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鄭貴妃移居“慈寧官”是有其深沉考慮的,表麵上,似乎是聽了她外侄鄭養性的勸告,實則是為了遠離“幹清官”那是非之地,她早就知道“東暖閣”將有事故發生。
再說,這“慈寧官”乃先朝李太後的居所,屬太後寢官的品位,現在移此定居,冊封皇後幾乎就篤定了。往後福王君臨天下時,封太後之事,自然不在話下;萬一生了意外,我這個“慈寧宮”的主人,冊封太後的事,也將永遠成為新君心裏的懸念。
當她浮想聯翩之際,崔文升已悄然立在麵前。
“他還能活幾日?";
”大約十來日吧。“
”那得趕緊派人去洛陽。“
”是的,奴才已想好派去洛陽的人選。“
”誰?";
“李進忠。”
“隻有一個人?萬一路上出了岔,豈不誤了大事?";”去兩個,分道去,兩個都是李進忠。.... ";
“另一個該不是李永貞吧,先帝疑心他與”妖書案“有瓜葛,所以鎖了他十八年。”
“不是他。..... ";
”那就是客氏的“對食”,先前王才人的司膳太監,本姓魏的那個李進忠了?";
“正是。”
“此人在重賞之下,雖然對王才人下了慢性毒藥,讓她早入陰司;但對那小畜生朱由校卻是不錯,看來是個兩麵三刀的家夥。..... 而且,算不得是自己人,剛好是一步虛棋
”他既弄死了王才人,有了把柄在我們手上,想背叛娘娘你就不容易了;再說,朱由校名份上還是皇長子,再過十來日定然要與福王爺爭位,現在讓姓魏的去洛陽,他日再叫他弄死朱由校,就如順水推舟,再結束了他,一切都很容易了!";
“好,你先去把姓魏的給哀家喚來!";
”是。“
2
過了一會,崔文升帶來了姓魏的李進忠。
”娘娘千秋!“李進忠行了大禮。
鄭貴妃親自將他扶起,同時淚下雙腮。
”娘娘你。.....“李進忠關切地問。
”你可知哀家心中思念什麼人?“她哽咽地說。
”自然是福王爺了。..... ";
“承皇上思準,答應讓我母子相見一次;但皇上又怕壞了祖製,隻許我母子在京郊相見,而且不得傳揚出去。哀家看你一向對我最是忠心,所以這趟差事隻有煩勞你一行
”奴才一定不辜負娘娘期望!";
鄭貴妃從櫃中取出四錠沉甸甸的金元寶,遞給他說:“這是你的盤纏。”
“太多了!哪需要這麼多。..... ";
";哀家知道你大手大腳。到了洛陽,傳我口諭,要福王爺一日也不可逗留。..... ";
“奴才記住了!";
”你先去禦馬監那裏挑匹快馬,明日淩晨起程。“”是。“
”王司禮監那裏也不必說了,我會告訴他的。“崔文升在一旁說。
”是,“李進忠眼簾雙垂,頭也不抬地說:”奴才告辭了。“鄭貴妃眼望李進忠去遠,才對崔文升說:
”另一個李進忠,就由你出麵仔細交代了。“
”奴才的秉筆太監、禦藥房掌印之職,剛剛被撤了。.....“崔文升轉移話題說,
”以後讓你當內相,掌司禮監大印。“
”奴才的意思是怕說不動李進忠,他現在被調派為李選侍的近侍,必定知道我被撤職的事了。“
”他畢竟服侍我多年,而且,調去李選侍那兒,也是我的意思,去把他喚來,哀家直接對他說吧!";
“是。”
3
姓魏的那個李進忠,離開慈寧宮之後,心中七上八下,亂成一團麻。他東拐西彎,不知不覺來到了懷公門李永貞屋
裏。
李永貞頭也不抬,專心於木刻,王體幹漫悠悠地喝著茶。
老魏滿腔心事想對他們說,卻猶豫不決,不知如何開
李永貞將雕好的工藝品遞給王體幹,說:
“大哥,你品賞一下!";
";像!真像!“王體幹邊審視木雕,邊說。
老魏為了湊趣,也上前觀看,便這一看,人突然愣住了。
原來那木雕刻的是一個頭戴衝天冠、高踞龍椅上的皇帝,但是使他驚詫的不是這個,而在於這個木雕的皇帝,臉龐五官酷似當今皇上的長子朱由校!這就意味深長了,它至少暗示當今皇帝命不長久了,接下當是朱由校稱帝了。
老魏暗歎:原來這兩個老家夥,什麼都知道了,就是還不知我馬上要去洛陽迎迴福王迴來坐龍椅之事。他一邊想,一邊再看木雕的其餘部份。所謂其餘部份其實刻的是一個太監,不是平常的太監,而是坐在虎蟒凳機上的太監,就是說,那是號稱內相的司禮監了。奇怪的是,這個木雕的司禮監,渾身都雕得精細無比,唯獨麵孔沒雕出來,非但沒有有眉目鼻口,其實連一刀未刻過,依然是一段樹根的原型。
”這個太監的臉孔你還沒雕出來!“老魏道。
”這不該由我來雕。“李永貞道。
”由皇長子去雕吧?“老魏問。
”不,“李永貞道:”該當由這個太監本人去雕,也就是說,誰能雕好它,誰就是司禮監。“
這話使老魏大受啟發:如果是皇長子朱由校坐上龍椅,他確實有望當司禮監;這也正是暗藏在他心底不為人知的秘密,當年奉命用慢性毒藥害死了王才人,唯獨對她的兒子百般嗬護,等的也正是這一天啊!現在若屈從威權,聽從鄭貴妃的安排,而福王一旦迴來,他能得到什麼好處呢?再升也是崔文升的奴才,更何況適才鄭貴妃差他去洛陽時,言辭閃爍,並沒將他當心腹看待!看來,自己知道的秘密太多了,知道太多秘密的人,通常是活不久的!
