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和輔臣商量起此事來,其實大家都很清楚,李成桂和李仁任確實不是一家人,至於是否弒君,其實也都是擺在明麵上的事情,不弒君,李成桂的位置怎麼來的?總不能是天上掉下來的吧,這事其實已經是昭然若揭了。
隻是從高麗到朝鮮的更替過程中,先後四位高麗國王死的不明不白,大明那個時候又剛剛立國,本就出於人心不安的情況下,高麗的弒君行為和其後與大明的不恭順行為,都導致太祖對於高麗和朝鮮極為不滿,所以雖然列朝鮮為不征之國,但是將李仁任和李成桂說成父子,並且將高麗末年四王之弒都算在他們頭上,就是太祖這種心態的反應。
而對於朝鮮來說,為了消除自身的正統危機,穩固王權,必須向大明說明此事,如果李成桂得國不正,對於現在的李氏朝鮮來說就是極為麻煩的一件事情了。
對於朝鮮來說,此事關乎朝鮮的立國之本,宗係辨誣涉及到朝鮮太祖李成桂的出身問題及建國弒殺四王問題,一 旦這兩個問題在書籍中被坐實,那麼李成桂在宗法秩序上便不具有統性,朝鮮一脈而延的王權譜係將從源頭和根本上被徹底否定掉。這是大明所不願意看到的,畢竟現在朝鮮對於大明還是極為恭順的。
畢竟一旦李成桂是通過這種手段奪取的朝鮮,對於大明和朝鮮來說都是一件極為尷尬的事情,對於朝鮮來說,固然是正統性受到疑問,對於大明來說,也不見得是好事,畢竟大明以禮樂治天下,而自己的藩屬竟然是這麼一個東西,大明的臉上也無光啊。
所以朱載坖認為,此事能夠改正的,還是要給予改正,但是問題就在於此,改大明會典不難,隻需要朱載坖一道聖諭就是了,關鍵是皇明祖訓,改不改?不改,那人家要說了,你大明會典不遵從太祖的聖訓,反而去相信一個藩屬國的說辭,你朱載坖什麼意思?準備百年之後去吃重八的巴掌是吧?
改,那人家也有話說的,你朱載坖憑什麼去改太祖聖訓?再說了,也沒有後世之君去改開國皇帝聖訓的道理,這是說不過去的,朱載坖召集內閣輔臣,就是要商量這事,怎麼樣名正言順的把重八哥的祖訓給改了。必須要能夠在法理、情理、倫理上都站得住腳的那種。
這事可確實是有些難度,一不小心就要背鍋的,大家都很清楚,朱載坖是決計不會承擔篡改皇明祖訓的罵名的,內閣必須為朱載坖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既要合理合情的將祖訓給改了,也要收朝鮮之心。
高拱思索了一會說道:“這有關朝鮮一節,是否是祖訓正文呢?”
有關朝鮮的內容是在皇明祖訓的首章不征之國部分出現的,正文是:“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有關朝鮮的內容就在這一節之後開列的不征之國名單中,高拱等人認為,此事可以拿來做做文章,畢竟這屬於祖訓的注釋部分,即便是改動,也並不影響祖訓的意思,並未變更太祖的本意。
同時,根據翰林院的相關資料,在洪武二十二年太祖遣使臣去朝鮮宣旨,有高麗陪臣李仁任之嗣成桂今名旦者這句話的時候,李成桂立即上奏辨誣,托黃永奇帶迴,而皇明祖訓被朝鮮使臣帶迴國內之後,正月聖節使趙溫歸國複命時提到了《皇明祖訓》中關於李成桂是李仁任之子的段落。當時大明正值靖難之役,所以李芳遠沒有立即遣使辯誣。等到成祖靖難成功並冊封李芳遠後,李芳遠專門派李彬、閔無恤到明朝辨誣,請求改正《皇明祖訓》的相關內容,也得到了成祖的同意。
所以內閣經過商量,認為是可以對皇明祖訓進行改動的,理由嘛,主要有幾個,其一,這次的改動,並非是對太祖的聖意進行改動,而是糾正祖訓當中的謬誤,而且所改動的並非是祖訓的正文,而是祖訓的注釋部分。
其二,就是此次對於皇明祖訓的改動,並非是因為朝鮮的請求,事實上朝鮮一直在遣使向大明就此事商量,並非是隻在本朝,之所以修訂皇明祖訓,是要遵守成祖的聖訓,畢竟成祖是太祖的兒子,和李成桂等人時代又相近,所以這次修訂皇明祖訓,依據的是永樂二年成祖的上諭:想是比先傳說差了,準他改正。太祖、成祖都是朱載坖的祖宗,聖訓豈有不尊之理啊?反正到時候讓重八哥抽朱老四去。
其三,這次的修訂,分為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大明的所有官修史書、會典等,這些書籍的內容要全麵修正,按照朝鮮方麵的史料來修改;另一個方麵就是皇明祖訓的修訂了,朱載坖和內閣商量之後,認為雖然是祖訓的注釋部分,但是畢竟是經過太祖本人欽定的,後世子孫斷無刪改之理。隻能在皇明祖訓下注釋,欽奉成祖皇帝上諭,將朝鮮國王李成桂和世係說明,反正朱載坖都是根據祖宗的上諭辦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折扣。
同時命令陳以勤和翰林院,將修訂過的大明會典有關朝鮮的一冊立即成書,賜予朝鮮,以安朝鮮之心,同時就要和朝鮮談條件了,要求朝鮮滿足大明的條件,尤其是有關提供港口,和理藩院衙門派駐使臣長期在朝鮮王京兩條了。
消息傳迴朝鮮,李昖立即上疏朱載坖稱:“間關萬裏,禪盡一心,手捧論音,親擎寶典,變禽獸之域為禮義之邦,是吾東方再造,箕疇複敘之日也。臣遙祝陛下萬安,必謹守臣節,以報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