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封麵上,赫然寫著三個大字——《傳習錄》。
這是明朝大儒王陽明先生的著作,匯集了他的語錄、書信和文章,是心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李青走到孔穎達麵前,將手中的《傳習錄》遞了過去。
“《傳習錄》?”孔穎達接過書,目光落在那三個大字上。
他輕輕地念出了書名,捋著胡須說道:
“嗯,這名字起的不錯,頗有古風。”
“取自《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孔穎達對儒家經典爛熟於心,一眼便看出了書名的出處。
他抬起頭,看向李青,問道:
“這王陽明……又是何許人也?老夫似乎從未聽聞過此人的名號。”
李青一時語塞,他總不能告訴孔穎達,王陽明是幾百年後的人物吧?
他略一思索,用了一個比較模糊的說法來搪塞過去:
“世伯,您就當他是一位隱世不出的大儒吧。”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
“我覺得這本書,您應該會喜歡,他對夫子思想的理解,可謂是鞭辟入裏,深刻至極。”
“哦?”
孔穎達聞言,眉毛微微一挑:
“既然賢侄如此推崇,那老夫可要好好研讀一番了。”
說著,他便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書頁,一睹為快。
李青見狀,連忙伸手攔住了他,說道:
“世伯,這本書您還是帶迴去慢慢欣賞吧。”
然後他繼續說道:
“造紙術和改良印刷術的事情,刻不容緩,我打算現在就進宮麵聖,將此事稟明陛下。”
“這樣吧,我開車先送您迴府,然後再進宮,也免得耽誤了時間。”
“對,對,對,正事要緊,正事要緊!”
孔穎達連連點頭,對李青的提議表示讚同。
他小將《傳習錄》收好然後催促道:
“那咱們這就出發吧。”
李青應了一聲,轉身走到門外,高聲喊道:“李大虎,走了!”
李青扶著孔穎達上了汽車,自己也坐了進去。
三人一行,便朝著長安城的方向疾馳而去。
李青抵達太極殿時,李世民正端坐在禦案之後,手中正翻閱著奏折。
他身著一襲明黃色的常服,頭戴翼善冠,腰間係著一條玉帶,更襯托出他威嚴的氣度。
看到李青到來,他問道:
“賢侄怎麼有空來看我?”
李青開門見山地說道:
“二叔,我是有事來找你。”
李世民微微頷首,示意李青繼續說下去。
同時,他手中的朱筆卻並未停下,依舊在奏折上批閱著。
“哦?何事?”
李世民邊看奏折邊問道。
“今天孔穎達孔老先生去李家村了……”
李青便將孔穎達今日的來意,以及他提出的關於紙張昂貴和印刷困難的問題,一五一十地向李世民講述了一遍。
李世民起初還是一副很隨意的樣子。
但隨著李青的講述,他的神情逐漸變得凝重起來。
手中的朱筆也停了下來。
當李青說完之後,李世民急切地問道:
“賢侄,你當真有辦法解決這兩個問題?”
門閥士族一直是李世民的一塊心病,他們的勢力盤根錯節,幾乎掌控著大唐的方方麵麵。
如果能廣納人才,打破門閥士族對知識的壟斷,就能極大地削弱他們的影響力,從而鞏固皇權。
“二叔,其實關於印刷的改進很簡單,現在都是整塊雕版,我們隻需要使用活字雕版就可以了。”
李青緩緩說道。
“就是把每個字都單獨做成一個小雕版,像一個個小印章一樣。”
“然後,需要印刷什麼文章的時候,我們就根據文章的內容,把這些單個的小雕版挑選出來,按照順序排列好。”
“就像拚圖一樣,把它們拚湊在一起,組成一整版的文章。”
“這樣,就可以直接用來印刷了,省去了整版雕刻的麻煩和時間。”
李世民越聽越覺得這個方法可行。他連連點頭:
“原來竟然是如此簡單,這麼多年竟然沒有人發現。”
“這活字印刷術,的確是巧妙至極!”
“其實造紙術也很簡單,等會兒我把這兩項技術的視頻給您傳過去,您一看就明白了。”
李青說著,便從口袋裏掏出手機,熟練地操作起來。
然後他繼續說道:
“我今天來,主要是為了另外一件事。也是跟這兩個技術有關。”
“哦?什麼事?”
李世民放饒有興致地看向李青。
“就是請二叔發行大唐周報。”
李青說道。
“大唐周報?這是什麼東西?”
李世民聞言,臉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顯然對這個新名詞感到陌生。
“我們以七天為一個周期,每個周期我們發行一份報紙。”
李青耐心地解釋起來。
“所謂報紙就跟告示差不多,不同的是告示是貼到告示欄,而報紙是發到人手裏,就跟之前火鍋城開業發的傳單差不多。”
“哦?”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示意李青繼續說下去。
李青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
“二叔,您想啊,因為紙張和印刷成本的大幅降低,我們就可以大規模地發行這種叫做‘周報’的東西。”
“現在各地的官道也已經修繕完畢,四通八達,這為我們將周報發行到全國各個州縣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李青頓了頓繼續說道:
“而且,這份周報我們不是免費發放,而是要收費的。”
“雖然定價不會太高,但至少可以保證我們不會虧本,甚至還能小賺一筆。”
他進一步補充道:
“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雇傭一些識字的人,讓他們到各個村子裏去,挨家挨戶地朗讀周報上的內容。”
“這樣一來,即使是不識字的百姓,也能了解到朝廷的政策和天下大事,真正做到讓整個大唐都能聽到二叔的聲音,了解朝廷的動向。”
李世民聽到這裏,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盛,顯然對李青的這個提議非常滿意。
“至於這周報上刊登的內容嘛,正版,也就是最重要的版麵,肯定要用來刊登一些重要的國策、新聞以及朝廷的公告之類的。”
“而其餘的版塊,則可以刊登一些百姓們喜聞樂見的內容,比如各地的奇聞趣事、風土人情,甚至是那些豪門大族之間的恩怨糾葛等等。”
“這樣一來,內容豐富多樣,雅俗共賞,自然就能吸引更多的百姓來購買。”
李青稍微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當然,這些都隻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份周報,我們可以將民間的輿論牢牢地掌握在二叔您的手中。”
“以後如果再遇到類似上次那種有損二叔您聲譽的謠言,您根本不需要大費周章,隻需要在周報上刊登一篇文章,澄清事實,就能輕鬆化解危機。”
李世民的眼中閃過一道精光,這話說到他的心坎裏了。
正所謂三人成虎,上次謠言事件,讓李世民徹底認識到了輿論的威力。
所以對李青把輿論權掌握在自己手裏的這個提議,他是一百個讚成。
而李青來的路上也在考慮,這次係統給的任務其實並不簡單。
難就難在要求的人數太多。
而對目前的大唐來說,最快速的傳播方式,莫過於報紙了。
到時候他把四大名著在報紙上連載就可以了,這些故事相信會有很多人喜歡聽的。
至於係統說的戲曲,評書之類的,後期肯定也會慢慢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