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時分,月黑風高,張士誠與徐達二人秘密地找到宋青書,神情嚴肅地說道:“師兄,徐達已經和我詳細商議過了,並且我也向嶽父大人稟報過,他表示今後鹽幫的所有事務都由我來做主。”
宋青書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但很快就被濃厚的興趣所取代。他追問道:“哦?那你們究竟是如何計劃的呢?”
張士誠深吸一口氣,語氣堅定地迴答道:“今天我們不是捕獲了七八百名戰俘嗎?明天,我們鹽幫再出一千兩百人的兵力聯合起來,共同組成一支兩千人軍隊。趁天色漸亮之際,我們要對寧波城發動奇襲!”
宋青書不禁皺起眉頭,擔憂地問道:“可是如此眾多的俘虜,你們真的能夠掌控得住嗎?”
張士誠似乎早已料到這個問題,他冷靜地解釋道:“實際上,這些元軍士兵中,十之八九都是漢族人,蒙古族士兵數量極少。隻要我們殺掉那些蒙古族軍官,剩下的漢人元兵便很容易管理。”
“明日,我們可以讓他們充當先鋒隊,率先衝入城中。對於第一個衝進城的士兵,賞賜五百兩銀子。而對於那些退縮不前、畏懼戰鬥的,則直接從後方射死。我相信這樣一來,他們必然會拚命奮戰!”
宋青書微微頷首,表示認同地點頭道:“既然你們都已經籌劃妥當,那就著手準備吧!”
隨著夜幕逐漸深沉,二人的身影漸漸消失在黑暗之中,隻留下一片寂靜和未知的未來等待著他們。
次日清晨,張士誠、徐達等人率領著兩千多人如鬼魅般秘密出發,中午時分,便傳來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寧波府已經猶如朽木般不堪一擊,他們不費吹灰之力便攻進城裏,俘虜了巴特爾和一幹官員。
宋青書快馬加鞭而去,張士誠畢恭畢敬地請他上座,並詢問接下來該如何處理,宋青書嘴角輕揚,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徐達道:“公審大會你還記得嗎?”
徐達靈光一閃道:“師兄,你是想召開一次公審大會?”
“對,把這些官員揪出來,當著老百姓的麵審判他們,將他們的罪狀一一羅列,然後殺了他們以平民憤。”
“而且還要嚴肅軍紀,安撫百姓,安排自己人接管府庫政務,趁此機會招兵買馬,不斷壯大自己。不要稱王稱霸,以身作則,總之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雖然眾人隻是一個臨時拚湊的草臺班子,但是張士誠已經協助呂氏兄弟管理鹽幫數年,頗有一些管理統籌的經驗,徐達等人又是天生的將才,再加上宋青書時不時的指點,總算是有條不紊地運行開來。
一個月後,起義軍勢如破竹,攻占了整個浙東路,手下的軍隊也迅速擴充至兩萬人。
宋青書提議眾人,不要盲目擴張,要儲存糧草,訓練士卒,培養自己的行政係統。
幾個月後,杭州路總管糾結了一萬大軍攻來,被徐達半渡而擊,頓時死傷大半,並且趁此機會拿下杭州。
隨後幾個月,張士誠統管政務,徐達則統帥軍務,這也是宋青書有意為之,文武分立。
半年後元兵仿佛遺忘了浙東的這兩路,可能對朝廷來說這都是癬疥之患。畢竟相比於中原的韓山童、劉通福等鬧得天翻地覆,浙東這點事都算不得什麼。
眼看一切都上了正軌,宋青書也向眾人告別,眾人雖然依依不舍,但是宋青書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現在還不是起義的關鍵時機。
宋青書獨自一人騎馬,輾轉迂迴走了不少路。安徽多處正在打仗,很多地方都荒無人煙。
這一天,他行至阜陽,連續走了二百多裏路,都沒見到一個人影。好在他早有準備,備足了幹糧和水。
忽然,他看到前方不遠處有個身材高大的青年躺在路邊,身上還背著包袱,看他胸口還有唿吸的起伏,宋青書猜測此人可能是餓暈了。
宋青書拿起水壺,往對方嘴裏喂了些水,對方才緩緩睜開眼睛,有氣無力地說:“我這是到了閻王殿嗎?”
“你還沒死。”宋青書笑著說。
高大的青年這時迴過神來,意識到是對方救了自己,感激地說:“多謝兄臺救命之恩!”
宋青書淡然一笑,道:“你是餓暈了吧?”
高大青年臉色一紅,說道:“我聽說信陽周子旺起兵反元,是個英雄好漢,我想去投奔他!誰知道路上幹糧不夠,竟然餓暈在路上。”
宋青書拿出一個大燒餅遞給他,說:“先吃點東西墊墊肚子!”
高大青年道了聲謝,說道:“恩人,我叫常遇春,今日我欠你一條命!”
宋青書倒吸了一口涼氣,心想:“此人竟然是常遇春,看來他現在還沒有加入明教周子旺部。”
常遇春吃了一塊大餅,又喝了半壺水,這才緩過勁來。
“常兄弟,你以前是做什麼的?怎麼突然要去投奔周子旺呢?”宋青書問道。
常遇春也不隱瞞,說道:“我小時候家裏窮,不甘於一輩子老死在田裏,就跟著家鄉的拳師習武,後來交不起學費,隻好幹點雜活籌集學費。”
“去年家鄉遭遇旱災,又發生了戰爭,生活沒有著落,就加入了懷遠的綠林,跟著劉裕打家劫舍,雖然也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我聽聞明教周子旺為人義氣,乃是誠心反元之好漢,故欲投奔之,不想竟餓暈於途中。對了,尚未請教恩公尊姓大名?”
宋青書沉聲道:“常兄弟,無需以恩公相稱,我等皆江湖兒女,行俠仗義乃分內之事。我乃武當派宋青書!”
常遇春大驚,道:“原是玉麵孟嚐宋大俠,久仰久仰。大俠之名,我早有耳聞,不想今日得見。”
二人一者有意,一者有心,很快便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宋青書道:“常兄既欲投軍,去信陽周子旺處恐不妥。”
“哦?宋兄有何高見?”常遇春驚愕道。
“元廷大將拖拉紮爾特已率五萬大軍前去圍剿周子旺,不出半年,必敗無疑。”
常遇春並不懷疑宋青書的話,無奈的歎口氣道:“難道我還要迴去打家劫舍不成?”
宋青書微微一笑道:“常兄若真心投軍,我有一去處可薦,我之好兄弟張士誠、徐達已在浙東路、杭州路舉義旗,今有數萬兵馬,正在廣安招賢,常兄此時前往,正當其時。”
常遇春欣然願往,於是宋青書修書一封,並將自己的白馬和幹糧贈予常遇春,次日常遇春便趕赴浙東。
他自己則是繼續返迴武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