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航運業,就目前來說東非政府有意繼續對讚比西河下遊的航道進行改造和提升,將其通航裏程從現有的四百多公裏,提高到六百多公裏,也就是說基本實現下遊河道全線通航。
這一點對於東非整體航運業發展,意義重大,因為讚比西已經算的上東非主要河流中航運條件較好的了。
而且,從長期來看,讚比西河的航運依舊有提升的潛力,就比如日後卡布拉巴薩水庫如果建設後,隻要配套相對應的船閘係統,那讚比西河航道就能進一步向西拓展。
不過,目前的東非政府顯然對於這種工程有心無力,主要還是這種大型樞紐工程的技術要求高,投入大,且不確定性高,至少恩斯特的心理預期,至少到本世紀末,技術和論證徹底成熟後,再進行建設。
在東非這個大國的支撐下,假設讚比西河的航運裏程,能夠突破一千公裏,實際上它就有條件成為世界上最重要運河之一。
反之,剛果河的通航條件情況雖然比讚比西河好的多,但是東非政府卻不願意對其投入太多,這主要是因為剛果河流域的經濟和人口和讚比西河流域相差太多。
……
伴隨著1925年世界經濟的強勁複蘇,除了個別國家以外,世界整體陷入了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時期。
同時,1925年也成為了東非政府的周期性結算之年,以此來檢驗五五規劃的執行效果,吸取發展經驗和教訓。
萊茵宮。
財政部長羅根斯照著發言稿念道:“相較於前麵幾個五年計劃(規劃),五五規劃的效果差強人意,不過這也屬於正常現象,因為五五規劃期間,東非經濟遭受了嚴峻的外部和內部危機考驗。”
“就比如初期的世界經濟蕭條,歐洲流感等等,內部的經濟轉型和調整,都對帝國經濟發展很大的負麵影響。”
“不過,帝國政府麵對五五規劃期間的各種壓力,還是承受住了這些考驗,並且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在五五規劃期間,帝國的水電建設,化工產業,電器設備,汽車和飛機製造等產業發展較為迅速。”
“能源,鐵路,鋼鐵等產業發展相對平穩。船舶製造,紡織業等產業發展相對滯緩。”
在五五規劃之初,東非本國的的船舶製造業經曆了一輪嚴重的腰斬,至於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隨著一戰結束,世界各國海軍競賽宣布完結。
而在戰前,海軍的船舶訂單對於造船業的影響很大,在一戰前,各國的海軍都屬於超額發展,陷入了惡性競爭。
畢竟,海軍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國防安全問題,任何一個國家海軍的無序擴張,都有可能引發世界各國海軍的連鎖反應。
就比如德國在一戰前大力發展海軍,那德國周邊國家就不得不跟進,最後整個歐洲海軍規模極度增加,而歐洲海軍規模增加,世界其他區域海軍也不得不跟進。
畢竟,歐洲各國雖然存在強烈的競爭關係,但是誰能保證他們不會把槍口調整對外,哪怕這種可能性隻有百分之一,其他國家也必須要保持警惕。
所以在一戰前,東非,日本和美國等國家都選擇加入這場遊戲,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南美各國因為政治衝突的原因,也在搞海軍軍事競賽,隻不過一戰開始後,他們的很多訂單直接被歐洲船廠賴掉了,被本國海軍征用。
一戰結束後,不僅原本海軍競賽停止,而且隨著倫敦海軍條約簽訂,世界的幾個主要大國,不僅不能繼續擴張,反而要裁撤掉大部分海軍主力,這就對造船工業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所以東非的軍工造船業在戰後,發展陷入了長期的停滯,直到現在才開始有所反彈。
而民用造船業,發展同樣比較坎坷,同樣是因為一戰的結束,世界其他國家航運業複蘇,這導致東非的海外訂單大幅度縮水。
在一戰前,英國的造船業最為發達,等到戰爭一結束,英國造船業恢複正常生產秩序,這對當時世界各國造船業又形成了一波衝擊。
當然,在英國人看來,他們的損失才是最大的,畢竟在一戰期間,東非和美國搶占了他們原本的大量船舶製造業市場,即便戰後奪迴一些份額,但依舊讓英國船舶製造業損失慘重。
畢竟,英國船舶製造業相對於東非和美國,優勢在於技術和經驗的深厚積累,還有英國長期以來積累的口碑。
放在一戰以前,世界各國隻要預算充足,那必然優先選擇從英國下訂單購買軍用或者民用船隻。
但是,一戰整整持續了五年時間,英國自身的船隻數量都不夠用,這就使得當時海外船舶市場上,東非和美國造船廠大賺了一筆。
而且,這五年的時間,足夠東非和美國的造船廠,對大量新興技術進行應用和驗證,而其他國家在采購了東非和美國的軍艦或者商船後,也能打破原本船舶市場的刻板印象。
尤其是對東非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畢竟東非曆史太短,算是後發國家裏的後發國家,而這也意味著東非工業品出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畢竟對於國際客戶來說,老品牌意味著質量和口碑上的保證,即便兩件同質量和價格的商品,人們肯定更願意選擇老品牌,畢竟後者不容易出大問題。
東非唯一能不受影響的也隻有汽車,電器等傳統優勢產業了,畢竟這些都是新開辟的賽道。
而關於東非紡織業,為什麼發展不盡人意的原因,影響因素就比較多了,最主要的還是整個20世紀初,全世界的紡織業行業發展都比較快。
就拿遠東帝國來說,近些年來遠東帝國的紡織業發展可謂突飛猛進,而這就導致很多依賴遠東市場的它國紡織企業發展受阻,就比如英,法,日本和美國等國家。
雖然,遠東帝國的重工業發展不盡人意,但是發展輕工業還是比較順利的,更主要的原因在於輕工業相對於重工業門檻低。
而遠東帝國僅僅是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之一,整個20世紀初,大部分國家的輕工業發展都比較快,就是一些殖民地的工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就比如印度,越南,埃及,澳大利亞等等,這也加劇了世界輕工業的競爭。
