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名字,龍賈心頭一動,當即明白了公孫衍的用意。公孫衍算準河西必失,因而欲去力保陰晉。陰晉是函穀關西門,若是不失,就可為魏人日後複仇留下一隻踏腳板,一旦元氣恢複,魏人或可由孟津渡河,經崤關、函穀、陰晉一線,進逼秦都鹹陽。
想到此處,龍賈不由得一陣感動,急迴帳中取過一支令牌,遞予公孫衍:“張猛在那兒。你可拿上這個,萬一事急,他可聽你調遣。”
公孫衍點了點頭,接過令牌,牽出戰馬,朝龍賈抱拳道:“龍將軍,您多保重!”
龍賈含淚抱拳:“公孫兄保重!”
當公子卬的戰書送至秦軍大帳時,公孫鞅仔細看過,叫人取過五金,賞了下戰書的軍尉,叫他迴去轉呈上將軍,就說他的迴書隨後就到。軍尉前腳剛走,公孫鞅就使參將通知三軍諸將中軍帳議事。
不消一個時辰,三軍諸將皆至中軍,齊刷刷地立於帳前。公孫鞅掃視眾將一眼,緩緩拿出公子卬的戰書,揚了一揚,咳嗽一聲,聲音低沉:“諸位將軍,魏人下戰書了!”
眾將皆是振奮,七嘴八舌地嚷叫起來:
“將軍,魏狗子的戰書咋個寫的?”
“是啊,寫明何時交戰沒?我們早就等不及了!”
“狗日的魏人,老子一退再退,一忍再忍,讓他們美這幾日,他們倒真來勁兒了!”
……
公孫鞅又是一聲輕咳,眾將止住議論。
公孫鞅將戰書擺正,依舊是低沉的中音,緩緩說道:“諸位將軍,既然你們都想知道這戰書是怎麼寫的,本將這就念給諸位。前麵那些就省下了,本將隻念最後幾句:‘秦公雖然寡情薄義,為人不恥,但他養出的紫雲公主卻是賢淑,甚得本將歡心,此番出征也割舍不下,隨身帶在中軍帳中。還有公孫鞅,本將念他做媒有功,生擒之日,改淩遲為腰斬。哈——大魏三軍主將魏卬!’”
公孫鞅的聲音極其平緩,就像平日裏吟詠詩書一般。公孫鞅念完,中軍帳裏並未如預期的那樣炸了鍋,反倒靜得出奇,靜得幾乎連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
眾將幾乎忘了憤怒,也沒有人七嘴八舌,似乎他們皆在追悼逝者,皆在為亡靈默哀。副將車英率先跪下,接著,所有將軍盡皆跪下,無不眼中噙淚。
公孫鞅也跪下來,沉沉的聲音再度響起:“諸位將軍,紫雲公主才是戰士,是衝在最前麵的戰士!對紫雲公主,我公孫鞅再無話說,隻有拿起寶劍,打敗魏人,光複河西,為她流下的每一滴淚水,複仇!”
眾將齊吼:“為紫雲公主複仇!”
“諸位將軍,”公孫鞅緩緩站起,“眼下,紫雲公主就在魏人的中軍大帳。如何複仇,我們這就談談。諸位,請起來吧!”
公孫鞅走到沙盤前麵,眾將也都跟過來,圍成一圈。公孫鞅轉向車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車將軍,你先說說魏人情勢!”
車英清了清嗓子,朗聲說道:“諸位將軍,魏軍共分三部分,一是公子卬征衛時的五萬武卒,從衛境撤迴時尚餘四萬;二是龍賈的河西武卒,本有五萬,呂甲一萬被我殲滅,尚餘不足四萬,外加兩萬新兵,當有六萬;三是魏王從安邑等地臨時征調來的,不足六萬。三路人馬共計一十六萬,四萬鎮守近日收複的河西諸鎮及臨晉關、少梁、陰晉等處,餘下十二萬眾分為左、中、右三軍。右軍三萬,一萬是武卒,兩萬是新兵,由龍賈統領;左軍三萬,是魏軍戰力最強也最具威懾力的鐵甲車騎,由裴英統領;餘部盡歸中軍,公子卬親自統領!”
