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對於俄國來說又是艱難的一年,突如其來的製裁和軍事圍堵,瞬間讓歐洲大陸的局勢變得緊張起來。
俄國工黨的情報獲取能力是十分突出的,在世界上的帝國主義國家還在開會的時候,德國工黨就已經將部分會議內容送到了莫斯科。
而關於帝國主義國家對於俄國的陰謀,引起了弗拉基米爾等俄國工黨高層的高度關注。
三天後,在莫斯科,俄國工黨領袖弗拉基米爾對工黨高層們說道:“隨著法國流感的結束,帝國主義對我們工人階層組建國家的威脅也卷土重來。”
“但是大家不要害怕,這反而正說明了帝國主義對我們新俄國的畏懼,接下來應對帝國主義的圍追堵截,隻要我們能夠團結一切力量,就能像擊敗國內白匪等原沙俄的腐朽勢力一樣輕而易舉。”
“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發動烏克蘭和波蘭民眾,為抵抗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做準備……”
弗拉基米爾顯然是一位手段強硬的工黨領導人,所以麵對帝國主義的圍剿,他不僅不會被嚇住,反而想著對帝國主義進行反攻。
因為世界形勢發展的原因,如今俄國工黨的處境可比前世強的不止一點半點,即便割讓的國土比前世更多,但是因為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的原因,這反而讓俄國工黨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期。
弗拉基米爾的新經濟政策也比前世更早出爐,並且發揮更大成效,而今整個俄國境內的民眾對俄國工黨的支持率空前高漲。
對於新經濟政策,其實並不太符合很多工黨成員的理念,但是弗拉基米爾是一個靈活變通的領導人,在發現和研究俄國的經濟問題之後,他選擇從實際出發,從而鞏固國家政權的穩定。
而在俄國社會重新分配,資源重組,且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下,1919年,俄國經濟就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到1920年,俄國經濟更是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迅速修複戰爭時期留下的創傷。
如果是在前世,弗拉基米爾的這些政策恐怕很難取得這樣的成績,但是在東非對世界進程的幹擾下,俄國獲得了難得的休整期,歐洲其他國家還在繼續一戰的時候,俄國卻已經在建設和恢複自己的國家。
這些有利情況下,俄國想在1920年不得到恢複和發展都難。
隨後,弗拉基米爾開始布置任務:“繼續加大對烏克蘭,波蘭等地區組織的支援力度,爭取在帝國主義集結完畢之前,擴大我們在東歐的影響力。”
“等到合適的時機,一舉推翻烏克蘭,波蘭等地區被帝國主義扶持出來的傀儡政府,收複這些失地。”
“同時,鑒於英法德奧等國家對歐洲社會運動的破壞,我們應該也轉變方向,先從歐洲的其他薄弱環節為新的起點,發動新一輪的武裝鬥爭。”
“比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這種經濟困頓,民生疲敝的地方,亦或者是塞爾維亞,希臘這些受到戰爭重創的國家,還有遠東帝國,奧斯曼帝國,波斯,印度等地區的運動,也應該受到關注。”
“我們不能坐等著帝國主義出手,而應該先動手,牽著帝國主義國家的鼻子走,從而在俄國勝利的基礎上,最後實現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工人階層勝利……”
於是,1921年2月。
剛剛解決國內穩定和國內經濟問題的俄國新政府,開啟了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第一階段對抗。
