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大哥我慢慢理解!
“嗯,別急,你就先聽我跟你說著玩兒,時間久了,或者到時候你就懂了。
今天心情超級好,看你很乖,大哥再教你點牛逼的東西!
“謝謝大哥,嘿嘿嘿,大哥你真夠意思。”
“必須滴,聽好了哈!
“嗯哪。”
“你記住哈,給別人最好的東西,哪怕貴重的,你給多了,就是稀疏平常,不會被人珍惜,因為得到的太容易了。這就是慣的毛病。
但別人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一點點,即便對你來說再稀疏平常,可能在你眼裏不算什麼,但她沒有,所以會如獲珍寶。
沒跳出規律的人,是很難逃出這條法則的,這就是規律給卡死的毛病。
比如,一個人求的東西,別人沒有,隻有你有,但你像玩兒一樣一直給一直給,她有一天也會認為不算啥。甚至會感覺你給多了,煩人。她不會想到,她這麼多年從來也沒得到過的問題。因為她習慣了你對她好。
一旦你一變,她就覺得你如何如何了,甚至會產生別的想法,什麼你生氣了,或者你變了等等。
這就是常人最傻,被卡的最死的規律!
“哥我好像聽明白一些事兒。”
“那你繼續聽!
“好。”
“不管這個人跟你是任何關係,她都不會逃的掉這個點,比如說,你想求修仙之法,找了三十多年沒找到真正能有用的,但是有一天你找到一個人,他的方法和東西,你聽的懂,真的有用,並且還真的幫助到你,或者讓你獲得了超於常人的東西。你一旦不珍惜,或是習慣了他給你的好,那麼就離下課不遠了。
因為你會從最初,百聽不厭,持續成長變成,聽多了不愛聽,甚至會潛意識的覺得,他這些東西對他來說不算什麼,自己想要,什麼時候他都會給你,然後不在當迴事兒,重新掉迴原來的你。
哪怕他給你的東西,在你這個狀態下你也會忘記用,甚至平時也會一點點不當事兒了,從而從有很大進步直接打迴原形。這是bug的一種。
也叫做,太容易得到,不容易珍惜;蛘哒f你覺得對他來說這不算啥,但其實,你忘了,對你來說,有錢都不一定買得到,從而失去向上學習的力量。
但沒有一個人是你親爹,謙虛學習才能讓你持續進步,一旦驕傲自滿,失衡後,不進則退,咫尺天涯,切記切記!
“大哥,這是不是相當於一個玩家,教npc變成玩家,但是npc很難打破規則或者說固化認知的原因啊?”
“對,世人最難的叫破相,也就是常規認知,習慣,好壞,對錯,喜怒,惱憂等等。但凡跟自己以往經驗有一定關聯的,一定是先推翻,然後獲得別的認知後,再推翻,一次次到完全沒有什麼執著點後,整理以往那些經驗。
有用的化本能養成習慣,比如,善,定,靜,慧等等。沒用的苦,惱,煩,急,躁,怒等,幹碎或者幹老實,需要時候再說,不需要時候,一律蹲特麼一邊去等著調遣。
元神當家如同君王上朝,一切亂七八糟立馬俯首稱臣,為己所用。
王就有王該有的姿態,以及氣度,切勿因任何人放低自己。如若不然,不光是對自己不好,也是對她人不好,因為她人還沒破開枷鎖呢,並不理解這個規律的可怕程度!
“我知道了大哥!
“嗯,弟第你這麼懂事兒挺好,用心聽,大哥今天給你講四禪八定,以及其中道理!
“好的大哥,我肯定用心聽!
