,他懂得曲諫,知道委婉。他能用“飛箱”之術,將齊王箱製住,讓他乖乖地跟著自己走。
他換上新裝,然後進宮去見齊王。他向齊王匯報了出訪趙、韓、魏三國的收獲。三國都願加入合縱,加上燕國,五國聯盟已經形成。而且趙國極願意當縱約長,願帶領五國向秦國進攻。
湣王讚揚了幾句,就談起稱帝之事。他說這兩天被這事攪得食不甘味,垂不安眠。他心下也有幾分狐疑,欲與人商量,又無可信賴的人在身邊。現在蘇秦迴來了,他感到無比興奮,要蘇秦趕快為他獻計,到底這事該怎麼辦才好?
蘇秦是不讚成齊王稱帝的。齊國一旦稱帝,剛剛組織起來的趙、韓、魏、燕立即就會分崩離析。齊國一旦被孤立,那麼他借五國抗秦作掩護,暗中討伐宋國的目標就達不到。
但是,他也意識到,要說服齊王放棄自動送上門來的帝號並非易事。自上古三皇五帝都有帝號,但是從夏開始,曆代諸侯就隻能稱王了。齊王稱帝,這可是做夢都不曾想到的榮耀。所以,陳舉勸阻齊湣王稱帝,立即遭到殺戮,他可不願重蹈覆轍。他略作思付,便道:
“大王的詢問,使臣感到突然。這件事隱藏的禍害尚未彰顯,一時還真不好說。但如今若不聽從,秦國就會憎恨我們;如果聽從,又會招天下諸侯憤恨。\"所以臣以為,不如聽從秦王的約定,但不要急於稱帝。秦王稱帝,天下若聽從,大王你也稱帝。不過是先後而已,對於帝號無何損害。秦王稱帝後,如果天下不服,大王就乘機不要稱帝,以收天下人之心。“
齊王大喜,依照蘇秦說的,一麵修書交魏冉,以安慰秦王,一麵傳旨暫停稱帝所準備的慶典儀式。蘇秦見齊王如此信他的話,便乘機大肆吹捧齊王。
”臣遊走七國,往來諸侯之間。各種氣派,諸等華貴,萬種言語,千般謀略全都見過,“蘇秦誇大其詞地說:”而且許多國家對臣都非常優待,但最終還是投奔在大王之下,何也?因為當今天下再也找不出像大王這樣賢明的君主,也找不到像齊國這樣財資雄厚、禮儀遍地的國家。有大王的英明、美德,齊國一定能夠在不久將來稱霸天下。“
齊王聳動著雙肩,忘形地大笑,而蘇秦卻放在心中暗暗歡喜。他知道,齊國很快就要敗在他的吹捧誇耀之中了。
齊王笑罷,突然又問:
”還有一事差點忘了,就是秦王約我共伐趙國,卿以為趙國可伐不可伐?\"
“伐國必須破國方可示威天下。”蘇秦答道:“如果伐而不破還不如不伐。趙國強大,國力僅次於我們齊國,伐之未必能破。以臣愚見,伐趙莫如伐宋。宋,小國也。宋王立木偶以代大王,終日箭射中心,如此兇惡殘暴,世所罕見。大王若乘五國合縱伐秦之機伐宋,未有不破之理。”
蘇秦把伐趙轉到伐宋上來,還有一個隱藏的目的,這就是讓齊國暗中背離五國合縱。等攻下宋國以後,四國就會發現上當受騙,因此惱恨齊國,從而變伐宋為伐齊,完成他的“助燕亂齊”的秘密使命。
齊王不知道“計謀的背後還有計謀”,他隻看到伐宋能給齊國帶來巨大好處,便極力讚揚蘇秦的主張,恨不得這個主張馬上就變成現實。他下令召集精兵強將,十萬人由韓瑉率領,隨蘇秦前往洹水之濱與四國會盟,三十萬大軍則由田能、田達率領,悄悄前往薛地集結,準備襲擊宋都睢陽。
一場大戰,即將爆發。
4
大戰爆發前夕,突然發生一件事,差一點將蘇秦的精密計劃打得粉碎。
事情是由燕將張魁引起的。
根據齊燕訂立的協議,燕國要出兵三萬,自帶糧草,從齊攻秦;同時還要出兵三萬,自帶糧草,助齊伐宋。前往洹水之濱會盟的燕軍,以劇辛為將;來齊國幫助伐宋的三萬騎兵,仍由張魁率領。
田觸一見張魁,就想起上次廩丘之變。他認為,若沒有張魁率軍叛逃,“桓之曲”一役定能獲得全勝。張魁是罪魁禍首,不予以嚴懲,就不能平服齊軍將士的心。因此,燕騎兵剛剛報到完畢,田觸就下令將張魁抓起來,囚禁於土牢之中。