他決不能讓自己辛苦經營的百年大計毀於一旦,他要讓那座還沒雕成的木刻人像的臉孔,塑成自己。他知道該怎麼走下一步了。
";我想。.....“老魏說。
”待會去禦馬監那裏挑選馬匹的有幾個人?“李永貞打斷他的話問。
”幾個?“老魏一時被問糊塗了。
”至少兩個,需知這凳機隻有一張,可容不得兩個人坐呢!“王體幹忽然開口說。
”謝謝大哥,我明白了。“老魏恍然大悟地說。
王體幹又指著木雕說:
”這個司禮監的麵目不好刻,一刀一刀都得十分小心,可別刻瞎了眼睛。..... ";
“便是刻歪了鼻子,那也會難看得很!”老魏這迴聰明了,緊接著迎合他的話迴答。
三人都笑了,但都沒有笑出聲。
老魏告辭了二人,急急地出官去了。
他來到了金城侯王升的府中,單獨見了王升,對他說:“我獲得一個十分機密的消息,有人要偷出紫禁城到洛陽去請迴福王,將不利於皇上及皇長子。..... ";
”你是誰?";
“恕難相告。”
“這消息可靠?";
”絕無差錯。“老魏一頓,又問:”錦衣指揮使郭大人處你說得來嗎?你能讓他不動聲色截住出城的人嗎?";
“你知道出城者的名字、形貌嗎?";
”不知道。“老魏搖搖頭:”但十有八九是宦官。“
”何時出城?";
“今晚或明日淩晨。”
老魏又匆匆迴宮,轉到禦馬監處,尋找掌印太監石元雅,卻不見他的人影,屬下說,可能在皇城外“天師庵”草場;於是,他又直奔“天師庵”而去,終於在“天師庵”找到了石元雅
4
石元雅是老魏新交的朋友,四十出頭,此人的“對食”是宮正司的宮正,正五品女官,自從老魏授他秘法後,大得那宮正的歡心,她在皇帝麵前盡說石元雅的好話,於是日前由禦馬監提督升為掌印太監。此人記住恩情,一見麵便“老魏!老魏!”叫得特別親熱,而且非得拉他去“老爹酒樓”喝上一杯,盡興而迴不可。
在“老爹酒樓”上,一個官員正在大撒酒瘋,犯忌的話說得不少,同席的幾個太監勸都勸不住。
老魏定睛一看,不但幾個太監相識,連那個撒酒瘋的官員也打過幾次交道,那官員非他,便是鴻臚寺丞李可灼了。這時,他依然口沫橫飛,揮手狂言:
“這年頭升官無需才德,馬屁拍準了即可青雲直上,別看我連當了六年鴻臚寺丞,機遇一到,老天也擋不住我。...... 青雲直上!";
有人將他半攙半拖地扶下樓,他已下了一個樓梯,突然猛一轉身,又向著眾酒客揮手,並聲嘶力竭喊道:
";...... 直上!直上!...... ";
整個人的神態,可笑亦複可怖。
樓上臨窗的一席,有二酒客相對而坐,各自獨酌,一個是白發的李永貞,一個是王風。
李永貞到此獨飲,他一臉冰霜,人們遠遠一望,即感到一種莫名的涼意,避之唯恐不及,哪敢與之共席?王風是聞”廊下內酒“之名而來的,來時所有席位都坐滿酒客,唯此臨窗一席寬裕而且通風透氣,便坐了下來。便此一坐,即刻感到對方突然投來了異乎尋常的目光,那目光比寒冰還要冷一百倍。王風緩緩抬起頭來,漠然望去,見他下額光滑,即斷定是個太監;但他的目光何以如此之冷,似乎與自己有什麼刻骨的仇、蝕心的恨?王風如同推究甲骨卜辭一般,漠然察看著。於是雙方便這麼對視著,雙方都覺得對視的時間漫長得無以言喻,似乎從遠古以來便這般對視著,一個冷然,一個漠然。最後幾乎是同時一笑,便不再互視,各自喝自己杯中的棗酒。
過此,他們又喝了很久很久,彼此不交一言。
當李可灼嘶喊過後,樓梯上猶傳來腳步失衡而引發的咯吱咯吱亂響。
“這是一個被圈割的人,”李永貞突然說,他似乎怕對方誤解,又添上一句:“那醉鬼!";
”他不是宦官,是鴻臚寺丞。“王風糾正道。
”別以為隻有宦官才是閣人,其實大部分讀書人都是閣人。.....“李永貞依舊冷冷一笑
王風覺得此人由於被閹割,這才罵天下人都是閹人。李永貞繼續譏諷道:
”我們宦官由於被閣割,所以沒有子孫後代傳下去,絕種了。讀書人所為何事,是不是樹立思想與精神,傳之於後世,以化育天下?但儒教的門徒又如何,他們著書、立說、講學,哪一點不是孔夫子的唾餘,哪一點是新東西?可見,他們一入孔門,即如廢人一個,喪失了產生新思想、新精神的能力,他們是一群精神被閣割的人,比我們這群太監還要可憐。本朝最推崇的朱熹,實際上也不過等同於一個司禮監罷了。我們宦官還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被閹了,你們讀書人啊,少了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早就從精神上給人家閣割了