大哥稍微思索了一下後,開始道;
“四禪八定?,在常規修行,或者說佛法中也同樣是重要的法門,其中從初到深,完整次第為四個色戒禪定以及四個無色界禪定,分別對應不同修行境界。
初禪指,修行者通過離欲惡不善法,進入初禪體驗到喜樂與尋伺,尋伺這詞舊譯叫覺觀,新譯為初靜慮。也叫有尋有伺地,未至靜慮,又名無尋有伺地,二禪以上叫無尋無伺地。
有尋有伺地是指在修行過程中,意識和思維的一種活躍狀態?。有尋有伺地主要存在於欲界及初靜慮中。在這種狀態下,修行者的意識會對外界事物進行廣泛的尋求和認知,同時也會對這些認知進行精細的分析和處理。這一過程涉及到意識的推求、尋覓,以及對對象的反映、影像,包括推理、構想、設計等活動。所有這些思想活動,無論是想象還是推理,都隸屬於尋和伺的性能?。
未至靜慮,屬於六靜慮六地之一?。
六靜慮是一種修行方法,用於對治見所斷惑。未至靜慮是其中的第一階段,也稱為未至定。
當修行者依據未至靜慮進入正性離生,初見道時,未來隻需要修行這一地的見道,就能永斷見所斷惑。而其餘的五地,則處於無事而住的狀態?。
六地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
歡喜地?是說,菩薩修行的起點之一,標誌著菩薩開始積累智慧和福德,為未來的成佛之路奠定基礎?。
初地菩薩斷除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執著、恐怖、顛倒、夢想,進入初地的菩薩就等於生到了諸佛如來的家中?。
身見結又稱我見,是執著於身心有一個永恆、不變、獨存、自在、能主宰的真我。這種執著是迷惑的根源,修行者需要認識到身心隻是種種因緣的變化,沒有實在的自我存在,從而斷除身見結?。
戒禁取結是對邪戒的執著與信仰,認為通過遵守某些特定的戒律或禁忌可以獲得解脫。然而,這些戒律或禁忌並非基於真正的解脫之道,而是不如理作意的產物。修行者需要明白佛陀製定的戒律是基於因果的道理,是為了幫助眾生脫離輪迴苦海,而非執著於戒律本身。通過正確理解戒律的意義,修行者可以斷除戒禁取結?。
疑結是說對佛法的懷疑,包括對佛陀的教誨、修行方法的正確性等方麵的疑惑。這種疑惑會阻礙修行者的進步,使其無法深入佛法,也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修行者需要通過學習佛法、實踐修行、觀察因果等方式,逐漸消除對佛法的疑惑,從而斷除疑結?。
離垢地?指:菩薩在此地除了自己修行十善外,也勸他人勤修十善,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淨?。
垢即汙濁,有形的是指外在環境的垢染,無形的是指個人內心的煩惱。去掉這些垢染,才能時時保持歡喜心,達到離垢地。
十善,具體指的是從行為、語言和思想上遠離十種惡業,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說謊),兩舌(挑唆),惡口(粗俗言語),綺語(花言巧語)。從思想上遠離貪欲、瞋恚、愚癡。離此十種惡業,就是修行十種善業,從而達到身心的清淨與解脫。
貪欲指的是對物質或精神上的欲望過度追求?,如財富、權力、美色等,這種不知滿足的追求和占有的欲望會讓人永不滿足?。
瞋恚又叫嗔恚,是說對不順己意的人、事、物產生的排斥、厭惡乃至憤怒的情緒?。當貪欲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產生瞋恚之心?。
愚癡是不明事理的實相,對事物的無知或錯誤理解?。它包括對因果關係的不明和理解力的缺乏,是引發貪欲和瞋恚的緣由?。
發光地?為:菩薩的智慧之光開始顯現,照亮自己和他人的道路,引導眾生走向解脫?。三地的菩薩勤求佛法,能忍一切外境,這裏的忍,不是強忍,而是指其原因,從而不動心,德性升華,像光明一樣驅散了一切暗冥?。
暗冥指洞穴深處一片暗冥,讓人感到有些恐懼,寓意未知的一切。
焰慧地?指:菩薩的智慧如同雲雨般滋潤眾生,幫助他們獲得真正的解脫和智慧?。
四地的菩薩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袪除了我執、法執,見解上沒有愚癡,思想上也無謬誤,智慧之光像火焰一樣熾盛?。
三十七品即三十七道品,是佛學修行體係中的重要概念,是追求智慧、進入涅盤境界的三十七種修行方法?。
三十七道品分為七個類別,其中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四念處講的是,身念處:觀察身體的現象,如唿吸、動作等,或觀身不淨,即觀此色身皆是不淨?。受念處:觀察感受的變化,如快樂、痛苦、中性,或觀受是苦,即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心念處:觀察心的狀態,如貪、嗔、癡等,或觀心無常,即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法念處:觀察法的實相,如無常、無我、苦空,或觀法無我,即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為諸法無我?。
