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伐隨.隨曰: 我無罪. 楚曰: 我蠻夷也.】
天幕下春秋時期的人目瞪口呆,雖說楚國地處蠻荒偏遠地區,向來被其他國家所鄙,不受周天子待見,但也不能直接以此為由,做出失義之舉啊!禮崩樂壞啊!有沒有道義了?
咱們打仗向來講究禮節,在開戰之前,雙方必須先遞交宣戰書,寫明開戰的理由,以示光明正大。在戰爭開始時,必須等到雙方都排兵布陣結束,才能擊鼓作戰,否則被認為是不仁義的行為。
如果敵軍選擇撤退,一般情況下不追擊。如果敵軍戰士在戰鬥中受傷,必須馬上停止戰鬥,讓傷員迴營療傷。兩方戰車的數量必須均等,即敵軍出動十輛戰車,我方也出動十輛戰車。雙方戰車交錯的一瞬間,車上的戰士用戈互相敲擊,這是戰場上的禮儀之一。
在戰爭期間,雙方都不允許斬殺對方的使者。戰爭必須在雙方邊界進行,不允許在一國的腹地進行。如果一方國家遇到天災人禍、君主去世、瘟疫等狀況,另一方必須終止戰爭。
所以你楚國是鬧哪樣!師出有名懂嗎?“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出師須有名”等諸多約定成俗的規則,都沒聽過嗎?
有中原諸國之人嗤之以鼻,果然是莽荒之輩,不知禮節的下等人!維汝荊蠻、蠻羋蠻矣,不外乎是!
楚人不遵從周禮,作獸皮羽衣的蠻夷打扮,行為舉止更是粗鄙,屢屢大唿“不服周”,蠻夷也。
自然也有人點頭稱好,楚王真性情也!楚國因遠離中原文化圈,得不到中原各國的認可,始終被當作蠻夷看待。
但楚人並沒有因他人的輕視也自暴自棄,數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奮鬥,以丹陽為立足點,向南發展,最終成為了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可謂是令人佩服!
此時作為漢陽諸姬”之中最為強盛,楚國北擴的眼中釘、肉中刺的隨國,有苦說不出。
周王室讓我們這些姬姓諸侯,監控南方蠻夷之國,遏製楚國北進,我隨侯可謂是兢兢業業,一刻也不鬆懈,可我沒想到他楚國不講禮節啊!他說打就打,連給我準備的時間都沒有哇!
他是流氓,我輸了!他楚王說讓我替他轉告天子,封楚國國君名號,我隨侯也做了,但天子不同意啊!他楚國又開始打我!哇的一聲哭出來!
楚武王冷笑,你們中原各國一直把我們當作蠻夷之地的野人,既然我是蠻夷,自然也就不需要守你們的道義。
我楚國可不吃這一套,你們總說我是流氓,不與我同列,所以今天我就是流氓了,我怕誰,打你還要理由了?你小子還上了天咧!
明明我也臣屬於周,但你們都看不起我,都嘲笑於我,周天子給我最低等的爵位是吧,我養精蓄銳,向北擴張!
我實力強盛,隻是想要一條可以通往“中原的路”,周天子不給我封號是吧!那我就自稱王號!什麼諸侯僭號稱王,都是你們逼我的!
當了王自然就要有自己的附庸國,我開的沈鹿之會你們不願意來是吧,那就隻好把你們統統滅掉嘍!
天幕下有人連連點頭,說的很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他都流氓了,你還要求他什麼?至於道義,流氓沒有這東西!
【元帝皇子生,普賜群臣。殷洪喬謝曰:“皇子誕育,普天同慶,臣無勳焉,而猥頒厚賚。”帝曰:“此事豈可使卿有勳耶?”
晉元帝生了一個皇子,心情大好,就大加賞賜群臣。有一個叫殷洪喬的大臣就拜謝道:“皇子的誕生,全天下之人都應該慶賀,隻是臣沒有功勞,不敢領受豐厚的賞賜”。
聽了他的話皇帝黑臉道:我老婆生孩子這事還能讓你幫忙?】
天幕下眾人紛紛咳嗽起來,你這說的是人話嗎?你要是有功勞,那不就是……咳咳,咱請問,這位馬屁精後麵還活著嗎?活著嗎?純好奇!
