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手自古有之,且讓我們扒一扒曆史上那些神迴複】
有人麵麵相覷,什麼段子手?什麼神迴複?有若有所思的,想到什麼,臉色一會兒青一會兒紅變來變去,讓一旁的好友看的嘖嘖稱奇!自然還有那樂子人,手中折扇輕搖,坐等樂嗬!
【一位客人送給王家一頭獐和一頭鹿,看到王安石的兒子王雱,於是問道,“哪一個是獐,哪一個是鹿?”
年幼的王雱並不認識這兩種動物,但他機智地迴答:“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這個迴答讓客人大為驚奇!
還在想怎麼迴複的人,聽到這迴答,不禁撫掌,大為震驚,“妙啊,獐邊是鹿,鹿邊是獐!果真聰慧,生子當如此!”
彼時已經失去兒子的王安石心中悲痛,“斯文實有寄,天豈偶生才?一日鳳鳥去,千年梁木摧!
有知曉其人的,麵露複雜和惋惜,這位“臨川三王”之一的王元澤、王太祝,性敏甚,未冠己著書數(shù)萬言。工於詩詞,詩作清新自然,頗有父風。
“相思隻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恨被榆錢,買斷兩眉長鬥” 等,清新婉倩,人所不能及。足見當年臨川王氏家學一斑。
時人稱作“小聖人”,但卻有人以不實之言汙其名諱,以著書盡言誣蔑之辭。
其目的不過於為了使天下後世之人,惡元澤因並惡荊公。後成千載奇冤,不可複解矣。千百年來的巨大冤屈,已經無法再解決了。
【張繼先是道教正一派的第三十代天師,曾被宋徽宗召見。宋徽宗開玩笑問他:“在龍虎山,是否見過龍和虎呢?
張繼先迴答說:“在山上常常見到老虎,今天才見到龍顏。”】
這話讓一些人拍案叫絕,不僅化解了宋徽宗的玩笑,還巧妙地恭維了皇帝,果真是九歲便繼承了天師之位的人。
其中問話雖是玩笑,但暗藏玄機,要說沒見過,你這個天師也太一般了吧,連龍虎都沒見到,要說見過,你這地方既有龍又有虎,代表著什麼,有帝王之氣啊,皇帝能放心嗎?
宋徽宗多次召見這位張?zhí)鞄,頗受他的青睞!想起自己曾問及長生不老,提到想要跟隨天師學成仙的術法。這迴複可真是讓他刻骨銘心,這位張?zhí)鞄煿嬗羞^人之處!
天師答:長生不老都是那些鄉(xiāng)野村夫,吃飽了沒事兒幹去鼓搗的,並不適合像您這樣九五之尊的人去追求,清靜無為、同堯舜帝相媲美,才是您追求的目標啊。趙佶哈哈大笑,自此止了求仙問道的心!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洛陽拜訪名士李元禮,一番交談後,李元禮和賓客們都對孔融的才華十分讚賞?墒且灿胁蛔R趣的,晚到的陳韙掃興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結果孔融說了一句話讓他啞口無言,“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陳韙無言以對!
無數(shù)人大笑起來,這反擊何等巧妙,表麵上是對陳韙童年智慧的肯定,實際上是一種諷刺,暗示陳韙現(xiàn)在並無顯著成就!果真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孔文舉!
有素來仰慕這位孔北海的,向周圍之人說起“一門之爭”的故事!
彼年,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逃到孔褒家中,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泄露,孔褒、孔融則被逮捕入獄,但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兹谡f:“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笨装f:“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惫倮魡査麄兊哪赣H,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币婚T都爭著赴死,成為美談。
自然也有麵露惋惜的,人無完人,事無完美,尺有所短,寸有多長,即使是最優(yōu)秀的人或事物,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處。
這位自幼便以“融四歲,能讓梨”聞名曲阜的孔文舉,自負於才氣秉性,立誌平定國家的危難,但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未能成功。後被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等罪名處死。可歎可悲!
【楚漢相爭時,劉邦被項羽圍困,項羽威脅要烹殺劉邦的父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劉邦卻迴應說:吾與羽俱北麵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我們是結義兄弟,你的父親就是我的父親,如果你要烹殺他,請分我一杯湯!
此時正被項羽綁在案板上的劉太公,望著旁邊的大鍋還有鍋下的熊熊烈火,隻想嗬嗬一笑,劉季啊劉季,你可真是個大孝子啊!
正在西麵的劉邦心中自有溝壑,對項羽了解至深,此事並不會成真!自古以來,孝道被視為至高無上的美德,且項羽自況出身貴族,若是行此等之事,定會落人口舌,流有惡名!此等所為被世人所鄙,不得人心,不為人道也,定會被左右相止!
有人對項羽在政治策略上的幼稚和短視鄙視,項羽未能認識到,單純依靠暴力和恐嚇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激化矛盾,使對手更加堅定地反抗。
而漢王在麵對項羽的威脅時,表現(xiàn)出了冷靜和機智,既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又避免了直接對抗項羽的威脅!也隻有漢王這般之人,才能將天下收入囊中!
李世民在太極宮內與眾朝臣相談,提及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guī)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
從前漢高祖不過是農家子弟罷了,他提著三尺長劍奪取了天下,進而規(guī)劃得如此宏大深遠,使得恩澤流傳給後代子孫,離不開他善於任用賢能之臣,這些賢臣為他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和支持,共同創(chuàng)造了漢朝的繁榮盛世。
朕雖不明,幸諸公數(shù)相匡救,冀憑嘉謀,致天下於太平耳。我雖然不算明君,幸虧你們多次匡正補救過失,希望憑借你們直言鯁議,以實現(xiàn)天下太平啊!
【春秋時期,楚國攻打隨國,隨國質問:我無罪,為何進攻?
楚國霸氣地迴答:我蠻夷也!
我是流氓,想打誰就打誰,還需要理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