四正勤?為,已生惡令斷,努力斷除已經生起的惡業,或未生惡法令不生,防止未生的惡業生起。未生善令生,努力使未生的善業生起,或已生善令增長,使已經生起的善業繼續增長?。
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欲如意足,通過強烈的願望力量達成目標。精進如意足,通過不懈的努力達成目標。心如意足,通過專注的心態達成目標。觀慧如意足,通過正確的觀察和智慧達成目標。
五根?為,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力量是修行的基石?。
五力?為,通過修習五根,修行者能夠獲得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進一步鞏固修行成果?。
七覺支?指,擇法覺、精進覺、喜覺、輕安覺、舍覺、定覺、念覺。
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包括正確的見解、意圖、語言、行動、生活、努力、正念和定。
我執指的是個體對自我存在的固執和執著,認為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存在。這種執著導致人們過分關注自我,產生自私自利的心態。
我執又被視為一種錯誤認知,是產生煩惱的根源之一,因為它容易引發貪婪、嗔恨、愚癡等負麵情緒,阻礙了個人的精神成長,還可能引發痛苦和紛爭?。
法執則是對事物法則、規律或概念的執著,認為這些法則是絕對且不可改變的。在佛法中,法執同樣被視為一種束縛和限製,因為它限製了人們對事物真相的理解,阻礙了精神的自由和發展。佛法認為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永恆不變的法則,因此法執也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見解上沒有愚癡,思想上也無謬誤,簡意是說,愚癡通常被理解為不明事理、缺乏智慧的狀態。而與之相對的就是覺悟和智慧。
當思想無謬誤時,意味著能夠清晰地認識和理解事物,不受錯誤觀念或偏見的蒙蔽。他思考和判斷都是基於正確的理解和認知,因此能夠得出明智和正確的結論。
這種境界的實現需要人們不斷學習、思考和修行,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覺悟水平。通過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人們可以逐漸擺脫愚癡和謬誤的束縛,達到見解明智、思想正確的境界?。
難勝地?為,由前焰慧照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此階段菩薩難以被征服,堅定修行信念?。
情見指的是由情感、執著等所產生的偏見和迷惑。焰慧是說菩薩通過其慧光的照耀,能夠消除這些偏見和迷惑。
現前地?指,菩薩在此地已得完全的三昧定力與智慧,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本相都如實出現於他的眼前?。內心不再動搖,無論遇到什麼逆境都能保持平靜。
三昧又稱為三摩地,定力,是指修行者通過專注和冥想,使心靈達到高度集中和穩定的狀態,從而擺脫外界的幹擾和內心的雜念,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這種定力是修行的基礎,它能夠幫助修行者深入觀察和理解事物的本質,不被表象所迷惑。
智慧是說超越世俗認知的真知灼見,是通過修行達到的一種深層次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能夠直接體驗到事物的本質,認識到自性的清淨與光明,從而實現徹底解脫?。
二禪?為超越初禪的尋伺,進入更深的定境,體驗到更純粹的內心喜悅。沒有了初禪中的尋伺攪動,心更加寧靜。此階段的禪悅取代了身觸之樂。
三禪?是說進一步超越喜的波動,達到一種極其平靜的境界,稱為行舍定。體驗到一種不苦不樂的微妙感受,稱為離喜妙樂。
四禪?是連最後的樂受也舍棄,達到完全的平等心與不動心,稱為舍念清淨定。此定中隻有舍、念、不苦不樂的感受存在,是最為深邃的定境,為進入無色界定或觀慧打下基礎。
無色界定含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等四無色定。此四無色定,係由欲界定、色界定而得之靜寂禪定,於此等禪定中,對欲、色等悉無想念?。
慧觀即是通過觀察、分析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來獲得如實知見的方法,可以視為觀慧的一種實踐?。
後麵為,空無邊處定?;從四禪出定後,心不再緣於任何物質現象,轉而專注於無限的空無概念,體驗到空無邊的境界。
識無邊處定?;意識到空無邊處定也是一種觀念,進而放棄對空的執著,轉而專注於識的無邊。
無所有處定?;進一步認識到識也是有限的,從而放棄識的觀念,進入一種無所有、無對象的定境。
