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南京攻防 四
此時夏軍的火炮工廠有兩座,一座在澤州,另一座在汝陽。
澤州主要負責紅衣大炮和火龍神炮的生產。
這火龍神炮,因射擊時能噴出一道道火焰,像是一條火龍而得名。
它有五根炮管能依次發射五枚炮彈,這五炮間沒有停頓,打完後再清理炮膛,裝填火藥。
是戴蒼他們軍器局在明朝火器神火飛鴨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又有些像是周雲後世的火箭炮。
這火龍神炮火力連續,威力巨大。
當時清廷和明廷的紅衣大炮,打過五發之後就需停下,等待炮管冷卻,再打四發又得冷卻。
而夏軍的紅衣大炮,在改進了炮管用料和火藥後,一般能發射七八發才需停下冷卻。
而這火龍神炮更厲害,它可以連續發射五炮,重新清洗裝藥裝彈後,又能接著發射五炮。
戴蒼他們研製的時候,考慮到五炮連續發射後,炮管可能承受不住高溫而炸膛,於是將炮管縮小但加長,還由五根單獨的炮管組成,並在炮管內刻了膛線。
所以,這火龍神炮雖然炮彈小了些,但借鑒了神火飛鴨的技術,能在射出開花彈後在敵軍中間爆炸。
因此射得更遠,打得更準,且能連續發射,隻是裝藥時間比起紅衣大炮稍長一些。
這也是城內多鐸驚訝夏軍怎麼有如此多火炮的原因。不過在當時的戰爭中,一般一輪也就發射五炮,裝藥時間長點倒也能接受。
可這火龍神炮比紅衣大炮還要重二百來斤,運輸起來十分緩慢,這也是周雲在後押送這大炮時慢得像蝸牛的原因。
虎蹲炮工廠設在汝陽,因為火龍神炮的技術突破,現在的虎蹲炮也改良了炮膛和彈藥。
以前是以實心彈和霰彈為主,現在改為霰彈為主,開花彈為輔的模式。
這一改變,讓虎蹲炮成為了軍中的一大殺器,特別是對付騎兵的時候,一發霰彈出去,一掃就是一大片。
炮少的時候,可能威力還不太明顯,就像此時對付這城外三萬清騎,還有孫明遠在虞城下全殲洪承疇兩萬多軍,都是集火攻擊的厲害之處,這就是量變達到質變的結果。
清將見強攻兩翼不成,便收縮兵力,向著正前方的拒馬陣衝去。
他命人在無人的坐騎屁股上刺了一刀,戰馬吃痛,發狂地向著拒馬樁不管不顧地衝鋒而去。
就在這些戰馬衝過來的瞬間,一排排的火槍兵迅速分成三段,依次射擊。
“砰砰砰”,槍聲響徹戰場,那奔來的戰馬紛紛中彈而亡,倒地不起。
後麵的騎兵在前麵戰馬的開道下,奔到拒馬樁前。
可那些充當炮灰的戰馬,都被彈雨射倒在前進的路上。
後麵前衝的騎兵完全暴露在火槍的彈雨之下,不少還被拒馬樁刺穿,慘死在尖刺上。
前麵倒地的死馬和兵士屍首堆積如山,竟然直接鋪成了一條向外的通道。清將見狀,眼睛血紅,大喊著:“踩著屍首衝過去!”
戰馬嘶鳴著,奔騰在同袍的屍首上,衝上屍堆,越過拒馬樁,在空地上停了下來。
然而,眼前卻沒了敵人的影子,有的隻是遠處那一個擺成圓圈的拒馬樁,仿佛在靜靜等待著他們,預示著下一輪殘酷的戰鬥即將來臨。
在那硝煙彌漫、殺聲震天的戰場上,清軍騎兵的陣腳已然大亂。
他們無奈地向四周張望,眼神中滿是驚惶與不甘,嘴裏大聲招唿著同伴別再往前衝。
可在這混亂的戰場上,廝殺聲、馬蹄聲、兵器碰撞聲交織在一起,他們的唿喊瞬間被淹沒。
更多的清軍騎兵紅著眼,不顧一切地從同伴的屍首上踏過,飛躍那令人膽寒的拒馬樁。
一時間,馬嘶人吼,鮮血飛濺,拒馬樁上掛著破碎的衣物和血肉模糊的肢體。
翻過拒馬樁的清軍騎兵越來越多,就連統領三萬清騎的清將也衝了過來。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夏軍中傳來薑雲升聲嘶力竭的咆哮:“擲彈營,上!”這聲音穿透層層炮火,清晰可聞。
早已嚴陣以待的擲彈營士兵們,手臂青筋暴起,奮力將手中的轟天雷朝著拒馬陣中間的清軍騎兵扔去。
“轟!轟!”一聲聲巨響震得人耳鼓生疼,火光衝天,硝煙彌漫,炸起的泥土和碎石飛濺到半空。
清軍精騎也不甘示弱,他們強忍著恐懼與憤怒,用手中的弓箭向近處投彈的擲彈營兵士射去。
羽箭帶著尖銳的唿嘯聲,如雨點般密集。
擲彈營中不時有士兵慘叫著倒下,緊接著又是一團團的爆炸聲響起,火光在人群中此起彼伏。
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都在向對方頭頂傾瀉著致命的殺器,整個戰場仿佛成了人間煉獄。
隨著兩邊虎蹲炮的轟鳴聲漸漸停歇,卻有幾聲虎蹲炮在這邊包圍圈邊上突兀響起,這標誌著那邊的戰鬥已然結束。
局勢開始徹底倒向歸雲軍,包圍圈中的清軍騎兵使盡渾身解數,卻再也無法衝出這火力越來越密集的死亡之圈。
炮聲終於完全停歇,戰場上一片死寂,此時再無一個站著的清軍精騎,隻有滿地的雙方屍首,鮮血匯聚成河,在低窪處流淌,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濃烈血腥氣。
歸雲軍以三萬步兵火器軍對陣清軍三萬精銳騎兵,自身傷亡八千餘人,卻成功全殲清軍三萬精銳八旗。
歸雲軍的傷亡大多是被清軍弓箭射傷,被清軍騎兵正麵衝擊而致傷亡的少之又少,由此可見這撥清軍精騎的兇悍。
周雲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滿是血泥的地上,腳下不時傳來軟爛的觸感。
他望著那層層疊疊、橫七豎八的屍首,眉頭緊鎖,心中五味雜陳,不禁默念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清軍三萬大軍的覆滅,讓歸雲軍得以抽出兵力,迅速加入到南京城的攻擊中。
此時,李過率領的大軍如洶湧的潮水般,朝著那塌陷的缺口蜂擁而去。
清軍在南城其他門的兵士見狀,立刻拚了命地想要堵住這個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