當然,歐洲本土紡織業的恢複,也對戰後東非紡織業發展形成了一定衝擊,法國,英國和德國等,他們工業產能的恢複,就讓原本東非的市場更加狹小了。
而東非本土市場相對於那些溫帶或者寒帶工業國而言,對於紡織品的需求量又相對較少,畢竟很多東非人連冬天都沒有見識過,這也是東非紡織業發展相對乏力的原因之一。
羅根斯說道:“總體而言,從1920年到1925年,帝國的工業遭受前期的曲折,但是在後期基本恢複,甚至得到了新的突破,帝國的各項工業指標,基本恢複到一戰時期水平。”
“總量上的變化雖然不明顯,但是質量上卻有了質的提升,尤其是在傳統工業部門,帝國甚至形成了部分領域,對英法德等老牌國家的反超。”
“而在新興工業發展領域,更是表現出一騎絕塵的優勢,進一步鞏固了帝國自身的優勢。”
生產恢複到一戰時期,水平對於東非而言絕對是一個絕好的消息,這也就意味著東非徹底消化了一戰中獲取的各項成果。
一戰對於東非和美國這種國家而言,就是一劑大補藥,吃下去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突然雄起,但是如果不能消化藥力,那事後可能不僅造成浪費,還有可能損傷到根本。
羅根斯說道:“在具體工業數據上,截止到1925年,帝國的鋼鐵產量突破四千二百萬噸,處於世界第一位,新增鐵路運營裏程三千一百零八多公裏,石油產量突破六億桶,全國總發電量突破一千兩百億千瓦時……”
“隨著本輪產業升級和調整,帝國鋼鐵產量雖然提升並不顯著,但是鋼鐵產業的整體競爭優勢大幅度提高,綜合成本大大壓縮的同時,生產效率有效進步。”
“同時完成了對大部分國有鋼鐵企業的改革,從而避免因為管理所造成的浪費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鐵路層麵,從1920年到現在,我國新建鐵路將近五千多公裏,實際運營裏程新增三千多公裏,因為這其中涉及到部分線路的調整和重建問題。”
東非鐵路在本世紀初的前二十年,爆發式增長,平均每年新建鐵路高達一萬公裏。
但是這種暴飲暴食性的建設,也造成了諸多問題,就比如鐵路線路選擇不合理,或者部分鐵路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或者質量問題。
尤其是一些地質條件相對複雜的地區,可能因為施工設計不達標,導致後期鐵路維護困難。
這種情況在東非的雨林地區最為常見,就比如東非中央鐵路的北段,從盧本巴希到基桑加尼之間,就會時常發生暴雨和山洪,衝垮鐵路路基的問題。
對於這些鐵路,東非政府要麼重新建設,或者更加幹脆的重新選址建設,這也是東非鐵路建設依舊保持繼續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其中同樣受到了新技術的影響,尤其是東非政府近些年來主導的電氣化鐵路改造工程。
羅根斯接著說道:“能源領域,我國煤炭產量增加並不顯著,但是石油,天然氣發展較為迅速,尤其是石油產量突破六億桶,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事實上東非的天然氣產量也排在世界前列,隻不過缺乏其他國家天然氣產量相關數據,而唯一有可能超過東非的也就隻有美國一家了,但這個可能性很低,因為即便是美國,人口也比東非少太多,需求量很難超過東非。
而人口和東非相當,亦或者超過東非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又太低,就比如俄國,遠東帝國和印度,他們的天然氣產量顯然在這個時代,連東非的零頭都不到。
“五五規劃期間,我國的電力工業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尤其是水電發展突飛猛進,火電增量也比較大。”
“這導致1925年,帝國發電總量遠超世界其他國家,目前帝國發電量甚至可能是美國的兩倍,不管人均還是總量,都高於美國。”
1925年東非的發電量在一千兩百億千瓦時以上,而美國可能隻有五百多億千瓦時,總量上東非是美國的二倍還多,而人均上,東非的人口可未必是美國的二倍。
目前,東非政府人口依舊是按照上一次人口普遍為標準,也就是一億六千多萬,而現在才過去五年時間,即便東非人很能生,也有一個限度,而美國如今人口早已經破億,所以東非人口隻要不超過兩億,東非的人均發電量就比美國要高。
而造成東非發電量如此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整個五五規劃時期,東非建設了大量水電站還有火力發電站。
而且,這種東非政府主導的基礎民生工程建設,基本沒有受到戰爭和歐洲流感的影響。
再者來說,東非本身就是一個用電需求量極高的國家,自從1910年前後,東非就已經成為世界上電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近十幾年來,電氣化更是東非的基本國策之一,所以,東非發電量達到驚人的一千多萬億千瓦時,也就不足為奇。
而在發電量這個工業領域,東非也隻有美國這一個參考標準,這也是沒有辦法,也隻有美國的工業水平以及體量能夠和東非形成對比,其他國家實在是差的太遠。
這一點從1925年的世界進出口數據也可以看出來,美國是唯一一個在進出口總量上,和東非同一級別的國家,其次才是英國,德國等國家。
整體而言,東非的五五規劃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不過,還是有些東非官員感覺到心理上的落差,畢竟1920年到1925年,東非的經濟增速相較於一五到四五,也就是1900到1920年間差距太大,甚至不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這段時期,東非經濟完全可以用優異來形容。
當然,就恩斯特看來,如今東非經濟增速就已經十分不錯了,完全符合他的心理預期,給他們和東非國民在心裏打打預防針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