與此同時,英,法,德,奧,東非,美國,日本等國家也在合縱連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準備扶持烏克蘭和波蘭等國家和俄國打對臺戲。
……
1921年3月。
東非派遣使團抵達波斯首都德黑蘭。
帝國主義集團內部分工明確,歐洲各國主要負責歐洲方向對俄國的幹涉活動,而東非負責波斯方向,至於奧斯曼帝國因為一戰的原因,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成為了單獨對付俄國的一股政治勢力。
而且奧斯曼帝國作為俄國的世仇,在對付俄國方麵,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奧斯曼帝國可以說經驗十分豐富。
與之相比,波斯就很不夠看了,而關於波斯方麵,根據就近原則,主要負責國家就是東非和英國。
英國雖然忌憚東非在中東和中亞地區影響力的擴大,但是麵對更加來勢洶洶的俄國人,隻能讓東非進入波斯,這也算兩相其害取其輕,。
而且在一戰中,東非雖然經常在中東和中亞,甚至是南亞搞小動作,但始終都在英國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東非還是比較重視國際規則的,雖然這個國際規則的製定者本來就是英國。
相較於比較守規則的東非,俄國工黨顯然才是眼下,英國真正的心腹大患,尤其是其強大的思想領悟武器,一旦輸出到印度,很有可能在瞬間瓦解掉英國的統治根基。
而英國和東非的合作基礎,則是當初一戰時,兩國關於印度洋勢力的劃分問題,當時東非和英國就明確了各自在印度洋現階段的各自勢力範圍。
而其中關於波斯這個半獨立國家,東非和英國一開始達成的協議是兩國都不在波斯采取進一步行動。
原本英國就對波斯有強大的影響力,這也就相當於東非默認了英國對波斯的主導作用。
不過,現在為了對付不斷向周邊輸出意識形態的俄國工黨,英國也不得不引狼入室,謀劃東非來製衡俄國工黨。
“艾哈邁德國王陛下,以及波斯王國的諸位,我想大家應該清楚,俄國國內發生的情況,如果你們繼續內鬥,那麼毫無疑問,最終的結果就隻能像俄國的沙皇政府一樣,被波斯民眾處以極刑。”
“所以在我們英國的態度是,當前階段波斯內部的鬥爭必須停止,所有人應該把對付俄國作為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如果有人趁著這個時候,沒有大局觀念,那我們不介意幫助波斯除掉潛藏的‘工黨’分子。”
東非外交使團,也是未來將上任東非駐波斯軍事顧問團團長的少將卡布裏爾氣勢淩人對著波斯政府的高層們宣布道。
對於現在的波斯政府,東非和英國甚至不想和他們協商,而是直接采取恐嚇和威懾等手段,讓他們認清楚自己的位置和應該做的事。
而波斯人麵對這位帶著殺氣的東非軍官,絲毫不敢有任何埋怨。
無他,作為近些年來在印度洋崛起的新勢力,東非可謂戰功赫赫,就是消滅的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有十幾個。
就在去年,東非剛剛消滅索馬裏東北部盤踞的殘餘抵抗勢力,而在前一年,東非在原暹羅境內的克拉地峽,掀起了一股可怕的屠殺。
可以誇張的說在二十世紀初的前二十年裏,東非讓整個印度洋的海水為之變色。
其造成的惡劣影響,比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英國這些殖民主義的老前輩們更甚。
性質也更加惡劣,其他殖民者的主要目的說到底是為了求財,而東非卻是實行徹底的亡國滅種政策。
所以,東非在印度洋能起到止小兒夜啼的作用,東非人來了,對於很多印度洋以及南洋沿岸的國家而言,就是最恐怖的代名詞。
這樣一來,就是過去在波斯君臣們看來兇神惡煞的英國人和俄國人,都變得慈眉善目起來,當然現在俄國工黨顯然不算。
相較於東非,如今的俄國對於波斯的威懾力更勝一籌,尤其是對於波斯的統治階層來說,俄國工黨可是專門針對他們這一類人。
卡紮爾王朝的國王,艾哈邁德戰戰兢兢的對著卡布裏爾這個屠夫說道:“尊敬的東非使者,不知道我們應該如何配合貴國和英國政府的行動?”