田觸向齊王請示處置辦法。他稟奏道:
“燕將張魁,與我齊國暗存二心。上次助我伐宋,於半途中率軍叛逃,將我軍機密透露給燕昭王,造成桓之曲戰役失利,損兵折將達八萬餘人。如此兇惡奸詐之人,這次又當燕軍領隊,臣實在放心不下,故將他擒拿拘禁,請求大王裁決、定奪。”
齊潛王一聽張魁二字,心裏就冒起一股無名之火。他不是為那八萬多死難將士而遷怒張魁,而是為上次被騙感到怒火攻心。他覺得燕王的“厚幣卑詞”不像出於真心,似乎隱瞞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他又無法判定這種懷疑。他想借張魁的頭來試燕王的心,如果殺了張魁,燕王跳起來實行報複,說明以往所做所為都是一種偽裝;如果燕王不敢追究,甚至遣使修好,說明燕國已無力反抗,真心臣服於齊,這樣他才放心把駐紮在北部邊境的十萬守軍調派給田觸,湊足三十萬大軍。潛王為自己設計的計謀感到得意,他命田觸照此辦理,不得延誤。
田觸領了旨意,匆匆迴到中軍轅門,召集三軍將士,宣布了張魁的“罪行”,然後下令斬首示眾。
幾個健卒推著張魁,來到校場中間。
成千上萬的齊軍,整齊地立在校場四周。無數目光都注視著校場中央的劍子手與張魁將軍。
校場北麵山坡上,站著燕軍將士。其中幾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將士,看見自己的將軍被押上刑場,都撥出長劍,欲衝下去救人,副將盛慶見齊軍人多勢眾,衝進去隻能白白送死,便壓低聲音,喝住青年將士,命他們保持冷靜、克製。
校場上死一般地寂靜。跪在地上的張魁,遠遠看過去變得那
麼弱小。
突然刀光一閃,一顆頭顱飛落地上。
--股鮮血衝天而起,迅速化成紅雨隨風飄灑下來。
齊軍將士舉起戈戟歡唿吶喊。
燕軍將士怒不可遏,紛紛嚷著不再助齊伐宋,要盛慶馬上撒兵迴國。盛慶搖了搖頭說,這裏是齊都臨淄,要想逃出去是不可能的,唯一辦法就是“忍”,忍住屈辱才能保住性命。
這樣一說,燕軍將士隻剩下飲泣了。
盛慶穩住軍心以後,即去找蘇秦匯報。
蘇秦愈聽愈氣,由氣轉怒。聽到最後,他的兩眼幾乎噴得出火來。想起當年齊軍入燕搗毀宗廟濫殺無辜的暴行,他恨不得手刃齊王之腹,為燕人報仇。
但是他很快就抑製住了衝動,冷靜下來一想,馬上意識到斬殺張魁帶來的後果極其嚴重:且不說三萬燕軍無心參戰,就是燕王知道後也會產生強烈的報複心理。如果燕王再將齊國偷襲宋國的打算向韓、魏、趙三國公開,那麼五國合縱抗秦將半途而廢,利用抗秦伐宋的計劃就會全部落空。
蘇秦越想越擔心。他知道圖人不密反為人圖。他要搶占機先,掌握主動權。他請盛慶迴去安撫燕軍將士,自己匆匆忙忙趕進宮中去見滑三。
他自然不敢說潛王“兇殘狂暴”,他隻說張魁“罪有應得”,不該在助齊伐宋中三心兩意。他讚揚大王斬殺張魁能起殺雞儆猴的作用,向燕國示了“威”,如果再把張魁遺體裝殮然後送還燕國,則向世間張揚了“仁”。一威-仁,恩威並濟,大王欲取天下,有如囊中取物一樣容易。
湣王對蘇秦的“恩威”之說大加讚賞。他傳旨備了一副棺材,命人收驗張魁的屍體,囑蘇秦送還燕國。他還要蘇秦注意燕人反應,如有不滿或報複跡象,應及時派人迴來稟報。
蘇秦愉快地接受了任務,他早就想迴燕國一趟了。那裏有他恩重如山的燕昭王,還有體態豐膚、情意纏綿的燕太後。他忘不了燕國的情意,忘不了燕太後給他的種種柔情與愛欲。他恨不得長出翅膀,飛到燕下都武陽城,再去重溫那刻骨銘心的舊情蜜意。
他護送著張魁的靈柩向燕國進發。