這些都是明擺著的,眾將多已知情,車英的介紹,不過是走個程序。待車英講完,公孫鞅拿起一根木棍指著沙盤裏的不同地方,朗聲說道:“諸位請看,從這裏到這裏,是龍賈的右軍;從這裏到這裏,是裴英的左軍,從這裏到這裏,是公子卬的中軍!就目前為止,誘敵之計已獲成功,十二萬蠢豬已經完全依照我們的意願跳上案板,哼哼著等待諸位將軍前去宰殺。不過,蠢豬雖然跳上案板,卻也不會束手待斃。如何享用它的美味,就看諸位將軍的本領了!”
眾將齊聲吼道:“如何動刀,請主將下令!”
“好,諸將聽令!”
眾將齊齊立定,一雙雙眼睛直盯公孫鞅。
公孫鞅朗聲說道:“本將決定,背依長城,用一字長蛇陣縛牢魏豬。司馬錯!”
司馬錯應聲而出:“末將在!”
“魏人倚重的是裴英手下的三萬鐵甲車騎。交戰之時,你帶散騎一萬,迎戰魏軍鐵騎,引其前往葫蘆穀中,即算成功。然後,你部盡可穿穀而過,莫管後麵的鐵騎,抄小路直奔杜平,斷去公子卬退路!”
“末將得令!”
公孫鞅轉向另一位將軍:“李將軍!”
“末將在!”
“你領榔頭兵兩萬,伏於葫蘆穀左側,待魏軍車騎入穀之後,用鐵蒺藜封牢兩端穀口,專擊馬首!”
“末將得令!”
公孫鞅轉向緊挨他的一人:“趙將軍!”
“末將在!”
“你領步卒兩萬,伏於葫蘆穀右側,待戰馬倒地後,專擊落馬甲士!”
“末將得令!”
公孫鞅緩緩轉向車英:“車將軍!”
“末將在!”
“你領輕甲步卒五萬,伏於長城一線林地,斷掉一切水源,待魏軍武卒衝殺過來,將其誘至密林深處,避其鋒芒,遊而擊之,分而圍之,聚而殲之!”
“末將得令!”
公孫鞅掃視其餘諸將:“其他諸將,各帶本部人馬,隨本將迎戰公子卬!”
諸將齊聲吼道:“末將得令!”
眾將散去,公孫鞅特別留下司馬錯,暗囑他道:“司馬將軍,截住公子卬後,務必救迴紫雲公主!記住,公主若是有所閃失,本將唯你是問!”
司馬錯朗聲應道:“末將得令!”
送走司馬錯,公孫鞅坐迴帳中,略想一想,親筆寫了迴書,讓帳前軍尉送呈公子卬。
公子卬接到迴書,推予參將,擺手道:“拆開,念吧!”
參將拆開,朗聲念道:
〖上將軍戰書收悉,鞅再三讀之,不勝惶恐。將軍於書中曆數秦公及鞅之罪狀,鞅有口莫辯。今借迴書一角,容鞅解釋一二。河西本為秦土,六十年前為吳起強借。如今兩國已結秦晉之好,形如一家。既為一家,秦公當然認為陛下理應歸還河西。秦公派鞅前來接收,亦是分內之事。鞅既受君命,自然不敢懈怠。鞅懇求將軍將鞅之苦衷言於大魏陛下,隻要陛下願意歸還河西,秦公保證世代聽憑陛下驅馳。如果將軍執意廝殺,鞅雖不敵將軍虎威,因無退路,也隻能操戈相見。鞅不通武學,僅在幼年時讀過一字長蛇陣法,今就擺在長城腳下。明日陣前,鞅率三軍恭迎將軍!
秦三軍主將公孫鞅頓首〗
公子卬聽畢,哈哈大笑數聲,朗聲對下書的秦國軍尉道:“好,你可迴去轉告公孫鞅,就說本將讓他在陣前伸好脖子等著,明日辰時,本將必去砸爛他的蛇頭!”
溫馨提示:按 迴車[Enter]鍵 返迴書目,按 ←鍵 返迴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