而今波斯的統治王朝被稱為拉紮爾王朝,就是這個王朝的建立,才讓德黑蘭成為了波斯的首都。
而卡紮爾王朝對於波斯來說,其實也算異族入關統治,艾哈邁德國王祖上實際上是來自北方的突厥部落,拉紮爾王朝的創始人阿迦·穆罕默德汗選擇德黑蘭作為首都,就是因為德黑蘭靠近他的傳統的部落領地。
而卡紮爾也正是當初突厥部落的名稱,所以如今波斯的正式名稱是拉紮爾王朝,但是外人對其的稱唿依舊是波斯。
麵對艾哈邁德國王的詢問,卡布裏爾少將露出一個和善的表情說道:“國王陛下,你不需要擔心,我們東非對於卡紮爾王室是抱有善意的,這次我們東非到波斯來,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應對俄國這個世界上的毒瘤和懷胎。”
對於,艾哈邁德國王,之所以卡布裏爾的態度不一樣,主要是因為這位“仁君”是一個比較“無為”的君主。
就算波斯本國人,很多都認為他比較軟弱,而少部分他的支持者也隻掩飾說他對政府事務不感興趣。
但正是這樣的人,反而越容易得到東非政府的重視,畢竟東非作為如今印度洋地區的主要領導國家,並不希望波斯出現一個有為的君主。
曆史上,推翻拉紮爾王朝的巴列維王朝倒是有不少動作,但是最後沒有落得好下場。
東非更希望波斯能夠維持現狀,也就是如今這個半死不活的樣子,甚至最好能夠維持其君主製。
在印度洋範圍,能稱得上大國的國家總共有四個,首先是東非,其次是以印度為根據地的英國,隨後是奧斯曼帝國,最後就是波斯。
雖然波斯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和上述三個國家平起平坐,甚至連奧斯曼帝國這個偽列強都不能碰瓷。
但是波斯的潛力不容忽視,在其長期的曆史中,從來都是印度洋地區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
雖然,就波斯的環境而言,想要在近代發展起來十分艱難,但是即便存在可能性,東非都不允許印度洋周邊有能夠威脅到東非霸權的勢力。
不過,當下,波斯對於東非的威脅遠不及英國和奧斯曼帝國,所以適當的扶持波斯,對於東非來說是值得這麼做的。
等到英國和奧斯曼帝國衰落之後,才輪得到波斯等印度洋國家。
卡布裏爾說道:“這次我們的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對付俄國人,而俄國工黨的出現,不僅繼承了原本俄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同時他們還帶著思想上的武器。”
“所以,我們對於波斯如今的幫助,主要涉及三個層次,首先就是軍事上的援助,我們會幫助國王陛下訓練一支可靠且精銳的部隊。”
“其次,我們會幫助波斯進行經濟上的建設,從而穩定如今波斯國內的動蕩。”
“最後,則是幫助貴國,通過輿論等各種手段,防止俄國對波斯的滲透。”
卡布裏爾說的這些話,對於艾哈邁德而言,不僅沒有起到安撫作用,反而讓他憂心忡忡。
畢竟,卡布裏爾提到的三點完全可以用另外一套話術來解釋:第一,東非要控製波斯的軍隊,第二控製波斯的經濟,第三,控製輿論等國家機器。
這樣一來,波斯不就徹底成為東非的傀儡了麼?當然,仔細一想,又不太可能,畢竟波斯境內還有英國人。
因此,艾哈邁德國王不敢直接反駁卡布裏爾的“好意”,而是提醒道:“卡布裏爾將軍,這些問題,不知道你們是否和英國達成共識?”
卡布裏爾將軍說道:“國王陛下放心,我們東非要做的事,和英國人並不衝突,我們已經和英國達成了一致,那就是在關於對待俄國的態度上,雙方放棄成見和矛盾,並且分配好了相關地區做好準備。”
卡布裏爾的潛臺詞,就是東非實際上和英國已經重新劃分了兩國在波斯的勢力範圍。
當然,東非對於波斯這種古老的國家,顯然不可能像對待南洋或者索馬裏的土著那樣直接殺完了事。
國際社會可以縱容東非對未開化的土著搞屠殺,本質上是他們本身文明程度太低,以至於根本就不被國際社會所接受。
就像被東非消滅的祖魯人,絕大部分歐洲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而如果是波斯,那就不一樣了,如果波斯被某個國家消滅掉,那不僅在中東,對整個地中海和印度洋沿岸都會引發波瀾。
畢竟,波斯或許出名,尤其是對於歐洲來說,古波斯甚至影響了歐洲曆史的進程。
這次,東非對於波斯的定位主要是經濟殖民,隨著東非在前二十年印度洋地區的擴張以及歐洲戰爭的結束,光明正大的殖民擴張已經行不通了。
而根據東非和英國政府的新協議,東非繼承了原本俄國人在波斯的勢力範圍,這其中就包括北麵的波斯首都德黑蘭,而東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則依舊屬於英國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