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庭宮的一處偏殿內,燭火搖曳。
楊妃身著一襲素色宮裝,神色凝重地坐在榻上,手中執著一卷文書,正細細研讀。
貼身侍女綠枝輕手輕腳地走進來,猶豫再三,還是開口打破了這片寂靜。
“娘娘,奴婢實在是心中不安。吳王若是起兵響應太子,那陛下定會龍顏大怒,到時恐怕會遷怒於娘娘啊。”
綠枝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眼中滿是擔憂。
楊妃緩緩放下手中文書,目光投向遠處,似是穿透了這重重宮牆,思緒飄向了遠方。“綠枝,你跟隨本宮多年,許多事你雖看在眼裏,卻未必深知其中緣由。這朝堂之上的風雲變幻,豈是表麵這般簡單。”
綠枝垂首,輕聲道:“娘娘,奴婢愚鈍,隻是覺得陛下向來對娘娘敬重有加,吳王又是陛下寵愛的皇子,如今卻要走到這般對立的局麵,實在令人揪心。”
楊妃微微歎息,起身踱步至窗前,望著窗外那片被夜色籠罩的宮苑,開口說道:“綠枝,你可知,我楊氏一族,雖在前朝貴為皇族,可自大唐立國以來,處境便一直微妙。陛下雖待我不薄,但朝堂之上,那些世家大族,又有多少人真正接納我們?”
“我兒恪兒,他身負楊氏血脈,在這立儲一事上,本就處於劣勢。平日裏,他雖勤勉努力,一心為大唐社稷著想,可就因為這出身,諸多機會都與他擦肩而過。”楊妃的眼中閃過一絲痛惜。
曆史上,在李承乾被廢之後,李世民確實有想過把皇位傳給吳王李恪。
李恪英武果敢,性格與李世民頗為相似。
除開太子跟魏王外,李世民大概最喜歡的,便是吳王李恪了。
哪怕是晉王李治,都要稍微靠後一些。
隻是楊妃作為隋煬帝楊廣之女,吳王李恪身兼隋、唐兩大皇族的血脈。
唐朝的建立是基於推翻隋朝,李世民麾下的絕大多數勳貴高官都是因反隋而崛起。
若吳王李恪成了皇帝,前朝勢力死灰複燃。
必然要對本朝官員進行清算。
五姓七望也好,關隴集團也罷。
都是堅決反對的。
這就是吳王李恪的悲哀了。
楊妃繼續道:“太子此番舉事,看似冒險,實則是我們楊氏一族翻身的大好時機。若太子能成事,登上皇位,必然會對支持他的勢力有所倚重。那時,我兒恪兒便能擺脫因出身帶來的困境,在朝堂站穩腳跟,我們楊氏一族也能有穩固的靠山。”
綠枝咬了咬嘴唇,道:“娘娘,可萬一太子失敗了呢?那我們……”
楊妃轉過身,目光堅定地看著綠枝,“富貴險中求。若一直畏首畏尾,我們楊氏一族便隻能永遠被人踩在腳下。太子並非魯莽之人,他既然敢起兵,必然是有所依仗。你可還記得,此前太子在遼東憑借霹靂火橫掃無敵之事?如今又有火炮現世,這等威力,足以改變戰局。”
“再者,朝堂之上,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各方勢力都在蠢蠢欲動,太子的勢力也不容小覷。本宮多方打探,知曉他暗中籌備已久,如今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綠枝皺著眉頭,仍有些擔憂:“娘娘,可陛下畢竟是一國之君,坐擁天下兵馬,太子即便有火炮,勝算又能有幾成?而且,若吳王起兵,安州必然陷入戰火,百姓也會受苦啊。”
楊妃神色一凜,“綠枝,這天下蒼生的疾苦,本宮又豈會不知。但在這世道之中,若想真正為百姓謀福祉,就必須先掌握權力。”
“如今的朝堂,世家大族把控著諸多資源,陛下雖有心革新,卻處處受到掣肘。太子素有革新圖強之誌,若他能登上皇位,定能大刀闊斧地改革,打破世家的壟斷,那時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
對於改革,楊妃最有體會。
隋朝之際,最重改革,這科舉製,便是當年她父皇所想。
然最後,卻並未真正的落實下來。
到了如今,便是依舊為世家所掌控著選拔人才的權力。
頓了頓,楊妃繼續道:“至於陛下那邊,本宮心中又何嚐不痛苦。陛下於我,有夫妻之情,於恪兒,有養育之恩。”
“但在這江山社稷麵前,有些抉擇,不得不做。本宮相信,恪兒心中也同樣糾結,可他身為男兒,肩負著家族的使命,也有著自己的抱負,此時若退縮,日後定會抱憾終身。”
綠枝默默垂淚,“奴婢明白了。隻是奴婢擔心娘娘,若陛下知曉是娘娘勸吳王響應太子,定會怪罪於娘娘。”
