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京城的秋意已悄然彌漫,天高雲淡,金風送爽。紫禁城依舊莊嚴肅穆,而在這繁華都城的一角,文廟正為一場重要的祭祀活動做著準備。
劉墉,這位以剛正不阿、才思敏捷著稱的朝廷重臣,此次被欽點主持祭拜文廟的大典。文廟,乃祭祀孔子之地,承載著天下文人的敬仰與尊崇,這祭祀大典更是意義非凡,關乎著國家的文化傳承與士子們的精神寄托。
清晨,天色未明,劉墉便身著朝服,神色凝重地來到文廟。隨著天色漸亮,參與祭祀的官員們也陸續抵達。太常寺卿德保,身材修長,麵容清瘦,眼神中透著一股精明與冷峻。他對祭祀禮儀的要求極為嚴苛,眼中容不得半點差錯。
祭祀儀式開始,樂聲悠揚,香煙嫋嫋。劉墉在主祭位上,引領著眾人進行各項儀式。然而,在一個關鍵的行禮環節,劉墉的動作卻似乎與規定的禮儀稍有偏差。德保敏銳的目光瞬間捕捉到了這一細節,他的眉頭微微一皺,心中暗忖:“劉墉此舉,可是對文廟祭祀的大不敬?”
祭祀結束後,德保並未聲張,而是悄然迴到府邸,仔細查閱了相關的禮儀典籍,確認劉墉確實未按規定行禮。德保深知此事重大,若不及時參劾,恐有失朝廷綱紀。於是,他連夜寫好奏折,將劉墉在文廟祭祀時未按規定行禮之事詳細奏明乾隆皇帝。
第二日,早朝之上,乾隆皇帝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威嚴。眾大臣參拜完畢,德保出列,手捧奏折,高聲奏道:“陛下,臣有本奏。此次劉墉大人主持文廟祭拜,竟未按規定行禮,此乃對聖人的褻瀆,對朝廷禮儀的踐踏,懇請陛下嚴懲,以正綱紀。”
乾隆皇帝聽聞,龍顏震怒。他素來重視禮教,文廟祭祀更是重中之重。劉墉身為朝廷重臣,竟犯下如此大錯,實在讓他難以容忍。乾隆皇帝怒目而視,大聲問道:“劉墉,德保所奏,是否屬實?”
劉墉心中一驚,他沒想到自己的一個小小疏忽竟被德保抓住把柄。但劉墉並未慌亂,他鎮定自若地出列,跪地奏道:“陛下,臣確實在行禮時有所疏忽,但絕非有意褻瀆聖人。當時,臣心中正思索著如何振興文教,一時走神,才犯下此錯。懇請陛下明察,臣甘願領罪。”
乾隆皇帝看著劉墉,心中五味雜陳。劉墉一向是他頗為倚重的大臣,其才學、品行皆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此次之事關乎重大,若不加以懲處,恐難服眾。乾隆皇帝沉思片刻,說道:“劉墉,此次你犯下大錯,本應嚴懲。但念你平日勤勉,且有振興文教之心,朕暫不革你官職。但罰你閉門思過一月,期間不得參與朝政。德保,你恪盡職守,值得嘉獎。”
退朝之後,劉墉心中滿是鬱悶。他雖感激乾隆皇帝的從輕發落,但也深知此事定會成為他仕途上的一個汙點。而德保,望著劉墉離去的背影,嘴角微微上揚,似乎對自己的參劾結果頗為滿意。
劉墉迴到府邸,閉門不出。他每日在書房中,反思自己的過錯,同時也在思考著如何挽迴此次事件帶來的影響。他深知,自己若想重新獲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必須做出一番成績。而此時,京城中關於劉墉未按規定行禮之事已傳得沸沸揚揚,街頭巷尾都在議論紛紛。有人為劉墉叫屈,認為他是一時疏忽;也有人指責他對聖人不敬,罪有應得。
在劉墉閉門思過的這段時間裏,朝廷中暗流湧動。一些與劉墉不和的官員,趁機在乾隆皇帝麵前進讒言,企圖進一步打壓劉墉。而那些支持劉墉的官員,雖有心為他辯解,但也因乾隆皇帝的震怒而不敢輕易開口。
一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逝,劉墉終於結束了閉門思過的日子。他決定主動出擊,尋找一個機會,向乾隆皇帝證明自己的忠心與能力,挽迴自己的聲譽。而此時,一場更大的危機,正悄然向他襲來……
劉墉結束了一月的閉門思過,踏出府邸的那一刻,他深深吸了一口氣,仿佛要將這一月來的鬱悶都吐出去。
然而,劉墉重迴朝堂,卻明顯感覺到了氣氛的異樣。一些官員看向他的眼神中,帶著幸災樂禍;而另一些平日與他交好的官員,雖眼神中透著關切,卻也多了幾分小心翼翼。劉墉明白,文廟之事對他的影響還遠未結束。