早已得到消息的燕昭王,由郭隗、樂毅挽著,來到易水河邊迫接張魁的亡魂。
張魁的靈柩一抬上岸,燕昭王便不顧一切地撲了上去,痛哭失聲。
蘇秦含淚苦苦勸說,燕昭王卻連理都不理。他恨蘇秦沒有保住張魁性命,懷疑蘇秦與齊王沆瀣一氣,同流合汙。
蘇秦不知說什麼好,隻得默默地望著渾身縞素的昭王傷心地哭泣。
燕昭王厚葬張魁以後,即宣布與齊作戰的計劃。
“燕國太過弱小,上次教訓應當記取。等時機成熟,臣自然會稟報大王。.....”蘇秦小心勸道。
昭王打斷蘇秦的話,反問:
“你迴來就是跟寡人說這些話嗎?\"
”是啊。“蘇秦毫不迴避地說:”臣擔心大王不能冷靜,一怒之下又發兵攻打齊國,而這時齊國已調集三十萬大軍在臨淄等待出征。大王的兵馬還沒入齊,恐怕就會被他們反撲過來,所以。.... \"
“寡人就是拚掉整個國家,與你何於?”昭王憤恨之下,口不擇言地說:“你去國八年,不但沒有離間齊國,反而與齊王上下勾結,殺我將領,謀我社稷,你還有什麼臉麵迴來見寡人?\"
”大王冤枉!“蘇秦跪倒地上叫道:”臣在齊八年,所做所為,都是為了取得齊王的信任啊。大王你在送臣離開燕都時還說過,隻要能站住腳跟,哪怕幫助齊王謀燕都可以。可是臣受大王知遇之恩,始終不敢用這種辦法去博取齊王的好感。臣隻能憑這根舌頭,用自己的智能,讓齊王和他的臣子們都感到,臣是忠心耿耿的。其實,臣始終沒有把忠心獻給齊王。臣的誠意也不在齊國。臣隻記得燕國對臣的種種好處,是燕國使臣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燕國是臣的祖國,沒有燕國就沒有臣的今天。臣怎敢與齊王勾結,謀取大王的社稷江山呢?\"
蘇秦的話震動了昭王的心。他想起蘇秦在燕國時說過的話,記起上次蘇秦給他寫的迴信,他覺得蘇秦多年來對燕國是忠誠的,特別是近幾年,燕國由於蘇秦在齊而免於受到進攻,更說明蘇秦的心是與燕國緊緊連在一起的。
“寡人何曾不知愛卿的忠心呢?實在是齊國欺人太甚,竟敢殺死寡人愛將,寡人一聽就氣恨攻心。現在又不能報複,你說寡人該怎
麼辦?\"
”大王定要學會容忍。像勾踐那樣,忍辱負重,臥薪嚐膽。要知道,齊王殺張魁是想試試大王的心,看你是不是真的忠於他、臣服他。如果大王一時不忍,發兵報複,正好鑽入了他的圈套。這就是臣趕迴來要稟奏大王的情報。“
”你一見麵就叫忍,忍,寡人忍了二十幾年了,難道還不夠嗎?“燕昭王又生氣地問。
”大王為了複仇,親自削製甲片,一邊削製,一邊念叨上天報應齊國。“郭隗在旁補充道:”大王還命夫人贏姬動手編製穿甲用的繩子,也是一邊編製,一邊念叨上天要報應齊國。“
”你實話告訴寡人,到底還要忍多少年,才能報先王之仇,雪亡國之恨?“燕昭王直接了當地問。
”快了。隻要這次伐宋成功,就可以組織起秦、楚、趙、魏、韓、燕六國共同反齊,到那時候,大王複仇願望就能實現。“
”好吧,寡人再信你一次,可眼下寡人要做哪些準備呢?\"“大王仍要保持沉默,裝做不計較張魁被殺這件事的樣子,並送出自己寵愛的兒子裹安君到齊國做人質,用珍珠玉帛賄賂齊王左右的大臣,這樣,齊國就會非常信任燕國,毫不沒防地去討伐宋國。等各渚侯國都起來聲討齊國罪行時,燕國隻要登高一唿,滅亡齊國的形勢就形成了。”
昭王聽了蘇秦的全盤計劃之後,不禁轉憂為喜。他命禦廚籌備盛宴,為蘇秦歸來接風洗塵。
是晚,王府宴廳,燈火通明,歌舞生輝。燕太後坐在高貴典雅的寶座上,與她的兒子昭王共同舉杯,熱烈歡迎蘇秦的歸來。
在眾目睽睽下,她不便言語,隻用灼熱的目光,頻頻地向蘇秦勸酒。
