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題一
約書亞記2:18-21中,探子要求喇合將“紅繩子”係在窗戶上作為全家得救的記號。這一記號與舊約其他救贖記號(如逾越節的羔羊血、亞倫發芽的杖)有何關聯?其顏色與象征意義如何深化喇合故事的救贖主題?
思考題二
喇合作為外邦妓女,被列入基督家譜(太1:5)並被稱為“因信稱義”的典範(來11:31;雅2:25)。這一敘事如何挑戰猶太人的選民觀念?對今日教會接納邊緣群體(如不同文化、道德背景者)有何實踐意義?
迴答
在研讀《約書亞記》時,喇合的故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神學意義。通過對相關經文的深入分析,我們能夠挖掘出其中關於救贖記號的關聯、對傳統選民觀念的挑戰,以及對當代教會和信徒的實踐指導。
一、約書亞記2:18 - 21中“紅繩子”記號的深度探究
在約書亞記2:18 - 21裏,探子要求喇合將“紅繩子”係在窗戶上,以此作為全家得救的記號。這看似簡單的一根紅繩,卻與舊約中其他救贖記號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係,其顏色與象征意義更是極大地深化了喇合故事的救贖主題。
舊約救贖記號的關聯
逾越節的羔羊血(出12:7, 13):紅繩與羔羊血在本質上都是救贖的可見外在標記,二者均深刻地指向“血的遮蓋”這一核心救贖概念(參來9:22)。在逾越節時,以色列人將羔羊血塗抹在門框上,死亡天使看到血的記號便會越過他們的家,使他們得以從埃及的災難中獲救。而喇合一家則因窗戶上係著的紅繩蒙保守,躲過了耶利哥城毀滅的災難。這一對比清晰地顯明了救恩並非局限於某個特定群體,而是具有普世性的(參羅3:29 - 30),無論是以色列人還是外邦人,隻要憑借對神救贖的信靠,就能得到拯救。
亞倫發芽的杖(民17:8):紅繩不僅顏色與血相同,象征著生命,其係在窗口的狀態也如同枝子發芽一般,寓意著複活。它預示著神在施行審判的同時,會存留餘民。正如以賽亞書1:18中所說“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這表明即使麵對罪惡與審判,神的憐憫和救贖也始終存在,會讓那些蒙救贖的人重獲新生。
紅色的象征意義
審判與恩典的並存:紅色具有雙重象征意義,它既代表著耶利哥城即將麵臨的毀滅(書6:17),是神公義審判的體現;同時也代表著喇合因信脫離審判,是神慈愛恩典的彰顯(參結33:14 - 16)。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神的救贖是在公義審判的基礎上展開的,隻有在承認罪惡與審判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體會到神恩典的寶貴。
基督寶血的預表:在新約中,紅色被直接用來指向耶穌的犧牲(彼前1:18 - 19)。喇合的紅繩便成為外邦人藉著基督得救的預象(弗2:13),它預示著未來基督將通過自己的寶血,打破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隔閡,使所有相信的人都能在基督裏得到救贖。
深化救贖主題
主動的標記行動:喇合必須親自係上紅繩(2:21),這一行為具有深刻的屬靈含義。它如同信徒需要以主動的信心迴應救恩(弗2:8 - 9),救恩雖然是神白白賜予的,但人也需要積極地接受和迴應。喇合的主動行動表明,她對神的救贖有著堅定的信念,並願意為此付出行動。
全家的歸入:紅繩係於“窗戶”這一對外可見的位置,表明救恩需要公開認信(羅10:9 - 10)。喇合不僅自己相信,還讓全家因這一公開的記號而蒙恩得救,且恩約涵蓋全家(徒16:31)。這體現了救贖的群體性,一個人的信仰可以帶動整個家庭歸向神,同時也強調了信仰的公開見證的重要性。