早朝之上,乾隆皇帝看著劉墉,眼神中帶著審視。劉墉心中一凜,趕忙跪地奏道:“陛下,臣已閉門思過一月,深知自己犯下大錯。此次前來,懇請陛下給臣一個機會,讓臣戴罪立功,以挽迴之前的過錯。”
乾隆皇帝微微點頭,說道:“劉墉,朕看你態度誠懇。如今,江南地區頻發水患,百姓流離失所。朕命你前往江南,督辦治水之事。若能妥善解決,朕既往不咎。”
劉墉心中大喜,趕忙謝恩。他深知,這是乾隆皇帝給他的一個難得的機會,若能在江南治水一事上有所建樹,定能挽迴自己的聲譽,重新獲得皇帝的信任。
劉墉迴到府邸,立刻開始籌備南下事宜。他挑選了一批得力的幕僚,其中有擅長水利工程的蘭第錫,精通錢糧調配的焦士誠,還有善於安撫百姓的安遞,當然還有張成、甄平及我。眾人收拾行裝,日夜兼程,向著江南進發。
抵達江南後,劉墉立刻展開工作。他首先與當地的官員取得聯係,了解水患的具體情況。原來,此次水患是由於河道堵塞,加上連續的暴雨所致。劉墉決定,先從疏通河道入手。
他親自帶領蘭第錫等人,沿著河道勘察。他們頂著烈日,徒步數百裏,詳細記錄河道的走向、堵塞點以及周邊的地形。經過幾天的勘察,劉墉心中有了初步的治水方案。
然而,治水並非易事。首先麵臨的問題就是資金短缺。朝廷撥下的治水款項有限,遠遠不夠所需。劉墉召集當地的富商鄉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他們能夠慷慨解囊,為治水貢獻一份力量。起初,富商們大多持觀望態度,不願輕易出資。劉墉並不氣餒,他向富商們詳細闡述了治水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若不及時治水,水患將進一步蔓延,他們的生意也將受到嚴重影響。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有一些富商被劉墉的誠意所打動,紛紛捐款。
與此同時,劉墉還要應對當地一些官員的陽奉陰違。這些官員平日裏貪汙腐敗,對治水之事並不上心。劉墉毫不留情,對那些敷衍塞責的官員進行了嚴厲的懲處,一時間,江南官場風氣為之一振。
在劉墉的帶領下,治水工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河道逐漸被疏通,堤壩也在加固。然而,就在工程順利推進之時,一場意外卻突然發生。
一天,劉墉正在工地上指揮施工,突然聽到一陣驚唿。原來是一處堤壩在施工過程中突然塌方,數名工人被埋在了下麵。劉墉心急如焚,立刻組織人員進行救援。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將被埋的工人救出,但仍有兩人不幸遇難。
堤壩塌方、工人遇難的消息,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在江南掀起了軒然大波。那些原本對劉墉治水就心懷不滿的人,趁機煽風點火,使得關於劉墉治水不力的流言甚囂塵上。
劉墉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並沒有慌亂。他深知,此時最重要的是查明堤壩坍塌的原因,以正視聽。劉墉立刻召集工程負責人和當地的河道主事,對塌方的堤壩進行詳細的勘察和分析。
經過一番仔細的檢查,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原來,負責堤壩施工的一個包工頭為了謀取私利,私自減少了建築材料的用量,導致堤壩的質量不過關,最終發生塌方。劉墉得知真相後,怒不可遏。他當即下令將這個包工頭緝拿歸案,並在當地公開審理此案。
公審之日,百姓們紛紛前來圍觀。劉墉坐在審判臺上,神色威嚴。他詳細地向百姓們講述了堤壩塌方的原因,以及這個包工頭的惡劣行徑。百姓們聽後,紛紛對包工頭的行為表示憤怒,同時也對劉墉的公正執法表示欽佩。
劉墉宣判道:“你身為工程負責人,本應盡心盡力,保障治水工程的質量。卻為了一己私利,偷工減料,導致堤壩塌方,害死兩條人命。此等惡行,天理難容。今判你斬首示眾,以儆效尤!”隨著劉墉的一聲令下,包工頭被押赴刑場,執行死刑。