楊妃輕撫綠枝的臉頰,為她拭去淚水:“傻孩子,本宮既然做出了這個決定,便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隻要能為恪兒和楊氏一族謀得光明未來,即便粉身碎骨,本宮也在所不惜。”
“而且,本宮也並非毫無準備。這些年,本宮在宮中也暗中培植了一些勢力,關鍵時刻,或許能派上用場。再者,太子一旦成事,也不會坐視我楊氏一族不管。”
綠枝點了點頭,“娘娘深謀遠慮,奴婢自當全力協助娘娘。隻是這宮中耳目眾多,娘娘行事還需萬分小心。”
楊妃微微頷首,“本宮明白。這幾日,你多留意宮中的動靜,尤其是那些與陛下親近之人的言行。若有任何風吹草動,即刻來報。”
“是,娘娘。”綠枝應道。
“對了,關於太子的動向,你也需密切關注。本宮雖與太子有書信往來,但宮中局勢瞬息萬變,本宮要確保能隨時掌握最新消息,以便及時調整策略。”楊妃補充道。
綠枝心中一動,問道:“娘娘,那若是太子兵敗,我們……”
楊妃目光深邃,似是早已預見了最壞的結果,“若太子兵敗,陛下必然會嚴懲參與此事之人。那時,本宮會想盡辦法保全恪兒。即便拚盡我這一身,也要為他爭取一線生機。”
“可是娘娘……”綠枝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好了,綠枝,莫要如此悲傷。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全力以赴支持太子和恪兒,而非在這裏徒自哀傷。”楊妃的語氣中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堅毅。
綠枝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自己的情緒,“是,娘娘。奴婢一定竭盡全力。”
楊妃重新坐迴榻上,拿起那卷文書,繼續研讀起來。綠枝靜靜地站在一旁,目光堅定。
不知過了多久,楊妃放下文書,揉了揉疲憊的額頭。綠枝見狀,連忙上前,為楊妃輕輕按摩。
“綠枝,你說,本宮這一生,所求究竟為何?”楊妃突然問道。
綠枝微微一怔,思索片刻後說道:“娘娘所求,不過是為楊氏一族謀得榮耀,為吳王鋪就一條光明大道,也為天下蒼生求一個太平盛世。”
楊妃苦笑一聲,“話雖如此,可這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艱難。本宮這一生,困於這深宮之中,看似尊貴無比,實則身不由己。許多時候,不得不做出一些違背本心的抉擇。”
“娘娘為了楊氏一族和吳王,付出了太多。奴婢相信,吳王定不會辜負娘娘的期望,日後定會成就一番大業。”綠枝安慰道。
楊妃微微點頭,“但願如此吧。如今,本宮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恪兒身上。隻盼他能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當然,實際上楊妃有兩個兒子。
還有蜀王李愔。
隻不過對於蜀王李愔,楊妃早就已經沒有了培養的心思。
這個兒子已經廢了。
能富貴一生,就已經是最大的福分。
——
太極殿內,氣氛凝重得近乎窒息。
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麵色陰沉如墨,手中緊攥著一封加急軍報,其上赫然寫著吳王李恪起兵響應太子李承乾之事。
殿內文武大臣們皆垂首斂息,大氣都不敢出,生怕觸怒了此刻盛怒中的帝王。
“逆子!逆子啊!”
李世民猛地將軍報狠狠摔在地上,怒聲咆哮,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迴蕩,震得眾人耳膜生疼。
“朕待恪兒不薄,他為何要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竟與那叛逆的太子勾結,起兵犯上,他眼裏可還有朕這個父皇,可還有這大唐的江山社稷!”
房玄齡上前一步,躬身說道:“陛下息怒,此事或許另有隱情,吳王殿下向來恭順,如今這般舉動,實在令人費解。”
“隱情?”
