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說加瑞德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的兩項成就,收購了《紐約觀察家報》,成為最年輕的報業掌門人,以及以創記錄的價格買下第五大道的666號大廈……
而事實上,在加瑞德當時購買《紐約觀察家報》的時候,當時的老板並不想賣給他,主要是他太過年輕,而加瑞德在保證了會將這份報紙扭虧為盈,並且給出了很好的條件之後才獲得了這份報紙。
不過在加瑞德買下《紐約觀察家報》之後,一直到現在,這份報紙都在持續的虧損之中,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紙質媒體大多因虧損倒閉的這個階段,《紐約觀察家報》至少是從活了下來。
不過對於加瑞德來說,至少在收購《紐約觀察家報》之後,他擁有了這家在紐約的精英人士中頗具影響力的報紙,以報業老板的身份,有助於他將原本在新澤西州的kushner家族,帶入到紐約的商圈之中。
不過,加瑞德的另外一種大動作現在看來則是徹底的失敗了,那就是在2007年,他為了使kushner集團進入到紐約的房地產市場,以19億美元的創紀錄價格,買下了在位於第五大道的666號大廈。
最初的時候,加瑞德對於這棟大廈有非常好的設想,希望通過後續的改造,從而將這棟位於紐約黃金位置的大廈變成當地的標桿性項目,從而讓kushner家族在紐約有一個驚豔的亮相。
但悲催的是,剛剛買下這棟大廈不久,次貸危機爆發,美利堅的房地產市場徹底崩盤。
因此,在危機爆發後,不但kushner集團的後續大廈改造計劃無以為繼,甚至因此陷入了龐大的債務危機之中。
因為在收購第五大道666號大廈的時候,kushner集團所付出的19億美元,並非是由他們全款支付。
當時kushner集團隻是通過變賣新澤西州的一些地產,在這19億美元中,隻有大約五億美元是他們真金白銀拿出來的,剩下的資金,都是通過銀行貸款而籌集到的。
因此這幾年加瑞德一直在尋求資金,幫助他應對因為當初購買大廈而承擔的龐大債務。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這次聚會中遇到何洛之後,加瑞德對他表現得如此熱情的原因。
因為他肯定不願意放棄任何能夠尋求合作夥伴的機會。
可以說現在看來,恐怕加瑞德唯一稱得上有所成就的事情,就是娶到了尹萬塔這位未來的美利堅第一名媛了。
“明天我們在家裏會舉辦一個聚會,邀請一些朋友參加,希望能夠邀請你參加wrence。”
本身何洛對於666號大廈這種地產項目就不太感興趣,即便是他知道美利堅的地產正在恢複之中,投資的話,肯定是能夠有得賺。
不過在加瑞德提出這個邀請之後,何洛倒是稍稍思索之後改變了想法,一口答應了下來。
倒也不是他真的準備投資這個大廈,畢竟他知道後麵在這個大廈上麵,加瑞德也並沒有什麼亮眼的操作。
隻是通過加瑞德夫婦,特別是尹萬塔,結識一下trump家族,倒是在後麵會有些用處。
隻不過這其中的分寸還是要把握好的,畢竟他可不想最後弄得像“通俄門”一樣。
……
何洛並沒有感覺到參加這次高盛公司組織的聚會,有什麼明顯的不同,隻不過是在這個聚會之上,他與幾個猶太富豪有過談話,對方對於何洛所領導的meta集團要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如何挑戰臉書,十分感興趣。
不過很明顯,這些老家夥們,事實上對於移動互聯網的現狀,並沒有那麼的了解,因為在他們觀念中的誤解就在於,隻是看到了臉書此時在社交領域的霸主地位,卻沒有真的意識到,其實臉書的強大,隻不過是他們用戶數量更多,但這些用戶,大部分源自於web端。
或許這些人即便是使用智能手機,但真的用智能手機感受移動社交的時間,並不會像年輕人那樣多。
是的,無論什麼時候,對於這種科技革新的感受,年輕人總是要更加領先一些。
不過在參加完這一次的聚會之後,何洛很快就接到了高盛集團ceo勞埃德的電話,他表示,高盛公司希望積極的參與到meta集團的融資之中,他們基本能夠接受meta集團80億美元的估值,希望不但動用免稀釋條款,而且適當的增持meta集團的股份。
對此,何洛表示他歡迎高盛方麵繼續追加對meta集團的投資,但他們參與更多融資的比例方麵,何洛目前還不能保證,畢竟除了高盛他們之外,比爾蓋茨也表現出來了對於追加投資的極大熱情,另外就是穀歌,他們對於meta集團的追求,一直沒有放鬆過。
可以說穀歌方麵對於meta集團的熱情,就在於他們是目前為止唯一對臉書在社交領域有極大威脅的公司。
說起來,在社交領域,穀歌公司也不是沒有進行過嚐試,甚至一度還跟臉書有來有迴,勢均力敵。
時間迴到2011年年初,臉書已經在用戶占有率上,分別戰勝了friendster、myspace和twitter這些社交領域的競爭對手,成為了全球社交領域的領頭羊。
但相對而言,不管是friendster、myspace還是twitter,體量都跟臉書相差不大,在當時都算是初創公司,因此臉書在哪個時候,才遇到了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當時有消息稱,穀歌將在 2011年年中隆重推出一款名為google+的全方位社交網站。
說到當時臉書與穀歌之間的競爭,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把它比喻為兒童和成年人的戰爭……
當時,臉書有員工 2127人,而穀歌有 名員工,差不多是臉書的 12倍。
穀歌的年收入是臉書的 15倍,兩者分別為 293億美元和 19.74億美元;淨利潤則是臉書的 14倍,兩者分別為 85億美元和 6.06億美元——沒錯,穀歌的淨利潤都超過臉書年收入的 4倍。
2011年,穀歌不僅壟斷了搜索廣告業務 85%的市場份額,而且在全部數字廣告業務中占到了 44%。
臉書當時的份額是多少?隻有微不足道的 3.1%。
在這場遭遇戰中,盡管從商業指標上看,穀歌明顯優於臉書,但在人們心目中,二者的角色和地位是平等的——穀歌是搜索領域的領頭羊,用戶在他們網站上每天進行超過36億次搜索;臉書則是社交網絡的領先者,在當時,臉書已經擁有了高達6.08億的月活躍用戶。
對於穀歌來說,結果則沒有那麼令人擔憂,如果它對臉書的入侵失敗了,穀歌仍舊可以保持自己互聯網搜索領導者的地位,坐擁高額利潤。
這可是臉書下的最大賭注,穀歌也非常認真地對待這件事。
事實上,早在 2010年 3月,知名的穀歌早期雇員、工程部門副總裁烏爾斯就寫了一份宣言,這“在穀歌內部掀起了一場烏爾斯地震”,宣言指出了互聯網向社交網絡轉移的重要性,穀歌需要大力投資,以使其產品更加以人為本。
經過激烈的內部競爭,穀歌任命微軟老將、穀歌工程部門負責人維克負責google+這個項目,並直接向拉裏·佩奇匯報工作——2011年 4月,拉裏從埃裏克·施密特手中奪迴了首席執行官的角色,然後立馬向所有員工宣布——公司在社交網絡上成功與否將影響每個人獎金計劃的 25%!
此前穀歌的各項開發最多需要幾十位員工,但穀歌在google+項目上的野心極大,作為他們準備推出的全方位社交網站,google+項目涉及十幾個產品,需要二十幾個團隊同時努力,估計有 1000多人,其中許多人專門負責此項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