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世間定的最高境界,超越了前麵所有的概念,處於一種既非想亦非非想的狀態,極度微細的心念活動仍然存在。
這是四禪八定我給你初淺講解的含義。
順便給你講一下十地菩薩大致觀念;
一地歡喜地?;初地的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此階段的菩薩充滿喜悅,對修行充滿信心?。
二地離垢地?;菩薩由進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於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此階段菩薩遠離煩惱,心靈純淨?。
三地發光地?;同異情見之垢既淨,則本覺之慧,光明顯發。此階段菩薩智慧光芒四射,照亮修行之路?。
四地焰慧地?;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焰,如大火聚,照破一切情見。此階段菩薩智慧如火焰,燃燒煩惱?。
五地難勝地?;由前焰慧照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此階段菩薩難以被征服,堅定修行信念?。
六地現前地?;顯現大乘菩薩的境界?。
七地遠行地?;遠離塵囂,專心修行?。
八地不動地?;心如止水,不動如山?。
九地善慧地?;智慧善巧,善於度化眾生?。
十地法雲地?;又叫十地菩薩或法雲地菩薩,此階段菩薩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這是菩薩的最高階段,再進一步即可成佛?。
用世俗俗話講為,一地歡喜菩薩意思是說,是剛剛開悟的行者,對時間一切生滅法,有自己正確體驗,除去了凡夫的妄執,明白一切法本空,無我,萬法為心,親身經曆出時間的妙境,到了一個與凡夫有別的嶄新精神領域。內心喜不自勝,故為歡喜地。
二地菩薩,自修十善,勸人十善,不犯以往毛病,遠離垢染,三業清淨,廣行慈悲,饒益有情。
三地菩薩,過了實相體證,看破一切虛妄,內心忍一切凡夫不能忍,保持著湛然不動不受幹擾,伺機度化一切願意解脫的眾生。
四地菩薩,精進修行, 去我執,法執,見解沒有愚癡,對一切無所畏懼,完全勇毅,能為眾生赴湯蹈火,沒有退卻。越為眾生做事吃苦,智慧與力量越會增長,救世事業中獲得更高智慧,智慧如火焰高漲。
五地菩薩,修滿禪定,證悟真實諦理,離誅戲論,證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盤。
六地菩薩,圓滿智慧,安住滅盡定,不起有漏心分別,照見緣起性,徹悟諸法自性,得到完全三昧定力與智慧。一切時間與出世間本相,難逃法眼,如實現前。
七地菩薩,無私心,為眾生法顯無處,無時,不定空間與時間,在眾生不經意之時,如身臨教誨,點化眾生。指導眾生,令眾生增長慧命。
八地菩薩,長久修行後,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各種修持,修功德非常成熟,又不執迷功德,不為名利所動,不被境風所誘,對渡世宏願,樂此不倦,道心永不動搖,永不退轉。
九地菩薩,善用一切智慧與神力,無量神變,至善境界中,弘法渡生十方無礙,為一切菩薩敬重,能教化菩薩與凡夫一體無誤,堪作大菩薩之師。
十地菩薩,菩薩修行最高境界,與通常意義上的佛無區別,證圓滿法身,具足自在,無礙,智慧與法力如浮雲法雨,滋養眾生心田,為眾生遮去苦惱逼迫,滋養眾生慧命增長,成為一切眾生守護者一般,解脫智慧的源泉,也叫法王子!
“這這這這這……大大大大哥……我怎麼感覺你咋形容都像你呢?而且……這個……這個……這修行的學問這麼多?”
“是啊,這些學問若細分本來就多了去了啊!
“那個……那個大哥……我能問您一句話嗎?”
“問啥。俊
“這個……您修行時候也需要這麼多學問嗎?”
“我?你大哥我能一樣嗎?我是一般人嗎?那肯定不用啊,我這不是為了方便讓你明白給你講呢嗎?”
“那大哥您?您修到這般,又不執著這些學問,您……您靠啥修的啊我去……”
聞言大哥邪邪一笑,迴道;“嘿嘿嘿,完全絕對的霸氣,霸道得直接直奔根本究竟上下手,也就是心與神上動文章,打倒一切阻擋我前路的困難,稱雄最根本的本質上,將本質拿下,自我成王,呀哈哈哈哈哈……”
“這這這這這……我我我我我……您是說,您啥也不用,直接把根本幹服了?大哥您是這意思嗎?”
“是,就是特麼對於常人來說太難,哇哈哈哈哈哈……”
“我靠……大大大……大哥……您您……您這修行到底咋修滴呀?我去……”
“嘿嘿嘿,我啊,我修行如妖啊,不修也會自然精進,你要想不明白就當我宿世修行得來的吧,或者你也可以認為你大哥我本來就是妖怪,哈哈哈哈哈,我哪用那麼費勁,嘻嘻嘻。
但也不要新奇,六祖我六哥不識字都能那麼牛逼的,你大哥我差哪啦?哈哈哈哈哈……”
“我……我特麼……大哥呀,你那句話咋說滴來著?”
“人比人得扔,貨比貨得特麼換新滴!
“對對對……我靠了……服了服了服了……哈哈哈哈哈……服了……“
”嘻嘻嘻,我說我沒裝逼,我真裝逼都算低調屁了,沒毛病吧?”
“這?……這特麼好像還真沒毛病大哥……那十地菩薩的概念,我特麼咋看咋像您……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