李世民怒目圓睜,看向房玄齡:“都已起兵響應了,還有何隱情可言!他是被那逆子太子蠱惑了心智,還是覬覦這皇位已久,如今以為有機可乘,便不顧父子親情,妄圖謀朝篡位!”
長孫無忌也出列,憂心忡忡道:“陛下,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平定叛亂,吳王在安州擁兵自重,若與太子合流,局勢恐將一發不可收拾。”
李世民深吸一口氣,努力壓製著心頭的怒火,沉聲道:“傳朕旨意,命李靖即刻抽調精銳,務必迅速前往安州,將吳王之亂平定。朕要讓他們知道,這大唐的江山,容不得任何人肆意踐踏!”
說罷,李世民又想起了什麼,眼神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
“楊妃……她究竟是如何教導恪兒的!竟讓他做出這等事來。傳楊妃即刻來見朕,朕倒要問問她,到底安的什麼心!”
掖庭宮,楊妃得知李世民傳召,心中已隱隱猜到緣由。
她麵色平靜,整理了一下衣裝,便帶著綠枝跟隨前來傳旨的宦官前往太極殿。
一路上,綠枝憂心忡忡,小聲說道:“娘娘,陛下此番傳召,怕是為了吳王之事,這可如何是好?”
楊妃輕輕拍了拍綠枝的手,安慰道:“既已做出選擇,便無需懼怕。本宮自會應對,你莫要慌張。”
太極殿內,楊妃穩步走入,盈盈下拜:“臣妾參見陛下。”
李世民看著楊妃,眼中怒火更甚:“哼!你還知道朕是陛下!抬起頭來,朕且問你,恪兒為何起兵響應那叛逆太子?這是不是你的主意?”
楊妃緩緩抬起頭,神色間滿是無辜與詫異,聲音輕柔卻透著篤定:“陛下,臣妾實在不明白您為何會有此問。”
“恪兒向來敬重陛下,對大唐忠心耿耿,臣妾又怎會教唆他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臣妾日夜在這宮中,一心向佛,隻盼著能為陛下和皇室祈福,從未幹涉過朝堂之事。”
李世民怒極反笑:“好啊,到了此時,你還在朕麵前裝糊塗!恪兒突然起兵響應太子,這背後若沒有指使,誰能相信?”
“你是他的母親,他的一舉一動,你會毫無察覺?”
楊妃眼眶泛紅,作泫然欲泣之態:“陛下,臣妾對天發誓,絕無此事。”
“或許是恪兒一時糊塗,受了奸人蒙蔽。臣妾也痛心疾首,怎麼也想不到他會做出這般錯事。”
李世民目光如炬,緊緊盯著楊妃,試圖從她的神情中找出一絲破綻:“那依你所言,是誰蒙蔽了恪兒?”
楊妃微微垂首,思索片刻後說道:“陛下,臣妾聽聞朝堂局勢複雜,各方勢力暗流湧動。會不會是有別有用心之人,在恪兒麵前搬弄是非,誇大太子革新之能,描繪出一幅虛假的美好景象,誤導恪兒以為支持太子便是為大唐謀福祉,這才犯下大錯?”
“臣妾深知恪兒一心想為大唐出力,若不是被人誤導,斷不會做出違背陛下旨意之事。”
李世民氣得渾身發抖:“荒謬!他身為皇子,難道自己沒有判斷之能?你這是在為他開脫,還是在為你自己掩飾!”
楊妃眼中含淚,卻依舊堅持道:“陛下,臣妾句句屬實,絕無半分欺瞞。臣妾與恪兒皆仰仗陛下的恩寵,怎會做出背叛陛下的事。”
“如今恪兒犯錯,臣妾願代他向陛下請罪,隻求陛下念在父子情分上,從輕發落。”
李世民沉默片刻,眼中的怒火漸漸被疲憊所取代。
太子叛亂,最喜愛的庶子也起兵叛亂。
這讓他的心中,滿滿的不是滋味。
是他這個父親,當得不夠格嗎。
一個也就罷了,還來兩個。
且都是他最為寵愛信任的兒子。
朕到底做錯了什麼。
看了眼楊妃,李世民道:“你先迴去吧,此事朕自會徹查。若讓朕發現你與此事有關,休怪朕無情!”
楊妃心中一緊,但也知道此刻再多說無益,隻能再次下拜:“臣妾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