二、喇合敘事對猶太人選民觀念的挑戰及對今日教會的實踐意義
喇合作為外邦妓女,卻被列入基督家譜(太1:5)並被稱為“因信稱義”的典範(來11:31;雅2:25),這一獨特的敘事對猶太人傳統的選民觀念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同時也為今日教會接納邊緣群體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指導。
對猶太人選民觀念的挑戰
打破血統界限:喇合作為外邦人,不僅被納入以色列(書6:25),還成為大衛的先祖。這一事實清楚地顯明,“神的選民”並非僅僅取決於種族血統,而關鍵在於對神盟約的真誠迴應(羅9:6 - 8)。猶太人一直認為自己是神的選民,憑借著亞伯拉罕的後裔這一身份而享有特殊地位,但喇合的故事打破了這種狹隘的觀念,表明神的救恩是向所有願意相信的人敞開的。
顛覆道德標準:按照律法,妓女的身份是被譴責的(利21:9),然而神的恩典卻超越了人的道德汙穢(林前6:11)。喇合雖有著不光彩的過去,但她因著對神的悔改與信心(路7:47 - 50),得到了神的接納和救贖。這表明神看重的是人的內心態度和對他的信仰,而不是人的外在身份和過去的過錯。
對今日教會的實踐意義
接納的根基:今日教會應效法神“以信為本”的原則(加3:7 - 9),堅決不以文化背景、道德表現等因素來篩選人,而是要以基督的救贖為唯一的接納標準(羅15:7)。無論一個人來自何種文化、有著怎樣的道德瑕疵,隻要他相信基督,教會都應毫無保留地接納他。
具體實踐方式
群體見證:正如耶穌主動接納稅吏與娼妓(太21:31 - 32)一樣,教會也應積極主動地接觸癮君子、性工作者等邊緣群體,為他們提供悔改與重建生活的支持(林前5:9 - 13;林後2:6 - 8)。通過與他們建立關係,展現基督的愛與包容,引導他們走向救贖之路。
真理與恩典平衡:教會在接納邊緣群體時,要把握好真理與恩典的平衡。一方麵,不能在聖經倫理上妥協,堅決反對各種罪惡行為;另一方麵,要以愛心和耐心引導他們歸正(約8:10 - 11)。就像喇合撒謊雖存在倫理爭議,但其信心的本質卻被神所紀念(來11:31),教會在對待他人的過錯時,要看到他們內心的信仰本質,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
聖經依據擴展
舊約:拿俄米與路得的故事(得1:16 - 17)同樣顯明了外邦人因信融入神的子民。路得作為外邦女子,堅定地跟隨拿俄米,歸信以色列的神,成為了神子民的一部分,這進一步證明了神的救恩跨越種族的界限。
新約:哥尼流全家歸主(徒10:34 - 35)表明神並不偏待人,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隻要敬畏神、行義,都能得到神的悅納;保羅對同性戀者的唿召(林前6:9 - 11)則顯示出即使是深陷嚴重罪惡中的人,也能在基督裏得到救贖和改變。
總結
這兩個問題分別從記號的神學連貫性與救贖的群體突破性這兩個關鍵角度切入:
紅繩記號的神學連貫性:紅繩記號猶如一條紅線,貫穿新舊約,深刻揭示了救恩的永恆計劃,即基督的寶血洗淨萬民。從舊約的各種救贖記號到新約中基督的犧牲,紅繩始終是這一偉大救贖計劃的象征,見證著神對人類的救贖之愛。
救贖的群體突破性:喇合敘事以其獨特的方式顛覆了傳統觀念,宣告神的國向萬族開放。它打破了猶太人選民觀念中的血統和道德界限,讓我們看到神的救贖是何等的寬廣和包容。這也對教會提出了挑戰,要求教會活出“無牆的共同體”使命,積極接納所有願意相信的人。
今日信徒應當以“紅繩精神”為鑒,在神的恩典中勇敢地接納他人,無論其背景如何;同時在真理中堅定地持守聖潔,不隨波逐流。讓我們成為跨越時代與文化的神國使者,將神的救贖之愛傳遞給更多的人,踐行神賦予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