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尤以山東省為最,陸續有四股亂民橫行,更兼有匪寇趁勢行兇,洗劫百姓無惡不作。”
“五省黃冊、魚鱗冊編纂已接近尾聲,然因民亂四起,新政推行恐難以順利推行。”
錦衣衛指揮使毛驤,將調查的結果稟報給朱元璋。
朱元璋的臉色陰沉,新政推行本來順順利利。
他五日前才批準了一批吏員轉鄉官的名單,以激勵各地推行兩冊編寫出色的吏員。
今日卻傳來這樣的消息,明顯是那群士紳官員聯合起來,給他朱元璋“上眼藥”。
他老朱活著的時候,這群家夥都敢如此,那後世搞出“土木堡之變”也就不奇怪了。
“河南、湖廣、山東,還有江西與福建,新政推行皆在節骨眼兒上,他們倒是會選時間,哼!”
朱元璋冷哼一聲,道。
“可有查明幕後之人?”
毛驤想了想,說道:“聚集起來的百姓,來自各地,短時間內沒辦法查清楚。”
“不過,山東那邊的民亂臣派出的人發現了一些端倪,似乎,與白蓮教有關。”
白蓮教,可謂元末紅巾軍起義的重要推動力量,昔日韓山童、劉福通等起義領袖,皆以白蓮教為號召,反抗暴元。
早年間,朱元璋加入的紅巾軍,也隸屬於白蓮教係統,大明建立之後,朱元璋對白蓮教的政策,便是法律上的禁止與鎮壓。
《大明律》明確規定:凡造讖緯、妖書妖言及傳用惑眾者,皆斬!
白蓮教因其“妖言惑眾”,成為了大明朝廷重點打擊的對象。
朱元璋曾經數次下詔書,取締白蓮教及其變種明尊教、白雲宗等教派。
洪武六年,江西等地的白蓮教活動猖獗,引得明廷出兵鎮壓,處決教眾三百餘人。
朱元璋一聽,頓時怒了。
“白蓮教居然跑到了山東去?為何山東本地的官員,未曾有稟報的?當地的監察禦史又在幹什麼?”
毛驤小心翼翼地說道。
“陛下,山東目前局勢混亂,興許,是那邊的官員沒發現白蓮教活動的蹤跡吧?”
毛驤睜著眼睛說瞎話,錦衣衛在山東才多少人?就能發現白蓮教,反倒是山東本土的勢力發現不了?
朱元璋煩躁地背著手踱步,道。
“新政推行正在關鍵時刻,山東必須盡快安定下來,咱要派個人過去!”
朱元璋有些拿不定主意,他對朝中官員並不信任,尤其是推行新政上。
朝中大員誰不是家財萬貫?土地更是多。
讓他們去推行割自己肉的新政,他們能幹?
思來想去,朱元璋選定了一個人:“傳令,命燕王返迴京城,要快!”
朱元璋對朱棣的態度,已經悄然發生改變。
推行新政這種事必須有人去山東坐鎮,將民亂平息揪出罪魁禍首。
朱棣有本事有身份地位,舍他其誰?
朱元璋想要曆練朱棣,可消息送到了北平府,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北平府,燕王府。
朱棣捧著聖旨,有種大難臨頭之感。
“父皇上一次特意從海外到我北平府,質問我,是不是想要當皇帝,我就覺得不對勁!”
“現在父皇直接召我歸京,莫不是要對我動手?活活打死我?”
朱棣一想到這裏,屁股上就火辣辣地疼,他坐不住了拿著旨意就去了後宅。
朱棣的結發妻子,乃是魏國公徐達長女,有女諸生之稱的“徐妙雲”。
她在原本的曆史軌跡上,於洪武九年嫁給燕王朱棣為妻子,在這個時空提前了一年,與朱棣完婚。
“殿下,您這是怎麼了?慌慌張張地?”
朱棣來到後宅徐妙雲這兒的時候,迎麵撞見了徐妙雲的貼身女使彩娥。
“王妃呢?本王找他有急事。”
彩娥指了指裏麵,說道:“王妃正在書房,殿下有何事?”
朱棣得知徐妙雲所在,頭也不迴地衝了過去。
“妙雲!妙雲!”
朱棣的大嗓門離著老遠都能聽得見,徐妙雲捧著書卷,微微抬起頭。
“殿下,您,沒事吧?”
徐妙雲正是豆蔻年華,柳眉彎彎容貌精致脫俗,自有一股大家閨秀的大方與沉穩。
朱棣見到徐妙雲,忙拉著她,道。
“妙雲,禍事了!父皇怕是要我的命,你我趕快去和離,省得連累了你!”
徐妙雲哭笑不得,輕聲說道:“殿下,陛下怎麼會要您的命?休要胡鬧。”
徐妙雲以為朱棣在與她說話,朱棣卻神情嚴肅。
“吾豈能拿這種事開玩笑?父皇傳聖旨命我歸京,上一次父皇衝進王府,將我打了一頓你可還記得?”
徐妙雲點了點頭,當時她去了山上禮佛,並未在燕王府,迴來才得知朱棣被打了一頓。
“妙雲,吾怕你擔心就沒有告訴你實情,上一次父皇衝進來就問我:你小子是不是想要當皇帝?要造反?”
朱棣苦著臉,說道。
“我哪有那個心思?我也不敢啊,結果父皇將我一頓痛打,疼得我呀!”
“如今,父皇忽然命我歸京,定是不相信我說的,我估計這次去了金陵我多半迴不來了,隻是可憐了你啊!”
說著朱棣眼眶一紅,淚水倏然落下。
朱棣夫妻情深,相處融洽,朱棣一想到自己要死,徐妙雲這麼年輕便喪夫,不由得悲從中來。
徐妙雲取過旨意,看了一遍之後不由得笑了。
“殿下往日裏的沉穩去何處了?跑到塞外與蒙古人打生打死,殿下都不懼,怎麼今日糊塗了?”
徐妙雲巧笑倩兮,拉著朱棣的手。
“殿下是陛下嫡子,又是燕王,陛下怎麼可能會要你的命?再說,母後可還在呢。”
馬皇後在,就是給朱元璋套上了一層“緊箍咒”,朱元璋做不出殺子之事。
“依我看,父皇讓夫君歸京應該是有要緊事,否則這聖旨上怎麼會連寫兩個‘速歸’?”
朱棣漸漸冷靜下來,輕聲說道。
“關心則亂,我一時情急全然沒了方寸,不過,我想不出父皇因為什麼事,召我歸京。”
藩王在外鎮守邊關,非重要之事有皇帝詔書不得歸京。
朱棣心裏七上八下,就聽徐妙雲寬慰道。
“殿下,既然詔書到了便盡快出發吧,等到了金陵城自然明白為何召見你迴去。”
當日,朱棣便收拾好行裝,啟程歸京。
等待朱棣的,將是一場波及天下士人,與未來儒家命運的大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