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構寫給嶽飛的書信當中是支持嶽飛北伐,這一點也成為了趙構支持北伐的證據。”
“但現實不一樣,現實當中是嶽飛攻破的朱仙鎮,連忙寫信給趙構要求征兵,直搗黃龍。”
“嶽飛的書信送到趙構手上這裏需要幾天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裏麵趙構已經發出了12道金牌要求嶽飛退兵。”
“前麵我們也講了嶽家軍的組成,嶽飛麵對這種情況無奈退兵。”
“當趙構接到嶽飛的來信,滿臉吃驚這才知道嶽飛原來在前線打了一場大勝利。”
“麵對嶽飛的請求,趙構同意了。”
“寫了書信給嶽飛,希望嶽飛加油,繼續打。”
“當嶽飛收到了趙構來信,迴頭看著自己已經退下來的部隊,心中悲憤不已仰天長嘯。”
“這錯過了最佳的時機。”
“曆史就是這麼的曲折,不會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實現,可能會因為一件小小的事情影響曆史的進程。”
聞言,觀眾不由得覺得可惜啊!要是書信能快一點送到,要是趙構的令牌下達之後嶽飛沒有退兵多好。
趙匡胤:更加難受了,南宋為什麼命運如此曲折,好不容易有這種機會了。
韓信:“戰爭就是如此,很多甚至都不知道怎麼就輸了,這隻能說南宋命不太好。”
葉楓:“時間和後勤是決定戰爭結果的關鍵因素。”
“近代戰爭的遼沈戰役,人家也是用無線電臺和電話時時刻刻了解前方的情況,才指揮了百萬軍隊。”
“後勤是靠鐵路運輸才滿足,裏麵也有對遼沈戰役的環境表現,水道縱橫,河流眾多交通不方便。”
“楊廣腦子一熱動員了百萬軍隊去打小小的高句麗,簡直就是拿大炮打蚊子,結果蚊子還沒打死。”
“第二個小問題,後勤不足。”
“民夫運10石糧食到前線損耗可以達到9石,換言之民夫在路上消耗的糧食遠遠大於送到前線的糧食。”
“天底下的糧食就那麼多,從後方運到前線完全不足以支持楊廣的百萬大軍。”
“楊廣沒有考慮這些問題,他的腦子裏麵就想著用百萬大軍橫推高句麗。”
“怎麼說呢?就像玩戰爭遊戲一樣。”
葉楓用手指點在屏幕上,打開一款戰爭遊戲,隨便用手一點npc就按照指定的路線攻打敵方。
“這樣是不用考慮其他問題,指揮問題多簡單,糧草問題多簡單,行軍問題多簡單。”
“我們現在才能體驗的遊戲,人家楊廣早在1000多年前體驗上。”
“這些都不是問題,隻要快速將高句麗橫推過去,這些問題並不是很大。”
“當時的兵部尚書段文振無法阻止楊廣攻打高句麗。
“於是,拖著病體給楊廣上書,告訴楊廣要怎麼樣去打高句麗。”
“詳細的分析了遼東地區交通不便,天氣非常不好能打的時間有限。”
“他上書第一句就是臣竊遼東小醜,分析了高句麗人的人品。”
“說這些人沒有道德可言,絕對不要接受他們的口頭投降。”
“現在河水降低,應該快速行軍,避免河水暴漲之後難以行軍。”
“一路從陸地走,另外一路從水路走打他一個出其不意,攻破城池。”
“如果不能及時攻下,那麼大軍將陷入斷糧,一旦撤軍強敵就會進攻,到時候就危險了。”
“後麵的李世民攻打高句麗就按照了這種打法,絕不戀戰。”
“楊廣完全不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
“打法突出一個字,莽”
“經過前期慘烈的交鋒,隋軍好不容易包圍了遼東城,眼看就要攻下遼東城了。”
“楊廣為了更加的風光,頒布詔書如果高句麗投降,那麼必須立刻停止進攻進行撫慰。”
“史書:又敕諸將,高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嬴政:“神仙打法,難怪百萬大軍都打不過,身邊有豬隊友啊!”