王風的心中豁然一亮,但如黑夜中的閃電,亮則亮矣,一亮又暗,實在來不及看清被照亮的物事,更談不上捕捉住它了。這麼冷靜的人,居然有那麼偏激的觀點?宦官怎可比擬於知識分子的節操?他尋思了一陣,終是一無所獲。他不願再追捕對方的思緒,卻逆著對方的思維,言道:
“你這個人,心中有一萬把刀。...... ";
此刻李永貞已經站起身,懶洋洋走了幾步,聽了這話,突然將身體定住,然後慢慢轉過身來,舉手搔了一下頭發,久久地望著王風,才說道:
”你這個人,心中是一堆灰燼,劫後餘灰;我沒見過像你這般冷漠的年輕人,所以破例與你交談,以為你會懂。你聽懂了嗎?...... ";
他不待王風迴答,兀自走了;但走了幾步,又突然停住。因為樓上又有一個醉鬼,大喊大叫起來:
";...... 俺不是宦官!俺不是太監!俺是一塊抹桌布。..... 一個尿壺!馬桶!破了就是--堆垃圾·······死了以後就像埋死狗一般,無人理會,我們不但絕子絕孫,到陰司也無一人叨念。..... 天哪!嗚嗚。..... 哈哈!";
那醉鬼開始時臉上帶著一抹怪笑,繼而說到最後一字“念”字,突發兩聲低鳴,繼而改為狂笑,似乎快活之極,又似難受之極。
有幾個太監怕他闖禍,有的抱住了他,有的則捂他的嘴。那醉鬼死命掙紮,狼嚎不已。
李永貞顯然非常激動,走過去命令道:
“放開他,讓他喊!難道你們不懂:隻有讓他喊個夠,他才會好過一些!";
他的話充滿凜凜之威,眾人先是一怔,但那醉鬼卻已經癱在地上,似乎昏死過去了,
老魏和石元雅在樓上另一隅,目睹這一幕,也不禁目眶含淚,以酒澆著心中久久不散的塊壘。
王風出了酒樓,耳中仍然迴響此人的”警喻“。
近年來,隻有兩個人的話,牢牢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一是黃鶴樓上的道士,一是這個白發宦官。他已經有點醉意,他繞著紫禁城紅牆亂走,有兩次與人撞個滿懷,第二次還摔了一跤。這一跤使他心中一亮,忽想:如今皇帝危在旦夕,竟然無人想到搶救垂危的皇帝,連皇帝自己也不思自救,但一味解釋自己並非沉溺聲色。..... 看來大家的心思真的被閣割了,僅一味想抓謀害皇帝的兇手,卻忘了救皇帝、忘了救社稷和這個百病叢生的大社會。這種失誤當真太大了!怎麼會這樣呢?
想到此,醒了不少,他立即雇了一輛馬車,飛馳迴府。這時,已是掌燈時分。
5
他立即找到了父親王紀,陳說了在“老爹酒樓”發生的事和自己的想法,王紀感到十分震驚,連道:
“你說的是。..... ";
王紀立即去找周嘉謨老尚書。恰好孫如遊、楊漣、左光鬥都在周府。他們正在緊張地分析政情,認定一場政變已在運行,很快就要爆發,隻是不知十萬太監之中,真正的對手是誰。為此,你一言我一語,幾乎是搶著講話,弄得王紀很難插話進去。
過了老大一陣子,王紀才叫道:
”眼下第一要事是什麼?要抓謀害皇上的奸賊嗎?不是!如今皇上危在旦夕,應該看護好皇上,其它的事先擱下吧!";
楊漣、左光鬥,一怔,都道:
“是!是!";
”原該如此。.....“孫如遊想了想,也道。
周嘉謨想了很久,慢慢迴過神來,說:
”應當怎麼救呢?";
孫如遊想了想說:";禦藥房的人看來是靠不住了。太醫不在官中,好一點。是不是讓京城裏的名醫,連同太醫給皇上來一個會診,讓他們議出一個治病救人的辦法來。“
眾人一時均點頭附和,孫如遊又進一步說:
”既無異議,即請周大人、王大人向三個閣臣陳情,我等三人來過濾一下京都名醫的名單。“
王紀、周嘉謨立刻去找三個閣臣。在韓象雲府又巧逢劉季晦,他們兩人也在分析危機四伏的政局,也以為可能引爆一場政變,還以為山東、陝西將發生大規模民變,而遼東由於軍餉尚未到位,又有兵變的可能。萬一遼東發生兵變,後金之軍必然翻越長城,長驅直入。
待韓、劉二人說累之後,周嘉謨才得以陳述二人的來意:要保護好皇上!
