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語言學,這的確是一個最大的問題,但就如周至所說的,直到現在,大家都還是習慣在田野考察當中用一套音標來記錄文字的讀音和聲調。
當然這套音標相對普通話的拚音會複雜許多,甚至比保留中古音聲韻的最多的粵語都應該還要多。
後世在關於粵語和國語間,在某段時間裏突然冒出來一個“正統(tǒng)之爭”,很多北方人認為粵語不可能是古時候的“正宗漢語”,因為粵地地處偏僻,所以粵人在當時隻能算中原以外的“外國人”,因此他們說話肯定就如外國人說中國話那樣別扭,留下來的語音肯定和唐宋當時的長安、陝西地區(qū)的語言大相徑庭。
這種說法看是有道理,其實屬於自由心證之類的猜測,而研究文史問題,最大的弊端就在於“自由心證”。
關於粵語的起源,主要有兩個傳說,一個是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說,一個是源自楚國的楚語說,但是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fā)展和定型。
尤其是永嘉之亂和兩宋滅亡,讓粵省發(fā)生了三次移民的浪潮,北方中原語言不斷對本地語言衝擊,來自中原一帶“衣冠望族”的士民,逐漸左右了嶺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促進了粵語的發(fā)展。
到了宋代,粵語成為一種既對應中古漢語發(fā)音又有部分獨立詞匯的語言,與現代的粵方言相差無幾,已經奠定了現代粵方言的基礎。
同時它在定型之後的元明清三朝,受中原的影響突然變小。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並以當地話作為官話推廣,導致中原語言與中古漢語的差別在不停變大,而當時的中原語言急劇地向bj官話方向發(fā)展,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入聲的迅速消失,同時又出現了不屬於“平上去入”傳統(tǒng)四聲的輕聲聲調,這一變化一直保留到了今天的普通話裏,而已經定型的粵語則未受元朝影響而獨立發(fā)展。
到了明清時代,中原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又有吉其兮的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
而這些在不少方言裏都有保留。而綜合起來看,粵語是南方方言裏麵保留中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而更關鍵的證據,就是粵語的聲母、韻母、聲調,與宋代官方韻書《廣韻》,高度吻合。
清代學者陳澧甚至認為廣州方言的音調合於隋唐韻書《切韻》,認為“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州,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倍蠎谚舱J為粵語是唐代國語。
這並非說粵語有多麼了不起,也不是說元朝以後的官話有多糟糕,更不是說複雜的聲韻體係的語言就越高級,簡單聲韻體係的語言就越低級。
相反,語言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本來就是一個正常的規(guī)律。
即便是粵語,港島的粵語就出現了許多“懶音”的讀法,就是對傳統(tǒng)粵語的一種簡化。
所以這本來就是一個語言流變的學術問題,最後竟然可以演變成後世地域間所用語言的“優(yōu)劣”之爭,實在叫周至覺得有些無語。
其實真正純粹的學者眼裏看來,這個問題就很簡單,如果你要研究元明清的官話,那就不用研究粵語,然而如果你要研究宋代以前的官修聲韻,那毫無疑問,粵語雖然難以對應元朝和元朝以後的近古漢語發(fā)音,但卻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fā)音,是研究中古漢語最好的“標本”。
然後《廣韻》又是從唐朝《切韻》發(fā)展而來,故而對於研究唐韻也有極大的參考意義。
如此而已。
而聲韻在運用上最直接的就是詩詞,哪怕是古文,所謂“文是看山不喜平”,其實也是有韻律起伏的。
唐宋科考者都將韻律視作攔路虎,就如同現在大學生的英語四六級,屬於必過內容,一旦在科考中用錯韻,那就算白考了。
到了宋代,朝廷甚至允許參加科舉的學子將《切韻》作為工具書帶入考場,而蘇東坡從小跟著北極院的道士學習韻學,到老了還被李清照嘲笑作詞不依韻律,從這些都可以知道聲韻在唐宋文學中的重要程度。
所以承繼了《切韻》最多的粵語,在中古聲韻研究中具備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
粵語發(fā)音係統(tǒng)較複雜,有十九個聲母,九個韻腹,八個韻尾,五十六個韻母,聲調有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而粵語自己也分了地區(qū),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係統(tǒng)聲母更是多達二十四個,韻母五十八個。
但是即便已經很多了,卻依然不夠,在中國傳統(tǒng)的音韻學裏,唐末沙門守溫創(chuàng)製了三十個聲母代表字,被稱作唐代基準的聲母係統(tǒng),而宋人又創(chuàng)作了《韻圖》,韻圖上共有三十六字母,同樣托為守溫所傳,這就是聲韻學上著名的“守溫三十六字”。
後世學者經過多方考證,也出現了多種方案,最終王力等大佬將之確定為三十三聲。
學問就是這樣的,周至和老爺子就好像閑話家常一般地聊著天,聊著聊著,課題方向似乎就漸漸地清晰了起來。
“那我就還是先按照高本漢先生的做法,將各地方言標本采集起來,不過這一次我們使用聲音,之後結合《廣韻》研究,從中分析采集可供構擬的音節(jié),將守溫三十六字與切韻韻母,用聲音表達出來。”
“找準聲母和韻母的讀音後事情依舊沒完!惫祭险f道:“我們還得推擬出標本當中沒有的聲母和韻母,同時還要根據《廣韻》的反切,將各個文字標讀出來。”
拚音除了聲母,韻母的部分還包括了韻頭,韻腹,韻尾的組合,比如普通話裏的腰月由,頭腹尾結合出來的發(fā)音。
而中古漢語就更加複雜,比如客家話,粵語,韻尾裏還包含了m,比如粵語的三,讀音就是sam,其餘還有p,t,k,在客家話,粵語,贛,閩等方言裏都有保留。
此外還有一種喉塞音,這個屬於中古三個入聲韻尾的弱化,連粵語中都沒有,卻在贛語和吳語裏有所保留。
兩人本來在聊方法,聊著聊著又跑到學術討論上麵去了,等到反應過來已經說了半天,於是又趕緊拉迴來。
溫馨提示:按 迴車[Enter]鍵 返迴書目,按 ←鍵 返迴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