劉邦:“牛逼,打仗還能這樣打。”
部分觀眾:“老師,將在外軍令有所不能接受,前線的那些將領難道就一定要聽楊廣的命令嗎?”
一邊的觀眾就提醒道:“受降使者直接聽楊廣的話。”
葉楓:“受降使者完美的實現楊廣的命令,隻要遼東城裏麵的敵人舉白旗。”
“這就是受降使者的任務,將領沒有辦法,不得不聽。”
“高句麗一聽這消息,每一次隋軍都要攻破遼東城,遼東城裏麵的守軍直接舉白旗投降。”
“等到隋軍把投降的消息送到楊廣麵前,問楊廣接不接受投降。”
“遼東城守軍趁著這段時間修整城池,加強防備,而隋軍隻能眼巴巴在那裏看著。”
“等到對麵重新準備好,再發起進攻。”
“遼東城守軍接二連三用投降來爭取時間,來戲弄隋軍。”
“好不容易城要攻破了,結果對麵舉白旗投降了,接到命令後撤不能繼續進攻了。”
“等到對麵不想投降了,隋軍又一次進攻,城又要破了,對麵又投降了。”
“還記得前麵兵部尚書是怎麼說的,絕對不能接受敵方的投降,必須快速的攻城橫推過去。”
“楊廣完美踩到坑裏麵去了,這還是他心甘情願去踩。”
“大軍遲遲無法攻陷遼東城,楊廣憤怒將原因歸結於將領,把那些將領找過來罵了一頓。”
“遇到了這種腦子發抽的領導,那些將領又能怎麼辦呢?”
“隋軍長時間的陷入遼東地區,糧食短缺的問題也開始顯現了,”
“楊廣完美的避開了所有正確答案。”
“第一次失敗。”
觀眾:“我上真的行了,直接在那裏睡覺都有可能比楊廣做的更好。”
一位觀眾道:“楊廣學習劉徹的作風,當年隋朝官員講述劉徹出關的場景就和楊廣差不多。”
“劉徹是大軍間隔三十裏,楊廣大軍間隔四十裏都有受降使者。”
“楊廣想要學習劉徹用大軍壓製的辦法來迫使高句麗投降,結果模仿不成功。”
“計劃跟不上現實。”
劉徹:“我就說好熟悉,原來是模仿我的打法,小子模仿不來吧!”
葉楓:“第二次征高句麗,楊廣間隔不到一年就重新百萬大軍征伐高句麗。”
“這一次戰術上沒有問題,但後麵楊玄感起兵造反了。”
“楊廣隻能舍去所有輜重快速退兵,班師迴朝平定叛亂。”
“高句麗看著隋軍遺留下來的物資,笑開了花。”
“導致第二次失敗。”
“而楊廣平定楊玄感造反之後,追查這件事情的相關人員,受到牽連被殺害的人高達三萬人以上。”
“並且楊玄感在洛陽打開糧倉賑濟的老百姓也要被追查。”
“第三次征高句麗,楊廣不顧天下動亂不安,反正就要出一口惡氣。”
“堂堂大隋至高的皇帝居然在小小的高句麗這裏吃了虧。”
“各地的老百姓在前往高句麗的路上很多人上山當盜匪去了,而楊廣不顧一切攻打高句麗。”
“而這一次高句麗在楊廣的人海戰術之下擋不住了,別人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楊廣是損一萬,傷敵八百。”
“高句麗國君高元派出使臣向楊廣投降了,並且將逃亡高句麗的造反將領押送給楊廣。”
“楊廣終於出了這口惡氣了,於是下令班師迴朝。”
“前線的最高將領來護兒人都要傻了,好不容易快把高句麗消滅了,現在班師迴朝,那打高句麗幹嘛?”
“繼續打啊!以後再也沒有這種機會了。”
“其他將領阻止了來護兒,他們並不想要受到楊廣的懲罰,來護兒見狀隻能聽從。”
“第三次征高句麗草草結束。”
“隋朝也因為楊廣的暴政正式進入隋唐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