兩個大學士的思緒,顯然還停留在適才多變的時局上,過了一陣子,才進入周嘉謨的思路,睜大眼睛注意地聽講。顯然,”先救皇帝性命“的事,他們竟然未曾想過。
聽罷以後,韓象雲說:
”這確實是當務之急,再無比讓皇上康複更重要的事了,然而醫生開了處方之後,誰去抹藥、煎藥、進藥?倘若依然是宦官、宮人任事,幕後的賊人還是要趁隙而入的,其時他們反咬一口,道是我等謀害了皇上,如何是好?而想將宦官、宮人一律避開,包括也避開李選侍,首先皇上也不會允準,而且曆代均無先例。“
劉季晦沉吟了一陣,說:
”此事看來得與方從哲會商,此公自然不會拿出主見來;但他是首輔,不去那裏會商,倒給他留下了口實。“
於是四人連夜又來到了方府。此時已是子時,大門敲得乒乓響,裏頭竟然毫無動靜。
”你們繼續敲門,我轉到後門看看。“
劉季晦扔下一句話,即順著高高的圍牆繞到後門,在距後門十來步時,那後門呀的一聲打開了,裏頭一個漢子低著
頭急急離去。劉季晦深恐後門又被關上,當即快步上前;那
人以為是衝著他追逐過來,心一慌,拔腿飛也似地跑開了。
跑了二十來步,忽又返顧一下。此人的形象劉季晦覺得有些
眼熟,但一時又想不起是誰。這時,悄然關上的後門又重新
半啟,裏頭探出管家的頭來。
那頭夾在門縫中,對劉季晦疑慮不定地說:
“原來是劉大人。..... ";
但依然忘了把門大開,讓路。
劉季晦側身擠了進門,那管家隨即關上後門,疾步而
去,把劉季晦拉下好長一段距離。
二人終於來到堂上,案上巨燭半殘。隔壁廂忽地傳來一
陣金屬撞擊的脆響,劉季晦明白那是方從哲書房中傳來的聲音。
過了一會,書房中走出了身著便服的方從哲,他順手將
房門關緊,這才上前與劉季晦相見。他見劉季晦深夜求見,知是有重要的事要商討。
”還有三個同僚關在門外!“劉季晦說。
方從哲怒視管家。
”我這就去迎接!“管家說罷,又往後門方向奔去。”是在前門。“
方從哲滿臉不悅地看著劉季晦,旋即管家把三個大臣帶了進來。
劉季晦讓周喜謨陳述來意,方從哲緊張的臉龐漸漸緩和,嘴邊還留有一絲不易的察覺的笑容。聽罷,他也表示對皇上身邊的人心存疑慮。
大家共議要方從哲代表大臣上表,請求皇上允準京師
的名醫會同太醫給皇上合診。
”應該!此事老夫是當仁不讓,老夫這就去草表。.....“方從哲不住地點頭道。眾人見他迴答得爽快,當即告退。
但等到方從哲草就好表章,已是在四天之後。
第四日,也就是二十九日,內官傳旨宣召英國公張惟賢、大學士方從哲、劉季晦、韓象雲、尚書周嘉謨、孫如遊、黃嘉善、王紀以及給事中楊漣等十三名廷臣。大家都以為是皇上要當麵傳諭醫生會診的事,殊不知表章還在方從哲手中,而皇上的病情又有新的變化。
6
泰昌帝自覺心力衰竭,他顧盼一下不遠處的長子朱由校,對群臣言道:
“望眾卿輔他為堯舜之君。..... ";
他說這話的決心,是連日來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他確實喜歡李選侍,想當年,他已十六歲,到了大婚的年齡,但父皇不想給他辦婚事;因為一辦婚事,就涉及禮儀的問題:到底該以太子的禮儀成婚,還是以王爺的禮儀成婚?
