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之衝動之下擅自趕赴京口,又在江上遇到長生匪徒險些喪命之事已經被王謝兩家知曉。謝太傅為此十分惱怒,親自去王家興師問罪,高陵侯推說自己事先並不知曉,都是逆子擅作主張,為了平息謝太傅的怒火,又當著他的麵請了家法,將王微之關了三天祠堂。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高陵侯說他自己不知道,可謝迎卻聽說,王微之之所以答應出任尚書倉部郎一職,正是因高陵侯默許他前去京口接人的緣故。
時人出仕甚重清濁,所謂清者,即清要、清閑、清翰文華,符合這些要求的「清職」大抵有給事中、奉朝請、中書郎、秘書郎等,這些官職大多為中正品為二等的門閥子弟包攬,三品以下的卑品之人隻能另謀些案牘勞形、塵務經心的濁官來做。
清職之中,有些職位是專為門閥子弟而設,乃是標榜門第入得仕途的起步官,在位者往往幾個月便得升遷,為其他士族子弟騰出地方。譬如謝往之前所任的著作郎,與秘書郎一樣,俱為「甲族起家之選」,他上任才不到半年就已遷為黃門侍郎,如今接替他繼任著作郎的乃是王微之的親弟、十二郎王耀之。
黃門侍郎也屬清職,時人寧可做五品黃門,也不願做四品步兵校尉,可見清濁之分遠比官品高低更為人看重。
話說迴來謝迎和王微之如今所任的尚書倉部郎、尚書度之郎可並非什麼清職,謝迎明敏務實,又秉承父命,赴任自沒什麼好說,王微之卻是個比謝往還恃才傲物之人,平生最厭惡俗流庸務,此番若不是高陵侯鬆口答允他前往京口接人,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答應赴任監運軍糧的。
高陵侯這人心思甚重,明麵上無有作為,心中卻是十分樂見謝李聯姻破裂。對於他這副肚腸,謝太傅早就瞭然於心,礙於兩家幾輩相交,又是兒女之事且最終也算有驚無險,發作一番也就罷了。高陵侯到底心虛,隔日又親自提著賠禮上門謝罪。
如今三月已過,這樁婚事已成定局,謝太傅寬了心,謝迎也跟著鬆了一口氣,對於阿妹的任性之舉,心裏多少存著幾絲慚愧,因便歉然與李勖道:「阿紈年幼喪母,因著這個緣故,家人對她總是憐愛多些,是以將她養成了個驕縱脾性,慣會癡頑胡鬧,存之莫要與她一般見識。」
李勖搖頭道:「她很好。」言語間神色竟是十分溫柔。
謝迎看得一愣,他還對方才那血腥的一幕記憶猶新,這會兒忽見李勖如此,看向他的目光便不由得帶上了幾分探究之意。李勖麵上的柔色轉瞬即逝,很快便恢複了常態,隻有眼角眉梢仍殘存著幾分靦腆的赧意,分明不是偽飾。
謝迎斂著笑意看他,意味深長道:「阿紈任性歸任性,確也有幾分率性可愛之處,有時教人恨得牙癢癢,轉頭又哄得人哭笑不得,打小便是如此,教人拿她沒有辦法。」
李勖垂眸而笑,「誠然如此。」
心裏卻覺得大舅這話也不盡然。不是有幾分率性可愛,而是十分率性可愛,也並沒有教人恨得牙癢癢的時候,隻有教人愛得牙癢癢的時候。
然而這話他是說不出口的,隻心裏想著便覺得火燒火燎,是以便抿唇不語,一味垂首微笑。
他這副模樣實在是與方才那個殺氣騰騰的悍將判若兩人,看得謝迎嘖嘖稱奇,暗道阿父亂點鴛鴦儔、鳳凰侶的本事果然高明,姓李的顯是對阿妹十分動心,卻不知阿妹對他如何,心裏可否真的放下了王家九郎。
眼瞧著被眾郎官簇擁其中、儼為年輕一代清流魁首的王九郎,謝迎忽然間福至心靈,偏頭道:「存之以為九郎如何」
李勖順著的他的目光看去,一句「見麵不如聞名」已到嘴邊,轉念一想真這麼說倒顯得他的阿紈在閨閣時眼神不佳了,因便換了個說辭,緩聲道:「果然名不虛傳,與高溪一般,俱都是翩然人秀。」
問他王九郎,他偏要提一句謝往,這便是說王微之除了容貌之外別無所長的意思了。
謝迎心下瞭然,忍笑之餘也忍不住提醒他,「九郎從前甚薄俗務,我瞧著如今倒像是性情大變,頗有些奮發而為的意思」
李勖笑道:「理應如此。」
謝迎一時沒弄明白這句「理應如此」該從何論起,頓了半晌便也不再繼續這個話題,轉而溫言道:「此間事了,存之當早日攜阿紈歸家,阿父很想念你們。」
「一定。」
李勖笑著答應,二人自然而然地話起家常。謝迎溫文爾雅,長於言辭卻並不聒噪,話語間娓娓道來令人如沐春風;李勖雖寡言,因談論的中心是韶音,便也與他有問有答,話比平日裏密了一些。
聞聽韶音曾慫恿謝候往先帝的酒壺裏撒尿,便莞爾贊道:「果然是三歲看到老,阿紈自幼便不同凡響。」
謝迎見他這話不像是玩笑,忍不住大笑,郎舅二人言談甚歡,仿佛方才的一場廝殺全然不存在一般。
忽然,嘈切的低聲議論裏浮出一個有些尖銳的嗓音,「痛殺我也!」
眾人循聲望去,不由都麵麵相覷:原來是司馬德明在捧足大叫。過了這麼半晌,他那被驚飛的三魂七魄尚未歸位,一隻手仍緊緊地抱著廊柱,頭上的白玉冠歪到了腦後也不及扶,一雙眼渙散地看著地上橫七豎八的屍首出神,恍然不知身在何方。
直到察覺到足底疼痛難忍,司馬德明這才終於迴過了神,低頭一看,原來穿著木屐的腳已被地上一片碎茶盞劃破了。千金之軀如何能受得這樣的痛苦,因就有了方才那尖聲大叫。<="<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