蘇秦見燕太後一直瞧著自己,一顆心不禁劇烈地跳動著。他舉著酒爵,感歎時光流逝,而燕太後豐姿豔色,仍絲毫不減。潛藏在心底的渴望,又像火一樣燃燒起來。
他激動不已,迴想往日情景,竟情不自禁地落下幾滴淚來。燕昭王見狀,急問:
“愛卿怎麼了?哪兒不舒服?\"
蘇秦迴過神來,說:
”臣今日實在太高興了。不是賢明的君主,哪有如此的景象啊?臣感慨萬端,竟控製不住流下熱淚來。“
”蘇先生才華橫溢,當今天下無雙。王兒可要多聽聽蘇先生的教海,於國於民都有好處。“燕太後對昭王說。
”兒臣尊母後教誨。“昭王謙遜地說。
飲宴直到深夜,王宮內仍然喜氣洋洋,春意融融。
翌日早朝後,燕太後召兒子到麵前,說:
”蘇先生離燕多年,在齊頗受信賴。今日突然迴到燕國,必有謀略奉獻。我想見見蘇先生,說:燕國多年給他的好處,提醒他別忘了故國恩情。“
燕昭王心想,蘇秦與母後離別多年,時過境遷,不會再生什麼瓜葛了,就同意母後會見蘇秦。
蘇秦迴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見見燕太後,敘敘過去,重溫舊情。現在見季義傳話燕太後召見,心裏又是一陣激動。他連忙調整情緒,整頓衣冠,隨季義去見燕太後。
蘇秦到了後宮門口,透過門簾,看見燕太後坐在寢宮內,低著的頭連抬也不抬一下,不冷不熱地說。
”蘇先生,哀家有事問你,你就進來吧。“
蘇秦一聽,覺得冷淡,心想莫非人情冷暖,物換星移?他低著頭,走到太後麵前,跪了下去,怯怯地問:
”太後有何垂詢,盡管吩咐。“
燕太後揮了揮玉手,沒有迴話。
季義等內侍知趣地退下,菡萏還帶上官門,守在門口把風。蘇秦正在惶恐之間,燕太後從座上走了下來,伸手扶起蘇秦,頓時淚作雨下:
”你離燕多年,也不思量思量我,連個音訊都沒有,何等薄情寡義啊!\"
“非是薄情,實為諸事纏身,一時掙脫不開。其實,我也時時刻刻都在想念著你啊!”蘇秦慚愧地說。
“說得好聽!”燕太後嗔道,猛地抱住蘇秦,哽咽地說:“你走後,我一人在此,更加寂寞難耐,人都不知老了多少,而你依然瀟灑風流!\"
蘇秦緊緊摟住太後,兩人纏綿綢繆,一番巫山雲雨,解了二人長久的饑渴。
下午,燕太後又召昭王到跟前,說:
”我上午見了蘇秦,蘇先生對燕國的忠心一如既往,可以命他多留幾天,一來你可以多聽聽蘇先生的教誨,二來我也清閑,好久沒人與我下棋了,就讓他與我對弈幾天。“燕昭王二話沒說,欣然應允
蘇秦在燕國待了六七天。每天上午,燕昭王都向蘇秦請教政事,蘇秦亦侃侃而談時勢,應對汁策,一到下午,就入宮陪太後下棋、幽會,共渡情人間那美妙時光。
蘇秦暗想,若能長久該多好?然而過去教訓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他與她的關係隻能是偷偷摸摸,適可而止。他必須克製自己的欲念,盡量多想燕國給他的好處,多想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他覺得燕國的興衰與己有關,離間齊國重任在身。他不能再沉迷於溫柔鄉中,必須離燕返齊,去開創那名垂千古的興燕大業。
燕昭王將寵愛的兒子襄安君托付蘇秦帶往齊國當人質。昭王還準備了幾車珠寶錦帛,讓蘇秦去賄賂齊國君臣。離燕那天,昭王送蘇秦到易水邊,與蘇秦握手而別。蘇秦的車馬隨從渡過了易水,長長的車隊消失在茫茫的地平線上,昭王仍迎風佇立著,遙望著遠處久久不願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