若以太子禮儀成婚,等於承認他這個皇長子的太子地位,甚至還得同時冊立他為太子,而這是鄭貴妃萬分不甘心的,也是父皇不願意的;但若以王爺之禮成婚,群臣勢必反對。
這時,司禮監陳矩出了個點子:暫緩成婚,可先選擇幾個比較好的官人侍寢,以繁衍後代,父皇立刻允準。
於是,被選擇為侍寢的宮人,人們即唿為”選侍“。這些”選侍“與他這個皇長子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共過榮辱。尤其這個李選侍與他尤為相得,他打從心裏要封她為皇後的,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步了父皇的後塵,也不願冊立自己的皇長子為太子,想立李選侍為皇後,待這”李皇後“生下男兒,再立這個嫡子為太子。
如今這一切自然都成為泡影了,李選侍冊立為皇後的事,因群臣的反對而不能如願,不僅讓她為自己生個嫡子的希望十分渺茫,便是自己的生命也危在旦夕了。所以,他每接近生命的盡頭一步,即重新下達一次立皇長子朱由校為嗣的決心,這決心他已下了數十次了,也反複了數十次。現在他終於對群臣說出這個決心,忽然有如釋重負之感。但這層的輕鬆如微風拂過心頭,他馬上又想到:她受得了嗎?她,李選侍,此刻正在禦床後麵的帷幕之中。
於是,一串話又湧上他的喉頭
“冊立選侍為貴妃之事。..... 快辦!";
他望著禮部尚書孫如遊,再三強調”務必快辦“。
這時,皇長子朱由校結結巴巴地對皇父說:
”要。..... 要封、封皇後!";
他本就有點口吃,此刻口吃得更厲害了。
孫如遊誠恐情況又變,連忙趨前進言:
“皇上欲封選侍為貴妃,臣即具儀禮以進!";
”好······好······················“泰昌帝漫應道,忽然想起昨晚尚膳太監私下對他言道,有個鴻臚寺丞李可灼有仙丹進獻,但投訴無門。這尚膳太監也名李進忠,一眼看去,倒是相貌堂堂,先前是服侍王才人的,由王安舉薦,今升尚膳監掌印,此人若不能信任,那官中當真再無一人可以信任了。於是,又緩緩言道:
”外廷可有個李可灼?據說他有仙丹進獻。..... ";
眾朝臣麵麵相覷,都不知此事,首輔方從哲上前稟告:“誠有此事,鴻臚寺丞李可灼自言有仙丹,臣等未敢相
信。..... ";
”宣!快宣李可灼!";
李可灼已等在鴻臚寺,藥也隨身帶,即喚即來。在方從哲的建議下,又從禦房就近喚來幾個禦醫,以便共同辨識仙
丹。
李可灼跪在禦床前,雙手恭奉一個打開的漆盒,盆中赫然放著兩粒紅色的丸藥,亮晶晶有雀蛋大小。這種紅色的藥丸誰也沒見識過,李可灼口稱得自異人,那就更加無法對證了。
一個禦醫無法正麵質疑,隻好旁敲側擊地問:
“此藥是萬病萬醫,還是專治數癥?";
”若說此藥萬能,諸位自是不信,便在下也不敢亂說;但於';補氣益元';確有神效,尤其是用於久瀉虛脫,更具神功。“李可灼答道。
這話泰昌帝是句句入耳,心想,與其坐以待斃,何不大膽一試?
”朕先試服一粒。“話一出口,心裏則想:”這可是賭命了!";
周嘉謨以為這太孟浪,那藥來曆不明,李可灼為人是否正派也無把握,豈可亂來?正想該不該進言,孫如遊卻搶先說了:
“李可灼,這藥你有把握嗎?";
不待李可灼迴話,方從哲則顧左右而言他:
”屋裏人太多了,不能讓聖上太氣悶。我等又非良醫,先退出去如何?此事由禦醫和聖上定奪,豈不更好?";
方從哲不待他人反對,自己先抽身出門。其它的朝臣雖有猶豫,但也覺得方從哲的話順理成章,於是,陸陸續續退了出去。
過了一會,皇長子朱由校走了出來,對群臣說:“父皇服藥過後,似有好轉。往日進了茶湯,非喘即嘔;剛才服下紅丸不喘不嘔,氣色紅潤,且思進食了!";
於是,群臣又進了暖閣。秦昌帝則滿意地望著李可灼,連稱”忠臣!忠臣。.....“又迴顧方從哲道:
”要厚賞他!";
群臣終於告退,李可灼及禦醫則留下侍候。
這一日是八月二十九日,八月小,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天了。群臣迴府過了若幹時辰,亦即九月初一淩晨五鼓時分,每人又接到宮中緊急宣召,這下子又嚇得心驚肉跳。
7
在王體於的房中,崔文升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王體幹問:
“是你讓李可灼下藥的吧?";
”豈有此理!我根本不知此事!李可灼這混蛋,不知是誰引薦的,打亂了我的計劃!";
“哦,我明白了,有人著急了,怕福王趕迴京,搶了皇位,所以提前弄死了皇帝,而如今福王又沒有趕迴來。..... ";
”你說該什麼辦?福王還沒趕迴京,那皇長子自然搶先登位了!";
“機會仍在,我相信鄭貴妃沒那麼傻,她一定會讓李選侍賴在幹清宮,請封皇太後。幹清宮是內官正殿,沒騰出來,皇長子就無法登基。隻要遷延幾日,福王就迴來了。”
“這辦法比直接除去皇長子高明多了,貴妃那能想出這個高招?”崔文升歎道,
