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紈緩緩將手伸向朱雄英,飽含情意的輕唿一聲,“爺!”
朱雄英輕拉著李紈的小手,兩人四目相對,對方眼中,都映著自己的影子,喜歡和愛,是藏不住的。
一旁的丫鬟,手中端著一個托盤,放到桌前,緩緩的倒出兩杯酒,輕聲道:“老爺、夫人!”
兩人都知道這是什麼儀式,起身來到桌前,將酒拿起來,互相對視,兩人手腕相扣,喝下杯中酒!
朱雄英對著屋裏的丫鬟揮揮手,丫鬟識趣的退去,兩人緩緩靠近,屋內燃燒的兩根大紅蠟燭,燈火通明的燃燒一整夜!
……
兩日後!
三子找到朱雄英,躬身行禮,“老爺,宮裏和賈家來人了,一塊到的。”
朱雄英淡然道:“邀他們去正堂,我一會過去!”
這幾日,陸陸續續的已經來了不少,一般的,身份不夠的,都停留在了客棧中,身份偏高的,由三子親自去安排。
至於宮裏和賈家,還需要他親自去!
正堂幾人,此時正品著茶,一陣腳步聲出來,吸引了眾人的注意,一道身影出現,身著黑色道袍,腰間別著墨眉。
幾人頓時感到一陣氣勢,不由得心跳加快,連忙站起身,紛紛行禮!
“見過英國公!”
朱雄英輕笑道:“劉公公與我是舊相識,鏈二哥,探春都是自家人,何必如此多禮,有些日子沒見,看來都跟我生疏了。”
此話一出,眾人紛紛響應配合,沒有之前的緊張感。
劉公公順勢拉進親近感,“公子所言極是,是我等著像了,公子身上的威勢,愈發濃鬱,老奴常伴陛下身邊,也謂之驚訝。”
劉公公的話,讓賈鏈和探春,表示讚同,朱雄英神情微微一愣,他倒是沒注意過這方麵的情況,觀他們的神色,也不像說謊的樣子。
朱雄英突然關切的問道:“陛下身子可好?我離之較遠,又不能無召入京,遙想當日君臣之禮,恍如昨日。”
劉公公突然歎了一口氣,“陛下操勞國事,隻有皇後和明珠公主才能勸說一二,前陣子,想念三皇子,吐了一口血,昏了過去。”
朱雄英暗自翻了個白眼,操勞國事?我看是跟金陵鬥的吧,還什麼想念三皇子,明顯是想把不孝的名聲往三皇子頭上扣,真當我啥也不知道呢。
朱雄英正準備也跟著吐槽兩句,突然想起三皇子送來了禮物到了,份量還不輕呢,既然如此,感歎道:“哎,愛之深,責之切,陛下對三皇子疼愛有加,不然也不會讓三皇子去金陵。”
朱雄英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孫婉了,腦海裏,不由的浮現之前的場景,李煜還是在皇子時期,生的這幾個皇子。
據錦衣衛探查得知,李煜早年間,聲色犬馬,身體玩壞了,後來又跟明珠母親爆發劇烈爭吵。
初登大寶,開始勤政,以至於氣血枯萎,等到明珠母親過世後,為了取得宰相孫興的支持,迎娶現任皇後,孫婉!
一想到水蜜桃般的皇後,居然在宮裏守活寡,不由自主地感歎了一聲,“可惜了!”
在場眾人隻以為,是為皇帝感到可惜,劉公公連忙勸慰,“公子心憂陛下,想來等三皇子大些,會理解陛下的苦心的。”
聊完公事,開始談論起私事,看向一旁的賈鏈,“鏈二哥,老太太身體如何?”
賈鏈連忙開口,“老祖宗身體康健,隻是想念孫女,偶爾傷心流淚。”
朱雄英歎了一口氣,“前些時日,嶽父迴信,感歎骨肉分離,隻是兩地太遠,不然還能帶元春迴去看看。”
賈鏈拱手道:“英國公言重了,鎮守邊關重鎮,護我大慶百姓安危,老祖宗,二老爺會理解的。”
朱雄英看著探春,打量一番,較之前有明顯變化,“家裏怎麼舍得讓你趕來,離的這麼遠,也不知道你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大婚後,你就留在這,陪元春吧。”
此地離金陵,用馬車少說也要走一個月,不得不說是一段折磨。
探春麵無表情,看向一旁的賈鏈,畢竟下麵的話,不適合讓她開口。
幾人的目光,讓賈鏈如坐針氈,賈探春的到來,是賈家共同商議的結果,王夫人想讓探春作為元春的滕妾。
王夫人為了讓元春在府裏獲得更多優勢,跟賈母和賈政商議,賈母倒是沒有任何意見,王夫人對探春的婚事,有絕對的主導權。
隻是賈政有些猶豫,探春還未及笄,談滕妾為時過早,不過,也沒有直接幹涉王夫人的做法。
選定自己宗族或者親姐妹為滕妾,算是正常決策,畢竟以探春的庶出身份,也隻能為妾,或者選定地位不高的為妻。
地位不高的,對賈家一點意義沒有,王夫人也跟探春說起過這個想法,希望她能及笄後,幫助元春。
賈鏈借坡下驢,“英表弟說的是,這一路來並不容易,就讓探春在這吧。”
“老祖宗和二太太帶來些東西,讓我把東西交給元春。”
朱雄英開口道:“元春在薛家呢,從薛家出嫁,等晚點,讓三子送過去。”
輕輕拍了拍手,後麵走出兩個丫鬟,朱雄英看向探春,“你跟著她們先去後院找玉兒她們吧,選一處住處,等有空,我在帶你去。”
探春帶著幾名丫鬟,福了一禮,跟著丫鬟前往後院。
賈鏈向著門外喊道:“晴雯,進來!”
門外走進來一個丫鬟,帶著一個小包袱,水蛇腰,削肩膀,眉眼間,又有些像玉兒,生的模樣很標致。
向朱雄英行了大禮,“奴婢晴雯,見過英國公。”
朱雄英也知道眼前之人是誰了,不是說牙尖嘴利嘛,看著也不像呀。
賈鏈在一旁解釋道:“晴雯是賴家教養的,是送給英表弟大婚的禮物。”
看向跪在地上的晴雯:“把東西拿出來!”
晴雯聽話的從小包袱中取出一個盒子,送到朱雄英手上,將盒子輕輕打開,盒子裏最上方放著一封書信,下麵放的銀票,估算著大概,應該在十萬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