此事過後,關於劉墉治水不力的流言不攻自破。百姓們對劉墉的信任再度恢複,治水工程也得以繼續順利進行。
在劉墉的努力下,江南的水患逐漸得到了控製。河道疏通後,洪水順利流入大海,水位也逐漸下降。原本被洪水淹沒的農田開始露出水麵,百姓們看到了希望,紛紛投入到恢複生產的工作中。
然而,就在劉墉全力推進水利建設的時候,京城中卻有人對他的行為產生了質疑。一些官員向乾隆上奏,說劉墉在江南治水,勞民傷財,修建的灌溉設施純粹是為了自己的政績,並無實際用途。
乾隆看到這些奏折後,心中不免有些疑慮。他對劉墉此次治水寄予了厚望,本希望他能盡快解決江南水患,恢複當地的繁榮。但如今卻聽到這樣的言論,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劉墉的行為。
乾隆決定派一名官員前往江南,實地考察劉墉的治水工作。經過朝堂議論之後,阿桂推薦了現任閩浙總督的福康安就地監察劉墉的治水工程。
劉墉在朝廷中一直以剛正不阿著稱,而福康安也是個眼裏不揉沙子的虎將。二人沒有私仇,而在一些公事上往往針尖對麥芒。
福康安接到旨意,並沒有立刻去考察治水工程,而是在當地的一些官員之中走訪。這些官員平日裏就對劉墉嚴格的治水管理心懷不滿,他們紛紛向福康安訴苦,誇大劉墉在治水過程中的所謂“過錯”。福康安聽後,義憤填膺,覺得找到了扳倒劉墉的突破口。
幾天後,福康安終於開始了對治水工程的考察。劉墉親自陪同,詳細地向福康安介紹著每一處工程的進展和規劃。他們首先來到了已經疏通的河道,劉墉說道:“福大人,此處河道原本堵塞嚴重,經過數月的努力,如今已暢通無阻,洪水得以順利宣泄。”福康安看著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表麵上點頭稱讚,心中卻想著如何挑出毛病。
接著,他們來到了正在修建的灌溉設施工地。劉墉興奮地介紹道:“此灌溉設施建成後,可覆蓋周邊大片農田,無論旱澇,都能保證莊稼的收成,實乃造福百姓之舉。”福康安卻不以為然,冷笑道:“劉大人,如此大費周章修建這灌溉設施,是否真有必要?萬一勞民傷財,卻無實際效用,恐怕難以向皇上交代啊。”
劉墉心中明白福康安的意圖,他鎮定自若地說道:“福大人,這灌溉設施的規劃乃是經過多方考量,江南地區氣候多變,水旱災害頻發,此設施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而且,每一筆開支都有詳細記錄,絕無浪費民脂民膏之嫌。”
福康安見劉墉應對自如,心中有些惱怒。他決定從工程質量方麵下手,於是在工地上仔細查看,企圖找出一些細微的瑕疵。然而,劉墉對工程質量把控極為嚴格,福康安轉了一圈,竟一無所獲。
但福康安並不甘心就此罷休。他迴到住處後,又召見了那些對劉墉不滿的官員。這些官員一看福康安對劉墉不利,就立刻編造了一些虛假的賬目,聲稱劉墉私自挪用公款,中飽私囊。
福康安看到這些所謂的“證據”後,更加義憤填膺,他便把這些“證據”,一同寫成奏章上奏給了乾隆。
福康安倒也光明磊落,奏章發出後,便明著告訴劉墉,他已經向乾隆參奏了劉墉的貪腐行為,單等乾隆旨意下達,就會押解劉墉進京。
劉墉聽後也很無奈,隻好也上本為自己爭辯,並把手中的一切資料和項目分毫不差地呈給了乾隆。
乾隆看著兩道奏折,找來了阿桂、和珅、王傑等人。這三人看著福康安和劉墉的奏折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內容,全都無計可施。
最後,和珅靈機一動,說道:“不妨把他們二人連同那幾名狀告劉墉的官員一起召進京城,交給三法司問話,看看他們誰在撒謊!若說劉墉貪汙,我和珅就第一個反對。”
“確實如此,和珅說的沒錯!”阿桂說道,“我雖然不太喜歡劉墉,但我認為劉墉絕不是那貪腐之人!”
王傑也在一旁附和著說:“多年來在民間,到處都稱讚劉墉,都說劉墉是劉青天!”
乾隆聽罷,立刻下詔,著劉墉、福康安等人即刻進京,不得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