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揚州十日
清軍在揚州的行為血腥而又殘暴不仁。
男人被繩索緊緊捆綁,像待宰的羔羊,被清軍驅趕到街衢,長矛如雨點般刺下,鮮血四濺,一具具屍體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層層疊疊。
繈褓中的嬰兒,被無情地扔在地上,利刃劃過,還未發出一聲啼哭,就已夭折在這亂世之中。
婦女們柔弱無助,慘遭清軍的淩辱和擄掠,淒厲的哭喊聲,在揚州城的上空迴蕩,久久不散。
清軍四處縱火,熊熊大火瞬間吞噬了大街小巷,富戶的豪宅、貧家的茅屋,能搶則搶,搶不了的統統化為灰燼,無數的財物珍寶,也在這場大火中化為烏有。
街巷裏,焦黑的屍體橫七豎八,腐臭的氣味彌漫在每一寸空氣中,令人作嘔。
護城河上,漂浮著密密麻麻的屍體,河水被染成了殷紅色,血腥刺鼻。
城中百姓,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隻能在絕望中等待死亡的降臨。
雖然後麵幾天,清軍假惺惺地傳令安撫百姓,命令僧侶焚化屍體,發放賑濟糧,可暗地裏,殺人事件仍時有發生,恐怖的陰雲依舊籠罩著揚州城。
“操!”周雲憤怒地一腳踢在旁邊的石頭上,額頭上青筋暴起,眼睛裏仿佛要噴出火來,“多鐸這狗賊,罪該萬死!”
吳初接過紙條,匆匆掃了一遍,臉色瞬間變得鐵青,“這幫畜生,天理難容!定要將這多鐸和清軍一網打盡,為揚州死難的百姓報仇雪恨!”
周雲在大道上來迴踱步,腳步聲急促而沉重。
良久,他突然停下,眼神堅定如鐵,“我既然來了,就絕不能讓他們美化這段罪惡的曆史!一定要把他們的暴行公之於眾!”
他轉頭看向一旁的方雲海,語氣不容置疑:“暗影司,以最快的速度把這消息傳迴汝陽。讓參讚院立刻擬寫一篇《告天下子民書》,通知向雲社,在咱們境內全力宣告傳誦。
暗影司全體出動,在其他勢力範圍內發動輿論攻勢,一定要讓天下百姓都知道清軍的殘暴,還有我夏軍誓為揚州百姓報仇的決心!
要讓所有人都知道,多鐸這惡賊,必將被點天燈,以祭揚州百姓的在天之靈!”
接著,他又轉向吳初,大聲下令:“輕炮先行,重炮隨後,和黃得功的廬州軍一起,滅掉那為虎作倀的鳳陽壽州軍!記住,一個俘虜都不要留!”
“給李過、高一功、薑雲升傳令,所有人加快行軍速度!我要在半個月後,看到他們兵臨南京城下!還有,給孫明遠傳令,碰上準塔的清軍,一個都別放過!”
軍令如山,傳令兵們騎著快馬,風馳電掣般奔出,馬蹄聲踏破寂靜,奔赴四方傳達指令。
很快,一篇《告天下子民書》在夏朝各地宣讀開來。
大街小巷、酒肆花樓、商貿場所、田間地頭,人們都在熱烈議論著。
百姓們為揚州百姓的悲慘遭遇痛心疾首,對清軍的殘暴行徑恨得咬牙切齒,憤怒的情緒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
北京城的清晨,微風輕拂,帶來一絲涼意。
可誰也沒想到,一夜之間,大街小巷都貼滿了夏朝的《告天下子民書》。
一群不識字的百姓,圍在一個識字的人身邊,滿臉好奇又焦急地打聽:“這紙上寫的啥呀?咋貼得到處都是?”
那人清了清嗓子,故意賣個關子,“寫的啥?這可是天大的事兒!”看著周圍的人越聚越多,他越發得意,提高了音量,“都聽好了,我給你們念念!”
告華夏子民書
吾漢家之眾,世承衣冠禮義,守祖宗山河,千載以來,皆以保家衛國、護佑蒼生為誌。
然今有一事,如鯁在喉,不得不告於諸公,即清軍“揚州十日”之慘禍也。
前番清軍壓境揚州。史公可法,率忠義之士,披堅執銳,誓守此城。軍民一心,眾誌成城,以血肉之軀築起抵禦外敵的城牆。
然城破之日,清軍兇暴之態盡顯,屠城之禍驟起。
十日之內,揚州城內,哀鴻遍野,慘狀難言。
男子悉被拘係,驅於街衢,長矛攢刺,血濺當場,屍橫成列。
繈褓之嬰,或被擲於地,或遭利刃,未及啼哭,已赴黃泉。
婦人柔弱,備受淩虐,或遭奸淫,或被擄掠,哀嚎之聲,不絕於耳。
清軍縱火焚屋,熊熊烈火,燃遍坊巷。
富戶貧家,皆付一炬,財物珍寶,盡為灰燼。
街巷之間,焦屍縱橫,腐臭之氣,彌漫全城。
護城河渠,浮屍蔽流,血水殷紅,慘不忍睹。
城中百姓,唿天不應,叫地不靈,求一生路而不得。
清軍者,塞外蠻夷,其性兇頑,其行殘暴。
入我中原,踐踏田廬,戕害生靈,毀我衣冠禮儀,滅我漢家尊嚴。
此等深仇大恨,吾輩安能忘之?
吾漢家子民,當振臂而起,執戈相向,以熱血捍衛山河,以生命守護家園。
莫懼強虜,莫畏艱險,為我父母妻兒,舍生忘死,驅逐韃虜,光複山河!
望我同胞,團結一心,與夏軍共複九州之安!
夏軍在此血誓:吾輩誓誅盡,屠揚州血案之兇徒,誓將,惡首清廷豫親王多鐸點天燈,為吾揚州父老複仇血恨,以慰其在天之靈。
嗚唿哀哉!
發布人:夏王周雲
弘光三年五月初八日
讀完,人群瞬間炸開了鍋。百姓們群情激憤,紛紛大罵清廷無道。
一想到自己也可能遭受同樣的苦難,個個義憤填膺,臉上滿是憤然之色。
北京城的每一個角落,都迴蕩著憤怒的痛罵聲。
攝政王王府內,多爾袞看著那揭帖,臉色陰沉得可怕,“啪”的一聲,手中的茶盞狠狠摔在地上,摔得粉碎。
“查,給我好好的查。”多爾袞氣的胸膛劇烈起伏“這粘桿處是幹什麼的,敵軍探子都如此明目張膽的在京城中行動,他們對此竟一無所知,廢物,都是一群廢物。”
王案下的大臣們嚇的大氣都不敢喘,生怕一不小心此時觸了黴頭,小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