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好哇,都是咱的好兒孫!
“這麼說,咱還有二十年時間?”
“不賴,不賴!”
人生七十古來稀,能達到這個水平,朱元璋已經(jīng)很知足了。
至少,他現(xiàn)在知道了自己的一些舉措,給大明帶來了許多影響,要改過自新的話,還是有機會的。
“對了,你剛剛提到......”
“咱家老四以後會當皇帝,是怎麼迴事?”
“他不好好在北方戍邊,給朝廷看守門戶,為何要起兵造反呢?”
李善長會心一笑,旋即起身,到櫃子裏翻騰一陣,找出了個白色的小瓶子。
裏麵裝的,是征服爪哇國時獲贈的獎勵——
特效降壓藥!!
怕的是,等會兒聽到後世子孫的種種奇葩行為,會怒火直衝天靈蓋,血壓飆升,當場噶過去!
大小也是五十歲的人了,經(jīng)不起折騰。
萬一要是死在這裏,他和大明的仇怨,就徹底結下了。
“老朱,有個好心理準備。”
“等下要說的事,會超過你的承受範圍。”
做了一番交代,李善長給自己倒了杯酒,開始步入正題。
“說起燕王造反,奉天靖難,追根溯源,原因還是出在你的好孫子,朱允炆身上。”
“在你臨終前,曾經(jīng)問過他,若是繼位之後,那些藩王叔叔們暗懷異誌,不服調遣,甚至做出更過分的,他會怎麼處理?”
“當著你的麵,那小子嘴上說得可好聽了......”
“先以德服人,再用禮法約束,實在不聽勸告,再選擇削蕃,或者兵戎相見。”
“等到你一駕崩,他立馬變了路數(shù),什麼仁義禮智信,都不要了,直接重拳出擊,作風相當強硬!”
“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等人的鼓動下,朱允炆勒令削藩,找了幾個軟柿子練手。”
“首當其衝的,便是周王朱橚,被一道聖旨廢為庶人,發(fā)配到雲(yún)南蠻荒之地。”
“接著,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一並被廢為庶人。”
“最慘的,莫過於湘王朱柏了……”
“因被誣告謀反,得知錦衣衛(wèi)即將上門,帶著全家老小,舉火自焚而死。”
“覺得一切順利,藩王毫無還手之力,朱允炆磨刀霍霍,將目光對準了真正的對手——
駐紮北平的燕王,朱棣!”
“原本,打算借著你祭日的名頭,將燕王誘騙到京城,軟禁起來,或直接幹掉!”
“但你家老四棋高一著,楞是沒上當,推脫身體有恙,僅讓三個兒子去參加。”
“再然後,朱允炆派出親信,控製了北平周邊的軍隊,又讓人嚴密監(jiān)視燕王府的動向,捕捉一切蛛絲馬跡。”
“到這兒,無論是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還是為了遙遠的皇位,朱棣隻有造反一條路了!”
“當然,並不是說燕王不想當皇帝,恰恰相反,他比任何人都想。”
“建文初年,他設下鴻門宴,幹掉了朱允炆安插的眼線,立馬以朝中有奸臣做亂,奉先皇遺詔,起兵靖難,清君側……”
“帶著八百名府兵,堂而皇之的造反了!”
“這場戰(zhàn)爭,前後曆經(jīng)四年之久,被稱為靖難之役!”
“最終,以燕王攻破應天城,登基稱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而結束,是為永樂朝!”
“為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朱棣甚至刪改建文時期的史書,耍起了無賴。”
“對外聲稱:洪武三十五年,太祖高皇帝親自傳位給朕!”
“好小子,撒謊話連草稿都不打……”
此話一出,朱元璋更是氣炸連肝肺,銼碎口中牙。
明晃晃二目圓睜,冷森森要人膽寒,拍著桌子大喊。
“逆子!逆子!”
“咱活了半輩子,從未見過如此厚顏之人!”
“和自家侄子爭搶皇位,虧他想得出來!”
“什麼樣的爹,能生出這樣的畜生!”
“氣煞我也!”
叫嚷了半天,忽然覺得哪裏不對,氣勢便弱了下去。
畢竟,燕王朱棣是他的親生兒子,一不留神,連自己都罵進去了。
轉念一想,老四公然起兵,搶奪侄子的皇位,於情於理都說不通。
但朱允炆迫害親叔叔,矯枉過正,難道就對嗎?
說好了先用懷柔策略,小火慢燉,爭取體麵收場。
自家人嘛,有什麼不能談的呢?
結果,剛上來就使出王八拳,光有大棒子,一根蘿卜都不給,完全是把人往絕路上逼!
骨肉相殘,悖逆人倫,朱允炆那個小崽子,也真下得了手!
還有齊泰、黃子澄等人,身為臣子,居然鼓動皇帝削藩,離間皇家親情,上躥下跳的,究竟是何居心?
奶奶的,沒想到咱百年之後,大明如此不太平!
念及至此,老朱腦海中靈光一閃,捕捉到了當中某個關鍵點。
“老家夥,你剛剛說,老四僅用了八百府兵,曆時四年,就造反成功,登基稱帝了?”
“整個大明,能夠調動作戰(zhàn)的兵馬幾十萬,比例相差之懸殊,讓人難以置信。”
“朱允炆那小子,掌握著全天下的土地人口,居然打輸了?”
“要是換咱指揮,估計老四連北平城門都出不去,就被拿下了!”
“真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李善長哈哈一笑,立馬搶過了話茬,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老朱,這話算你說對了!”
“你們家,祖?zhèn)髋碌!?br />
“要是你還在位,就算借老四八百個膽子,他也不敢反。”
“所謂的靖難之役,看似是燕王在搶侄子皇位,實際多半是朝中文臣武將相互傾軋,而導致的結局。”
“甚至,是長江南北之間人心分離,發(fā)生的一次短暫內訌!”
聽罷,老朱瞪大了眼睛,覺得越來越糊塗了。
朝中文武,因何內鬥不休,一方支持朱允炆,一方支持燕王?
長江南北,又為何會產(chǎn)生矛盾?
幾個問題縈繞在心頭,朱元璋頭痛欲裂,腦子都快炸了。
“老朱,你先別急,聽我慢慢說。”
“靖難之役的爆發(fā),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偶然性,是燕王的確能征善戰(zhàn),指揮有方,從北平一路殺到應天,最終摘得桂冠,坐擁大明天下,開創(chuàng)永樂盛世。”
“但你所言也有道理,區(qū)區(qū)八百人,如何能衝破重重險阻,一路奪關斬將,擊潰數(shù)十萬明軍精銳?”
“如果說,當中沒有別的緣故,你會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