“能,也隻有她能!倘若對方作出讓步,封李選侍為太後,選侍便可進一步請封鄭貴妃為太皇太後,這樣,就可一賴再賴,那時福王早迴京了!";
崔文升轉憂為喜,立即轉迴慈寧官見過鄭貴妃,把王體幹的想法說了一遍,並再三強調這是”鄭貴妃的想法“。
”此人不願趟我們這渾水,所以說是我的想法,好,我們成全他,不說是他的點子就是。對這種人得講義氣,否則下一迴就不肯幫忙了。“鄭貴妃笑道。
”是。“
”你去依計而行,若是行不通,那就隻好殺了朱由校!“在李永貞的房中,燭光將老魏的身影,投射在牆上,成了黑糊糊的龐然大物。
“老魏,”李永貞道:“王體幹透過崔文升,已經充分掌握住全盤狀況,現在你經常伴隨皇子身旁,隻需辦好三件事,這未來的司禮監就非你莫屬,整個朝政將一步步全掌握到我們太監手上了!";
”哪三件?";
“一,你得設法通知劉季晦,說明李選侍賴在幹清官不走,表麵上是為貴妃請封太皇太後,為自己請封太後,其實那是兩個女人企圖”垂簾聽政“、控製政局的大陰謀;二,要再三提醒王安,時刻注意,務必保護皇長子平安無事;三,要告訴錦衣指揮使郭維成,嚴守城防,並派緹騎遊弋四郊,如遇上迴京的福王朱常洵,格殺勿論!";
老魏一麵聽,一麵不住地點頭,聽完道:
”這三件事不難,辦不好實在沒臉見你了!";
他踏出房門時,覺得自己猶如脫胎換骨一般,他知道整個政局的大氣候變化的契機,剛好捏在他手心裏,做得順當的話,未來不僅是“太監治國”的夢想得以實現,更大的圖謀,也不再是空想了。
8
天剛蒙蒙亮,十三個顧命大臣就來到了幹清官門口,但正殿的大門緊閉,進不去。
這時司禮監王安急急過來,低聲道:大行皇帝的遺體便在幹清宮正殿。
大家看王安渾身編素,知道泰昌皇帝當真駕崩了!楊漣使出死勁撞門,朱門終於洞開;但八個彪形太監攔在門口,不讓群臣進去。
“皇帝召我等前來,今已晏駕,爾曹不讓進去,意欲何為?想造反嗎?”楊連大罵,他義正辭嚴,且威風凜凜,太監們不覺為之氣奪,灰溜溜地退下。
大臣們的哭靈,可謂極其哀傷,而且真情流露。
這個泰昌帝雖然在封太後、封後的問題上有點糊塗,但在施政方略上則尚稱英明。雖然在位僅一個月,但在大量起用先朝被廢的正直官僚方麵很果斷,撥去二百萬兩內庫之銀作為邊餉,也毫不心疼;迅速撤迴遍布全國的礦監、稅使、免除先朝百姓拖欠的錢糧也十分幹脆。總之,萬曆帝四十多年來的弊政,泰昌帝在一個月內給革除了,這對百官是何等的鼓舞,給百姓是無比的實惠!“中興大明”已經有了很好的開端,可是這個開端卻立刻演變成結局,這給有誌之士是多大的打擊!他們能不痛哭流涕嗎?
眾人哭罷,劉季晦四顧周遭,卻不見皇長子朱由校,便問太監:
“皇長子呢?";
宦官們心裏有很多話,但沒有一句是適宜說出口的,甚至情緒的流露也有諸多犯忌。所以,一律微抬冷漠的臉,一言不發。
”皇長子本當於靈柩前即位,而今不在,是何緣故?“劉季晦又厲聲問道。
他的幾聲怒喊,震醒了群臣的危機意識,皇長子莫非也出了什麼事故?泰昌帝猝死的大悲,加上皇長子不見的大恐,竟化成了一種莫名的狂怒。
”誰敢藏匿新天子?";
“藏匿新天子,罪同大逆!";
”必須嚴加追查!";
“快放出皇長子,否則就是謀反!";
一片不可抑製的怒喊,直震得守靈的宦官臉色如灰。這時,司禮監王安前來相告:皇長子被李選侍藏在東暖閣,她說,不封她為太後,就不放皇長子出閣。
群臣聽了又是氣憤填膺,王安又道:";諸公稍待,奴才這就去找選侍,曉以利害,或能善罷。“或是群臣的怒吼已經驚動了李選侍,或是王安的說辭動人,李選侍果然放出了皇長子。王安又是擁又是護,迅速將他帶到幹清宮前。
這時,楊漣已經拖來了帝輦放在地上伺候,劉季晦一見到皇長子,立刻率先迎迓且山唿萬歲,親自前去扶著他的左臂,由英國公張維賢扶他右臂,共掖皇長子升上帝輦。
此刻,暖閣中有人對著皇長子高唿:
”哥兒迴來!";
劉季晦惟恐夜長夢多,雖老卻先自俯身扛起帝輦的前左杠,尚書周嘉謨也扛起前右杠,幾乎同時,張維賢與楊漣也扛起了後兩杠。
這時,不久前調派在李選侍身邊的胖太監李進忠追上前來,放膽厲聲道:
“你們要拉少主何往?主上年少畏人!";
說著,伸手去拉帝輦,楊連用力格開來臂,大聲怒喝道:”殿下乃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複畏何人?“李進忠一時愣住,這時又追來了李選侍身邊的另一內侍劉朝,也高喊道:
”哥兒迴來!";
王安立即上前阻攔兩個擋路的太監道:
“你們兩人急切喊皇長子迴去,但不知是迴選侍那裏去?還是迴鄭貴妃那裏去?";
這一問,兩人都膽怯了。原來這兩人都曾經是鄭貴妃的心腹,王安問”是否迴貴妃那裏去?“便是觸及他們的心病,令他們不敢猖狂。
皇帝的專職輦夫匆忙趕到,四人替下四個朝臣,將帝輦直抬去”文華殿“。
朝臣將皇長子扶上正殿,讓他坐東朝西,然後群唿”萬歲“,行五拜、三稽首大禮。";坐東朝西“是冊立皇太子禮儀,”五拜三叩頭“則是對皇帝行的殊禮。對太子本來四拜即可以了,今行五拜三叩頭,便意味著閣臣和六部尚書一致預先認定:朱由校非但是太子,也是皇帝了!
