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google+是那種需要全公司齊心協(xié)力、目標一致、傾盡全力開發(fā)的產品,對於這一次在社交領域的嚐試,穀歌非贏不可。
於是臉書開始覺得有壓力了。
為了應對google+,可以說臉書拚盡了全力,這其中,還包括某些盤外手段——
2011年 5月,有記者在媒體上發(fā)文,披露臉書曾秘密聘請全球頂級的以危機管理見長的博雅公關公司,在《今日美利堅》等各類媒體上散布穀歌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麵的負麵報道。
對於博雅公關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馬克來說,這個事情讓他十分尷尬,要知道,他曾經負責希拉裏2008年的競選,也為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以及政策和首席公關埃利奧特出謀劃策,多年來,他們共同致力於塑造臉書在隱私保護等問題上值得信賴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幾年之後,臉書深陷泄露用戶隱私的負麵報道,不能不說是某種“輪迴”。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臉書也在全力備戰(zhàn),準備同穀歌一決雌雄。
鑒於臉書很快要麵臨的激烈競爭,紮克伯格在繼續(xù)恪守臉書使命和現(xiàn)有產品開發(fā)計劃之間尋求平衡,並高度專注於推出新產品。
在臉書成立的早期,為了壓製其他學校的競爭者,紮克伯格曾經在 60天內專心致誌地搞研發(fā),付出了加倍的辛勞,他稱這段日子為“單獨禁閉期”——將資源集中在關鍵項目,這樣臉書的領導團隊就不會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優(yōu)先次序的調整,或無休止的束手無策和猶豫不決。
紮克伯格的遠見和成功紀錄使得公司裏的每個人都樂意遵從他,讓他養(yǎng)成了一定程度的家長作風,使他成為有史以來仁慈而最有效的獨斷者之一。
整個夏季和初秋,臉書公司在臉書體驗的幾處可能被打敗的關鍵領域排兵布陣,加強防禦,比如推出高解析度的相冊和新的照片瀏覽器、推出了改進版的群組應用程序、在一對一的視頻聊天軟件 skype中整合一個叫時間軸的新版本個人資料。
他們還開發(fā)新的功能,以加強攻擊性,包括第一個基於 ios和安卓操作係統(tǒng)的獨立的臉書信使、第一個臉書的 ipad應用程序和關注功能,該功能可以讓你訂閱特定人物尤其是公眾人物的公共更新,而不必加他們?yōu)楹糜选?br />
與此同時,穀歌在著手打造一個嚴肅的社交網絡。
像臉書一樣,穀歌將有基於用戶真實身份的個人檔桉、類似臉書動態(tài)消息的信息流stream、類似臉書點讚的“+1”功能(與穀歌的搜索引擎集成在一起,將用戶的搜索結果個性化),外加相冊功能(集成穀歌現(xiàn)有的網絡相冊 picasa和頁麵創(chuàng)建器 pages,從而為企業(yè)提供在類似於臉書網頁的頁麵展示服務的機會)。
社交圈(circles),它采用視覺設置的方式將朋友建群,用戶能控製誰能看見他發(fā)布的內容,另外一個是群聊工具環(huán)聊(hangouts),可用於多達 10人的視頻會議。
2011年 6月 28日,google+攜手一個大型產品跨進競技場,並展開了一場同樣大型的公關閃電戰(zhàn),經過 12周的受邀現(xiàn)場試用期,穀歌+的搜索頁麵出現(xiàn)了一個巨大的藍色箭頭,這是該公司第一次交叉促銷。
最初的媒體報道是積極的,社交圈的表現(xiàn)尤其突出,因為與臉書設置好友可見的內容的方法相比,社交圈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
google+發(fā)布後的兩周內,注冊用戶增長至 1000萬,一個月之內增長到 2500萬,10月份達到了 4000萬,到 2011年年底達到了 9000萬,但與臉書和推特的慣用做法不同的是,google+最初沒有公布活躍用戶數(shù)。
【穩(wěn)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
臉書都是平靜地推出產品,但是,就像鴨子劃水,表麵平靜,在水下卻會激烈地劃動雙腳一樣,謝麗爾及其業(yè)務團隊每周都密切地注視著他們能得到的任何有關google+的數(shù)字,並努力避免大企業(yè)客戶會因為google+的頁麵創(chuàng)建器 pages而分心,從而對臉書的網頁和相關的廣告失去興趣。
到 2011年年底,在臉書和穀歌之間,沒有哪一方明顯占上風,也沒有哪一方明顯敗下陣來。
然而,2012年 2月,形勢比較明朗了。
市場分析公司康姆斯克公司發(fā)布了一組令人震驚的數(shù)據:用戶每月花在穀歌+上的時間隻有3.3分鍾,而花在臉書上的是7.5小時,google+瞬間失勢,發(fā)展戛然而止,再也感受不到任何潛在的前進動力。
登錄google+並沒有成為用戶的習慣,也沒有通過其首席執(zhí)行官的“牙刷測試”,即像牙刷一樣每天至少使用兩次——在google+發(fā)布不久後的 2011年 7月的營收電話會議中,佩奇提出了這個期望。
於是google+再也無力迴天。
2012年6月,在推出google+,獲得公司和ceo佩奇最大的支持和關注之後一年,google+月活躍用戶數(shù)隻有 1.5億。
就在同一年,臉書的活躍用戶非但沒有蒙受任何損失,其增長速度也超過了google+,每月增加大約 2億月活躍用戶,從google+發(fā)布時的約7億用戶,增加到 2012年年中的約 9億用戶。
因此最終的結果宣告,穀歌在社交領域的嚐試失敗了,即便是google+仍然為用戶提供著服務,但其在穀歌公司中的重要性,已經大幅滑落,越來越成為邊緣化的產品。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拉裏·佩奇再次將目光關注到移動互聯(lián)網的社交領域的時候,meta集團就理所當然的進入了他的視線之中,可以說,在web打敗臉書的可能性已經幾乎為零,那麼在社交領域,隻能夠寄希望於移動互聯(lián)網這個新風口了,那麼在穀歌看來,meta集團,就像是曾經的臉書一般,即便是在嚐試收購被拒絕之後,他也希望能夠戰(zhàn)略性的加入其中,以對抗在互聯(lián)網廣告領域不斷蠶食穀歌份額的臉書公司。
並且穀歌不缺錢,他們恨不得直接拿100億美元全資收購meta集團,但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meta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是何洛,作為有數(shù)的超級富豪,他自己本身也不缺錢,那麼此時穀歌希望的,就能能夠得到盡可能多的meta集團股份,從而在這家公司中獲得一定的話語權。
因此meta集團方麵同穀歌的談判,就膠著於此,他們最初喊出至少希望拿到超過30%的meta集團股份,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何洛知道,meta集團未來——確切的說,哪怕是一年之後的估值,也遠非現(xiàn)在能比的,因此在這一輪融資中,他主要的目的還是“派發(fā)船票”,而不是讓自己投到某個陣營之中。
這一次融資,他最多隻會拿出10%-15%的股份用來融資,除去高盛公司和比爾蓋茨希望拿到的份額,能夠留給穀歌的,不會超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