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死的也是個老師。
第五個死的是一個記者。
這五個死者都是六年前死亡的。
死亡時間都在一個月之內。
這五個人都是獨自待在家的時候被殺的。
而在六年前還有幾個人被殺沒有查出兇手是誰。
由於他們死亡的方式各有不同,所以沒有被並入這起連環兇殺案中。
不過林榮也把這幾人的信息寫了下來。
第一個是顧峰,上海商會的核心成員,在小鬼子第一次進攻上海的時候為十九路軍提供大量軍用物資。
利用商會的渠道,購買大量的槍支彈藥和藥品等緊缺物資,支援給抗日部隊。
他被發現死在他找的一個外室家中,這個外室也消失了。
巡鋪房的人猜測是這個女人夥同他人把顧峰殺害了。
第二個是李林,一個專家,具體是哪方麵的專家巡捕房沒有查到具體的信息,隻是有傳言他是研究武器方麵的專家。
這個傳言是否是真的,並沒有證據證實。
他被發現死在了街頭小巷中,渾身東西都沒有了,巡鋪房的人猜測他是遭到了搶劫,被人搶劫後殺害。
第三個是陳天,一家報社的主編,這家報社一直宣傳抵製日貨。
他死在了自己家中,現場留下了複仇的字樣。
巡鋪房的人認為這是陳天的仇家為了複仇殺死了他,他的女兒由於在上學躲過一劫。
於是巡鋪房的人詢問陳天的女兒,問她是否知道他父親有什麼仇人?
陳天的女兒陳慧琳堅決認為他父親沒有仇家,他父親得死也不是仇家所為。
可是陳慧琳也給不出證據證明她說的,最後這件案子也隻能按照仇殺來調查。
不過這個陳慧琳在他父親死去沒多久就消失了,林榮想再次找到她詢問事情也找不到她。
王二河看完關於六年前的案件後,想了想,還是沒有什麼頭緒。
這些人根本沒有共同點,而且他還不是一個專業的。
林榮和邵穀都沒看出什麼,他怎麼可能看出來。
於是他翻開下一份寫著案件的文件。
時間上寫著的都是去年發生的。
看到死者的名字時,王二河感到很意外。
第一個死的居然是個小鬼子。
此人名叫小田悠,是小鬼子駐上海領事館的人。
第二個是一個書院的校長,名字叫做蘇牧。
學院的名字叫東亞書院,是小鬼子開的。
第三個死的居然又是一個小鬼子,這個小鬼子叫工藤劍二,是個記者。
這三人都是同樣的胸部中了兩槍而死。
接下來是其他死亡的人,案件也沒有偵破。
第一個是一個叫柳晨的律師,平時經常為底層人免費提供法律援助。
他被殺死在前往幫助人家裏的路上。
巡鋪房的人認為他是遭到了某些人的報複。
第二個是沈江,黑幫人物,在虹口和閘北地區很有實力,勢力很大。
他被亂刀砍死在了公共租界的家中,所以由巡捕房接手了這起案件。
經過調查,巡鋪房的人認為他是死於黑幫人士的手中。
第三個是徐陽,上海金融界大人物,擁有十分龐大的人脈和影響力,財產十分豐厚。
他和保鏢突然失蹤,沒有一絲線索。
半個月後徐陽的屍體被發現,而他的保鏢卻不見了。
巡捕房認為是他的保鏢殺了徐陽。
時間到了今年的一月份。
工部局開始競選警務處長。
熱門人選被殺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胸部中了兩槍。
不過現場留下了線索,指向了兇手。
在兇手要刺殺另一位熱門人選赤木流水的時候,林榮帶人趕到了現場,阻止了兇手。
兇手見跑不掉直接開槍自殺了。
事後巡鋪房的人認為是他們的追查惹惱了兇手,於是兇手展開了報複。
就這樣這起連環兇殺案結案了。
可是上個月又出現了胸口中兩槍身亡的人。
一個是個醫生,從調查結果來看,就是個普通人。
另一個一個是運輸行業的領軍人物,因為牽扯到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工部局受到了很大的壓力,要求林榮盡快找出兇手。
王二河看完了這些被害人的信息後,什麼線索也沒看出來。
不過王二河有個猜測,猜測這些事可能是小鬼子派人幹的。
可這份文件上顯示連環兇殺案中死了兩個小鬼子。
這讓他不是很肯定自己的猜測。
小鬼子總不能派人殺自己人吧。
難不成死的小鬼子有什麼特殊身份?
王二河點上煙抽了起來。
他決定先拋開自己的主觀想法,然後按照後世看刑偵電視劇裏麵那些警察辦案的思路開始思考。
先是在每張紙上寫上一個被殺人的信息。
然後開始拚湊遊戲。
一個一個按照身份把他們有可能聯係到一起進行排列。
王二河就這麼一邊思考一邊排列,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幾個小時。
不過王二河的功夫沒有白費,還真讓他看出了點什麼。
他理出了一條線,能把兇手殺得人聯係起來。
於是他立馬拿起電話給他的手下撥打過去。
…………
時間來到前些天。
邵穀在跟林榮把假鈔案了結後,開始履行他和林榮的交易,幫他查案。
邵穀在自己的辦公地點翻開了這起案件的全部信息。
那天晚上在巡捕房邵穀隻是簡單的掃過了這個案件,並沒有仔細查看。
現在他仔細的查看每個死者的信息。
他看著看著突然發現了一個他熟悉的名字和一個熟悉的地點。
陳天和東亞書院。
這勾起了邵穀久遠的迴憶。
那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
當時他才十來歲,因為戰亂的原因導致了全家來到了上海避難。
就在快到上海的時候,他的父母因為意外都死了。
他自己來到了上海,隻是他一個孤兒沒有生存能力,所以為了活下去,就在街上偷搶東西。
他靠著偷搶隻能勉強的活著,保證自己不被餓死。
直到有一天,一個人找上了他,說能讓他上學,能讓他吃飽飯。
而且會有很多和他差不多年齡的人生活在一起。
當時的他因為經常吃不飽飯,一聽居然有這樣的好事,他就跟著那個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