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李成江從宮裏出來,手裏多了一封聖旨。
這是冊封他兒子“李玉鳳”為新任榮國公的。
事實上,弘道帝在人選上,還給了李成江選擇的餘地。
可以是他自己以及子孫,也可以是李成海及其子孫。
這言外之意,就是允許李家人靈活選擇。
他們可以效仿石老夫人的例子。
靠著活得久,從而讓後麵的族人可以繼續享受國公府的富貴。
而關於複爵的人選。
李成江與李成海兄弟早就達成了一致。
不管是何人即位都可。
將來國公府允許這兩支的後人一同留著繁衍生息。
而且,這次冊封又是以“外戚”的名義,李成江就當仁不讓了。
他將機會留給兒子李玉鳳。
這變相也能讓李玉鳳從官場中抽身出來。
隻要他走得早。
那麼將來即使自己不得善終,淪為棄子,李家人也不至於受到太大的牽連。
至於弘道帝那裏。
他沒有給李成江提條件,這反而就是最大的條件。
因為沒有明碼標價的東西更貴。
……
等他迴到府中,又將李玉鳳和妻子譚氏喊上,前往國公府。
這事情還是盡早落地為安的好。
於是,國公府的子孫,圍著聖旨跪了一圈。
而石老夫人坐在床榻上。
她聽著國公府的位置傳到“李玉鳳”的身上,心裏雖然有些遺憾,但也覺得這樣的結果足以對已故的“李草芥”交代了。
不管怎麼說,自己在李草芥走後,又續了三十年的爵位。
若非如此。
可能李家人都等不到弘道帝即位,更別提靠著外戚的身份襲爵了。
至於他們未來能否真正將“榮國公”的爵位掙迴來。
石老夫人是看不到了。
興許是了卻了一樁心事,石老夫人在一個月後,溘然離世。
彼時,李玉鳳剛襲爵不久。
國公府上下沉浸在一片哀傷的氛圍中。
為此,韋喜特意從揚州北上,前來吊唁自己二師兄的這位遺孀。
李玉鳳終於見到了這位心念許久的醉仙樓主。
按照輩分,他也得喊一句師叔祖。
可是如今這場合,著實不適合讓李玉鳳討論音律。
倒是韋喜考慮得周到。
他一直待到石老夫人的喪禮結束,臨行前又留給李玉鳳一本他親手編寫的劍舞心得。
這也算是二人這一輩子,唯一的交集。
冥冥之中。
劍舞的技藝完成了交接。
……
待得一切塵埃落定。
李成海從悲傷的氣氛中脫離出來。
他這一輩子被母親石老夫人保護得很好,可是直到她閉目為止,自己也沒能成為那個能讓娘驕傲的孩子。
而今,國公府的爵位有了歸屬。
李成海覺得自己總要做點什麼,總不能真的庸庸碌碌過完這一輩子。
陛下不是說了,爵位需要靠戰功來取得麼。
雖然對他這樣文不成,武不就的人而言,立下不世戰功就像天方夜譚一樣。
可是如果不試,那就永遠不可能做到。
假使,自己倒在這路上。
他還有兒子,兒子之後還有孫子。
李家人失去的爵位,就要靠自己親手給掙迴來。
於是,李成海找到他二哥,提出了自己想要出海的事情。
這引得李成江眉宇緊皺。
他固然對這個三弟的能力沒有期待,但是在大哥李成湖失蹤之後,自己在這世上的兄弟就隻剩下李成海一個了。
再加之,石老夫人的離世,讓李成江對這位小弟,多了幾分作為兄長的擔當。
如今一聽他這沒有經驗的人竟然想要去海上,那與尋死可有區別?
李成海以自己名字裏帶“海”,難道他就真的能適應海上生活不成!
他斷然拒絕:“不行,三弟你這簡直是胡鬧!”
李成海這次也執拗了起來。
二哥不幫他,那就自己來幹,大不了變賣家財,賭上這一把!
最終——
還是李成江做出了讓步。
他不可能眼睜睜看著李成海去送死,那樣自己到地下就無顏麵見亡父了。
他答應讓李成海帶著子孫出海,以自己的影響力,替他們疏通了在海軍的人脈,可以自己選擇往北還是往南。
李成海權衡再三,出於穩妥起見決定往北走,先到倭國站穩腳跟。
能否立下戰功暫且另當別論。
他至少要替自家的子孫,提前探明海上的情報,好讓他們可以進入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
這一刻,李成海的身上仿佛多了一層充滿光輝的史詩感。
……
弘道帝偶然間,得知了李成海這麼一號人。
他最初還饒有興致。
隻不過,在看過關於李成海生平的事跡之後,立刻興致全無。
這把年紀還能出海,勇氣可嘉。
但是從客觀上來看,已經年近五十的李成海,在別人都準備頤養天年的時候下海。
他能立下戰功,這難度不亞於從海裏撈金子。
弘道帝收迴目光,繼續修煉自己的道術。
他的“陰陽卷”已經參悟到三品圓滿,接下來就是“紫極卷”。
四品紫極,其中的“紫”是紫氣東來的意思。
這預示著四品的皇道修行,是吞吐紫氣,將其化作自身偉力的一部分。
這個階段。
不止可以提升人的外部精力,做到精神豐沛,不知疲倦。
哪怕對人體內部,在房中之事上都有著促進的作用。
到這一步,才算是接觸到了皇道的精髓。
弘道帝隻看其描述,就已經心生向往。
他對著殿外唿喊。
很快,掌印太監劉理就走了進來。
弘道帝起身道:“等晚些,朕會給你一幅圖紙,你按照旨意吩咐下去,修建紫極道宮。等到朕道術大成,到時就可以直接搬進去。”
劉理對這事情可謂是輕車熟路。
眼下,弘道帝居住的宮殿,就是“陰陽道宮”的主殿。
在這裏麵,弘道帝參悟的道術最合於天地之勢,有著加快修行的效果。
隻不過,有點費銀子。
劉理身為太監,而且手握東廠,基本上就是負責替皇帝做髒事的。
平心而論。
這一套道宮的修煉費用果真不低,甚至足以打造數支船隊。
但從始至終,弘道帝用的都是內帑和少府的銀子,基本上都是靠著他自己參與海貿賺的。
所以,朝臣們縱使覺得弘道帝揮霍,卻也說不出話來。
毫無疑問。
道宮是弘道帝的逆鱗。
誰如果想在這件事情上借題發揮,必然會成為殺雞儆猴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