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哥,你燉啥了?我們這一路過來都餓瘋了!”
餘文豪第一個衝進廚房,結果一看鍋,愣住了,“這……這是山……不是吧!?山麂肚菌?”
“還真是!”李國濤直接叫出聲,“澤哥你從哪整來的?”
“趕山順手撿的!标憹尚χ鴶[擺手,一邊給他們盛湯,一邊打趣,“這可不是天天有的,吃了別哭!
學生們一人一碗,喝下第一口,全場安靜三秒。
然後——
“這也太香了吧!!!”
“我從小喝湯喝到大,從沒喝過這種味道……這也太山林了!”
“我願稱之為野菌界的貴族,澤哥你不去開餐廳真是浪費了!”
連高娟也是第一次一口接一口:“不愧是靈魂山味!”
直播間彈幕也是不斷湧現:
【全體起立,跪求湯譜!】
【老陸趕一次山,吃出國宴規格……】
【這農場一天不看,都怕錯過什麼天材地寶!】
陸澤笑得輕鬆,舉著湯勺往鍋裏添水:“行了行了,想吃就多喝點,咱山貨管夠。”
……
午飯過後,陸澤帶著學生們在院子裏歇著,一邊喝茶一邊晾太陽。
幾人正喝著呢,陸澤忽然從背簍裏掏出一個小布袋,打開後,是三株完整的石乳參植株,根須還帶著濕土,葉片在陽光下泛著淡紫微光。
“這是啥?”餘文豪湊過來瞪大眼睛,“不是藥材?”
“你猜得挺準!标憹牲c點頭,“叫石乳參,深山巖縫間的珍稀藥用植物,今天趕山迴來路上滾滾帶我發現的。”
“這東西能入藥、能燉湯、還能泡酒!
他說著,把一株拿起來晃了晃,“最關鍵的是,它具備人工培育潛力。”
“耐陰、需濕、根係淺、生長慢——但隻要咱們能調控環境,成活率就不低!
學生們聽得目瞪口呆。
“澤哥你……這眼力也太毒了吧?”餘文豪咽了口口水,“我們還在研究赤天蘑菇的溫控參數呢,你這又撿了個新品種迴來?”
“關鍵是還能培育……”李國濤也驚歎不已,“咱們這合作社,是不是要從‘林下經濟’升級成‘生態藥用植物實驗站’了?”
“慢慢來嘛。”陸澤笑著擺擺手,“先搞點試種數據,看看發芽率、生長周期、土壤依賴度,後麵再琢磨量產!
幾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興奮,紛紛表示要立馬要著手石乳參的試培計劃。
直播間也跟著沸騰了:
【山貨界的科研現場,直播見證曆史!】
【石乳參項目上線,衝衝衝!】
【咱這合作社已經不是合作社,是生態版圖了!】
【全靠老陸一個人趕山,步步踩中寶地!】
……
陸澤跟學生們商量完石乳參的人工培育計劃後,幾人幹勁十足,紛紛拿著工具去育種區忙活。
接下來陸澤又閑著沒事了。
眼見天氣不熱不涼,是個釣魚的好時候,陸澤伸了個懶腰,拍拍手:
“去釣魚吧!
說完,他去雜物間拎起魚簍,又把魚竿背在身上,剛走到院門口,就聽見一陣沉重的“噗通噗通”腳步聲從後頭傳來。
一迴頭——
大熊貓正慢悠悠地跟上來,那對黑眼圈像是貼了兩張牛皮紙,傻乎乎地看著他,嘴角還有點奶漬沒擦幹淨。
“你也想去?”陸澤疑惑道。
大熊貓仿佛聽懂了似的,“嗷”地一聲就衝了上來,兩隻肉爪扒著他魚竿不撒手,圓滾滾的身體蹭得陸澤一身毛。
“行行行,你想釣魚也不是不行!标憹扇绦Γ暗銊e搶我魚竿!
說完,他又招唿兔猻、滾滾、旺財三個小家夥一起出發。
雞冠山秋色正盛,林風帶著陣陣落葉飄下,一人四獸走在山道上,畫風簡直像童話小隊遠行。
走了約摸半小時,正準備在溪邊落腳時,突然,大熊貓“哇”地一聲叫了起來,嗷哧一下跳進林子裏,速度快得驚人。
“哎你別跑。∧愎漳娜チ?!”
陸澤趕緊追過去,後頭幾個小家夥也都一愣,連忙跟上。
穿過幾道密林後,眼前豁然開朗——
居然是一處隱秘湖泊!
四周被山林包圍,湖麵波光粼粼,幾隻翠鳥飛掠而過,水草在陽光下浮動。湖水清澈見底,能看見水底成群結隊的小魚在遊弋。
“我靠……還有這地方?”陸澤驚了,“以前居然沒發現,難怪你跑得那麼快!
大熊貓一屁股坐在湖邊,雙爪搭著肚皮,看著湖麵魚影,兩眼放光,激動得“咕咕咕”直叫。
陸澤將魚竿立好,剛準備開釣,這憨貨就“啪”地一下抱住他的魚竿,像要搶。
“哎哎哎!我說了你不能搶!”
他一邊拽著魚竿,一邊跟大熊貓較勁,那熊貓死活不撒手,像個兩百斤的娃在搶冰棍。
直播間已經笑瘋了:
【哈哈哈哈大熊貓這是餓瘋了嗎!】
【這魚竿搶得比我小時候搶遙控車還拚!】
【老陸:我釣魚,你釣我?】
【憨熊上線,釣魚也要自己來!】
陸澤最後實在拗不過,一手叉腰一手指著大熊貓的鼻子說:
“你要真本事,就自己做一根去!”
說完,他以為這下能堵住它,結果隻見大熊貓低頭沉思兩秒,下一秒——
它真的起身,去林子裏折了一根粗樹枝迴來。
它抱著樹枝,用爪子掰啊掰,又蹭啊蹭,最後居然搞出一根歪歪扭扭、帶著枯葉和樹皮的“野生釣竿”,還學著陸澤的動作坐在湖邊,一本正經地把樹枝戳進水裏。
“……”
陸澤看傻了。
直播間直接爆炸:
【臥槽它真的去做魚竿了!】
【我願稱之為天才行為藝術!】
【熊:我不搶了,我自己釣!
【這年頭,大熊貓都學會自力更生了……】
陸澤無奈地一屁股坐下來,看著一人一熊一左一右坐在湖邊,一根正經魚竿,一根草臺班子,兩個釣魚選手就這樣正式上線。
“唉,還真是靈泉水喝多了!标憹尚闹懈袣U道,“真就越來越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