拜,倒是容易、但拜完後下一步該當如何,可讓大家為難了。
圍繞著李選侍挾持皇長子的事,大家憂心忡忡,都認為不宜讓他迴東暖閣去。
方從哲已經感到自己失去主動了,再不表態,未免太說不過去,因而建言:
”既然居住在於清宮有所不便,殿下可暫迴慈慶宮,待李選侍出宮,乃歸幹清宮。“
這意見沒人反對。當即大家也將太子擁迴慈慶宮,客氏與李進忠興高采烈將朱由校引入內室。
劉季晦目送三人去後,心想泰昌帝死得不明不白,可不該一誤再誤了!於是肅然對司禮監王安說:
”主上幼衝,聖母已故。外廷有事,吾自當受過;宮中起居,公等不得辭其責。";
“敢不盡力!”王安揖道。
接著大家商討登基日期。
“一旦登極便是天子,天子不宜迴東宮起居。所以,應等李選侍出了幹清宮,才舉行登極大典。”方從哲說。
“倘若李選侍遲遲不移出幹清官呢?”周嘉謨沉吟道。“這可由不得她!”孫如遊言,
劉季晦暗想,秦昌帝乃死於“藥”而非死於“病”,難道兩次下藥都是誤投嗎?隻要是一次有意加害,所謀者定然與篡奪帝位有關。若所料不差,那崔文升必是為福王火中取栗了。崔文升下藥是十四日,見效之後,必然立即派人奔赴洛陽迎迴福王。自京都去洛陽,快馬來迴約十日左右,便是途中有意外周折,此時也該迴來了。現在太子不馬上登極,待福王迴京,必然發生大亂,屆時大家後悔都來不及了。想到此,便決然道:
“吾以為今日中午即可登極!";
”如此倉促,是否草率了一點?“方從哲質疑。
周嘉謨望了望劉季晦,說:
”劉大人既如此主張,定有理由吧?能略說一二嗎?“劉季晦苦笑,並搖搖頭。他的想法一時難以證實,怎好隨便亂說呢?
楊漣對這場事變背後的陰謀,幾乎毫無認識,卻著眼於禮儀,他說:
”如今海宇清晏,內無嫡庶之嫌,何必這般匆促?先帝剛剛賓天,含斂未畢,帝子即袞冕臨朝,未免不合儀禮!";
劉季晦卻仍堅持說:
“早日登極,以安定天下人心。”
楊漣依然不解劉季晦的心意,還是堅持已見:
“安與不安,不在登極早晚。”
“那就初三吧!”周嘉謨道。
這就算定議了。大家紛然出官,在“文華殿”前遇上成群專候消息的朝臣。大家問起了商議的情形,楊連興奮地作了介紹,在談到自己的見解時,說得尤其詳細。
禦史左光鬥聽了以後,指著楊漣高聲責備道:“楊大洪,你當真是書越讀越呆!什麼禮儀?皇帝位子坐實了,天下安定,才是最大的禮儀!先帝駕崩得不明不白,你敢說後麵有無篡奪陰謀?大洪呀大洪,萬一大事不濟,這責任你承擔得起嗎?你就是死了,肉也不夠人吃!";
楊漣聽了這才大吃一驚,連忙請周嘉謨、左光鬥等人到”文華殿“旁的朝房裏再次商議。最後決定,三人各自上疏,敦促李選侍移出幹清官,以便早日舉行登極大典,免生不測。夜幕籠罩了紫禁城。
老魏含有深意地望了望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然後微笑說:
“晚上我有急事,不迴來了。未來的少年天子交給你,望你對他能體貼入微,照顧得無微不至,讓他離不開你。..... 這一段日子,要特別小心在意。”
說罷,便急急離去。在夜幕的掩護下,開始進行細膩而綿密的布局:他先找了王安,說有人想謀算太子,務必保護太子周全;繼而出城拜訪劉季晦,說那兩個女人想垂簾聽政,太後封不得,太皇太後更封不得;接著又找了錦衣指揮使郭維成,說是傳達新帝密旨,據報鄭貴妃已派人出宮赴洛陽,去迎福王迴京篡位,務必嚴守城防,並派緹騎遊弋四郊,如逮住福王,格殺勿論。
他辦好了這三件事後,即繞道:“天師庵”,與石元雅大喝到天亮,順便又查明近來有哪些人到“禦馬坊”來借馬。
與此同時,慈寧宮裏,鄭貴妃也召來崔文升、李進忠、劉朝等人,緊張地商量對策,
鄭貴妃問崔文升道:
“那一日,你將李進忠留在內宮;更換梁永去洛陽,這梁永靠得住嗎?";
”李進忠太過醒目,已不宜出官;那梁永本是陝西稅使,因收不到錢糧,便放縱屬下攔路搶劫,結果這些屬下被知縣滿朝薦收捕去了,後來滿朝薦被梁永彈劾罷官,這對梁永是多大的威脅?所以,那梁永隻有跟著福王爺才有活路。所以請娘娘放心,梁永背叛不了!“崔文升答道。
”那個姓魏的李進忠呢?“鄭貴妃又問,
”他得了我們的好處,對王才人下了慢性毒藥,弄死了她,這是小事嗎?他若不跟我們不敢以頭顱下注!“崔文升又道。
”那為何這時福王還沒迴京?";";也許是途中耽擱了吧?娘娘休慌,前幾日奴才又陸續
