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陳宮一路向西逃亡,路過呂伯奢家中,曹操對著陳宮欣喜地說道:“呂伯奢乃是我父親的結拜兄弟,甚是可靠!”於是二人決定先在這裏落腳休息一番。
呂伯奢並沒有因為曹操二人是朝廷通緝要犯而有所嫌棄,反而吩咐仆人殺豬設宴熱情款待二人。但是此時管家表示家中已經沒有了好酒。呂伯奢隨即吩咐人去城裏買酒。
這時,身在屋內的陳宮開始擔心有人可能會背叛他們,示意曹操謹慎行事,曹操知道陳宮心意,於是對著呂伯奢說道:“我二人就不吃酒了,有碗飯充饑即可!”
呂伯奢卻是關心道:“那哪成啊!你阿瞞是最饞酒的!到我這裏來還能不供你酒喝嗎?我親自給你去城裏買女兒紅!”安頓好兩人後,呂伯奢親自前往城裏給二人買酒。
但就在曹操熟睡時,陳宮驚慌失措的叫醒了曹操,隻見陳宮對著曹操小聲說道:“我聽見門外有磨刀聲,你趕緊起來聽聽真假!”
曹操朦朧的起身,隻見曹操側耳貼在門邊,聽到門外有人說道:“快!劉班攔住,不要讓那賊貨跑了!快拿刀來!帶我往前麵宰了。”好,我去關門,你去刀。
曹操大驚,偷偷的扒著窗戶往外看,果然看到有人在磨刀,曹操心想:這幫人肯定是要殺了他們去領賞去了。看來呂伯奢說是去城裏買酒,一定是借機去報官去了!!
此時情況危急,曹操心想,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二話不說,便提刀衝出門外衝向呂伯奢的家人們,將他們全家男女老少,一個不留全部殺光。
可憐呂伯奢的家人們,他們想破腦袋也不明白,為什麼曹操會持刀相向!
事後,曹操正在石碾上喘息,陳宮卻在廚房裏發現了待宰的豬!陳宮心中咯噔一下:壞了!看來剛才他們誤會呂伯奢的家人了!他們是真的要殺豬來招待二人,給他們做最好的一頓飯。。。
陳宮急忙拉著曹操過來說道:“作孽了,誤會他們了!”曹操也是大腦一片空白,走路都有些虛浮,緩緩呆坐在地上不語。
然而,曹操和陳宮無奈之下,隻能再次匆忙踏上逃亡之路,但在途中,他們竟然再次遇到了買酒迴來的呂伯奢!
呂伯奢不明所以,還熱情的和曹操打著招唿,堅持要曹操和他迴家一起暢飲,就在呂伯奢拉著曹操欲要往家走時,曹操竟然毫不猶豫的出手,一劍刺穿呂伯奢的身體。
陳宮在旁邊見到曹操的突然暴起發難,大腦也是一片空白,無法理解此刻曹操為何還要做出如此舉動?隻見陳宮指著曹操問道:“呂伯奢是我們的救命恩人,是位仁義之士啊!他還是你父親的結義兄弟,是你的伯父!!”
曹操卻是一臉兇狠的邊拉著呂伯奢的屍體,一邊看向陳宮說道:“對!寧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陳宮看著曹操臉上的血漬,耳中迴響著曹操冷酷無情的言論,這讓陳宮徹底震驚。陳宮之前所學知識,為人處世之道,被曹操的言行徹底顛覆!陳宮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放棄一切追隨的領袖,竟然在這個時刻暴露出他的本性!
變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殺人狂,而且還能將恩將仇報的行為,說的如此理直氣壯,在看到曹操繼續掩埋呂伯奢屍體的那一刻,陳宮覺得仿佛天都塌了。。。
當晚,陳宮就趁曹操熟睡之時,棄他而去。
曹操在清晨發現陳宮離他而去,心中也是五味雜陳,不過此刻曹操也顧不得悲傷,一路南下直奔自己老家沛國(今安徽亳州)而去!
直至曹操一路逃竄,過了一個多月,曹操才迴到老家譙縣。曹家在當地可是有名的地主豪強。迴到老家之後的曹操就像是如魚得水一般徹底擺脫了一路擔驚受怕,害怕被逮捕的情景。
要知道曹嵩能夠給漢靈帝送一個億,這筆錢,基本上都是他貪來的!曹嵩曾經擔任東漢的大司農,直接管理整個國家的財政。沒有人知道,曹嵩掌權的時候,到底貪了多少錢。而譙縣曹家,也是讓曹操成為崛起的基礎所在!
幾日後,曹操思來想去覺得既然是董卓給自己扣上通緝犯的罪名,而自己又刺殺過董卓,世人皆知董卓禍國殃民,必乃是真正的國賊,須除之而後快。
於是,曹操決定起兵討伐董卓。為自己正名,也是為自己心中的誌向發聲!曹操先是跟家族通上了氣,準備就直接在譙縣起兵。
卻不想,突然有線人通知曹操,此刻,身為豫州牧黃琬已經接到董卓命令,欲要前來誅殺曹操!
黃琬時任豫州牧,州牧的權力要遠超刺史,可以說一州之內,州牧發話,治下之人莫敢不從。黃琬可不是個隻靠手中權力拉虎皮做大旗的花架子,他是有真本事的。
黃琬上任時,州內盜賊十分猖獗,使得州內百姓民不聊生。於是,黃琬親自率部討伐盜賊,成功平定豫州賊禍。同時,黃琬還在州內身體力行,為下屬做出表率,使得豫州官場風氣為之一新,做出了天下第一的政績。
這樣的強者,怪不得曹操和其家族要對其退讓三分。
為了能夠順利的實現自己的誌向,曹操告別了故土,卻並未踏上遙遠的征途,僅僅是遷徙至了鄰近的陳留之地(現今河南開封的陳留鎮),這陳留與他的桑梓之邦相距不過咫尺之遙。盡管它不屬於豫州的版圖,卻仍舊未能逃脫黃琬陰霾的籠罩。然而,事態的發展猶如戲劇般迅速反轉,轉機悄然降臨。
黃琬擔任的豫州牧,手中握有兵權,軍事能力高超,其為人又清正廉直,豫州距離洛陽也近,說不定什麼時候,黃琬的實力便可威脅到董卓。為此,董卓在發布通告要求黃婉逮捕曹操的幾日後,就反悔心中的決定,董卓多疑的性格作怪,使得董卓認為黃婉之威脅甚於曹操!
於是,董卓挾天子以令黃琬,一紙調令命黃琬入朝擔任司徒。
黃琬深諳董卓之行暗藏禍心,然而,出於他對大漢王朝的一片赤誠,竟毅然決然地擱置了手中的兵符,轉身踏入朝堂,投身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