派出三人去洛陽,總會有人將福王爺接迴來的!";
鄭貴妃想了想,突然對李進忠、劉朝說:
“你們迴去告訴李選侍,即便是天塌下來,也不可離開幹清官;隻要不離開幹清官,他們就必定會讓步,封她為太後!你們要多多鼓勵她,不能讓她氣餒下來!";
懷公門裏,在李永貞房中,有兩個人正在悠哉對酌,王體幹道:
”現在幹清宮一副靈柩,仁智殿一副靈柩,坤寧官一副靈柩,看來棺材業要日益興旺起來了!";
李永貞一笑,也道:
“如今,後金人想攻打入關,白蓮教要起義,川陝也不穩,四麵楚歌!看來刀兵也要漲價了!";
”一方想移鼎······";
“一方要移宮·······";
”移鼎好讓福王當皇帝。“
”移官以便朱由校登極。";
“十萬好兄弟,冤苦怎麼訴?";
”強盜朱元璋,看你絕子又絕孫!";
王體幹忽然歎了一口氣,一串串眼淚,一滴一滴落進了酒杯。
“大哥你。.....?”李永貞關切地問。
“我······”王體幹有點哽咽,說:“我們已經絕子絕孫了!";
”是啊,這是同歸於盡的局,希望老魏能夠下出一盤完全不一樣的棋。.....“李永貞也長長也歎息了一聲,他淚猶未幹,卻又微笑了,繼續說:”他年輕,又聰明,也懂得何時收,何時放,而這“對食”的製度也不差,自從老魏的秘法傳開後,這製度有了新的活力,既撫慰了數千可憐的宮人,也讓皇帝藏了綠帽。..... 大哥!你要想開一點。...... ";說到這裏,李永貞早已泣不成聲。
10
九月初二日,周嘉謨、楊漣、左光鬥以及給事中惠世揚等人,疏請李選侍移出於清宮。
左光鬥在《慎守典禮肅清宮禁疏》中言:
“內廷有幹清宮,猶外廷之有皇極殿,惟天子禦天得居之,惟皇後配天得共居之。其它妃嬪雖以次進禦,不得恆居,非但避嫌,亦以別尊卑也。選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儼然尊居正官,而殿下乃退居慈慶,不得守幾筵,行大禮,名分謂何?選侍待先皇無脫簪戒旦之德,於殿下無拊摩養育之恩,此其人豈可以托聖躬者?且殿下春秋十六齡矣,內輔以忠直老成,外輔以公孤卿貳,何慮乏人,尚須乳哺而繈負之哉?況睿哲初開,正宜不見可欲,何必托於婦人之手?及今不早決斷,將借撫養之名,行專製之實。武氏之禍,再見於今,將來有不忍言者。”
左光鬥的奏疏傳到李選侍手中,她一看大怒,數次派人宣召左光鬥,想當麵嚴厲斥責他但左光鬥不去,迴答說,我乃是天子的命官,唯聽天子宣詔。
李選侍無可奈何,又派人去召喚朱由校,要他出麵處理。但派去的人又被楊漣攔住,訓斥道:殿下在東宮為太子,如今又是皇帝,選侍憑什麼權利可以召見皇帝?
李選侍無計可施,又讓胖胖的內侍李進忠去請朱由校迴幹清宮“母子共住”,但客氏不讓,朱由校也不願去。李選侍咬定牙根,好,你不來,我也不搬出於清宮,咱們便這麼耗下去!心想,你能把我這個先帝的妻子怎麼發落?
到了初五,李選侍依舊不肯移出去;登極期限再次推遲到六日了,如今再不移官,還能再推延嗎?
諸大臣再次聚集“慈慶官”商討大計。";那就再推到初九,或十二吧!“方從哲搖頭歎氣。”本朝故事,仁聖皇太後是萬曆的嫡母,搬往慈慶官;慈聖皇太後是萬曆的生母,也移慈寧宮。李選侍一拖再拖,不搬出千清宮,萬一生亂,公能負責否?“劉季晦反駁道。
他這麼一說,又觸及群臣敏感的心弦,於是群情激奮,都道今日非斬釘截鐵做出決定不可。
這時,朱由校也歪歪斜斜寫了幾個字,交代下來:
”著選侍移居仁壽宮。“
群臣有了”聖旨“,唿擁到幹清宮,在宮門外齊聲高唿:”請選侍出官!請選侍出官!請選侍出官。.....“唿聲如雷鳴一般,直嚇李選侍心驚肉跳,生恐被人生吞活剝了。
這時王安持著朱由校的”聖旨“,進入東暖閣,遞給李選侍,並勸慰道:
”娘娘便是去了仁壽官,這封後的事,也依然尚在。.....“李選侍展讀朱由校的手諭,哇地一聲哭了起來,她手抱自己親生的女兒(皇八妹),實時移出了幹清宮。
王安對這個仗勢欺人、令王才人死不瞑目的李選侍,向來沒有好感,但此刻也不由心生憐憫,脫口招唿:
”選侍慢行,莫可太急,請小心自在!";
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六日,朱由校順利地舉行了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