有人麵露疑惑之色,對此人之名並無耳聞,一旁的友人麵露不屑,“付諸洪喬”“殷浩之父也!”
聽到付諸洪喬一詞,這才恍然,都下人士因其致書者百餘函,行至石頭城,皆投水中,說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
豫章太守殷洪喬,在離任時,很多人委托他捎帶書信迴家鄉,他很客氣地接受了100多封信,可到了石頭渚就將信全部扔進河水裏,當人們收不到信總聯想到信是托洪喬捎帶的。
提起殷浩,這便是赫赫有名了!那位";思緯淹通,比羊叔子”的殷淵源!見識肚量清明高遠,年少負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
有人曾問殷浩:";將要做官而夢見棺材,將要發財而夢見大糞,這是為何?";
殷浩答說:";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將要做官而夢見死屍;錢本是糞土,所以將要發財而夢見糞便。";
此番言論令無數人拜服,其人沉厚純良,學識博大,風韻高雅,聲望蓋過當時之人。
兩度任職,肅清萬裏,功勳昭著,後出鎮壽陽,驅逐豺狼,剪除荊棘,網羅人才,開荒屯田,飽經風雨,盛名一時。
【南朝人沈約總結出了古漢語的四聲,分別是平、上、去、入,當時已被眾多的人所接受。隻是當時的皇帝卻非常的看不上他這個成果,所以總想挑刺。
一次他就問另外一個音韻學家周舍什麼是四聲,周舍是接受沈約總結的,但是如果就那樣迴答的話,皇帝肯定會不高興,給他小鞋穿。
於是他就迴複了一句:“天子聖哲也”】
有人撫掌,連連稱“善”!看似是在稱頌皇帝,但是這四個字剛好又是平、上、去、入四聲,既迴答了皇帝的話,又稱讚了皇帝,令皇帝完全沒有理由降罪支持這四聲的周舍!
【金聖歎被斬首之前還不忘給人們留下個段子,當時要行刑的時候,他悄悄的對劊子手說:“請第一個砍我的頭”。
劊子手有些生氣:“憑什麼要聽你一個死刑犯的”,然後金聖歎就說,自己的左右耳朵裏都藏著張銀票,隻要先砍了自己的頭,那個銀票就歸劊子手了。
劊子手一聽,就同意了第一個砍金聖歎的頭,到了行刑的時候,他將金聖歎的頭砍了下來,果然從他耳中滾出了2張紙團,他打開一看卻氣得半死,因為那並不是什麼銀票,而是分別寫著“好”、“疼”兩字的紙條。】
明朝之前的人麵露古怪之色,這是拿性命來幽默的吧!不是,你都要砍頭了,你搞這一出,好笑嗎?嚴肅一點行不行?
有人哈哈大笑,自然好笑!此人當為我友啊!恨不能生於同朝!這般有意思之人,世間少有啊!
清朝之後有知曉這位大文學家、文學批評家的,紛紛搖頭,才華橫溢,任性到天上沒有,地上一個!也隻有他金聖歎了!
說出“恰似自古迄今,隻我一人是大材”,可謂是狂妄至極!但,他就是有才!還是個奇才!連皇帝都說,“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
至於這位大才平生之事,可不僅僅隻這一遭,可謂是令人哭笑不已!
有人向左右緩緩道來這位金聖歎去考科舉之事。卻說科舉題目是:如此則安之動心否乎?
此題出自孟子《公孫醜上》。公孫醜問孟子: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先生如果擔任齊國的卿相,有機會實行你的主張,即使因此而使齊國成為霸主,甚至稱王於天下,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如果這樣,您動心不動心呢?
孟子迴:否,我四十不動心。(不,我四十歲起就不動心了。)
金聖歎一看,這問題明顯就是故意不說前提條件嘛!直接問動不動心,卻不說因什麼而動不動心。所以,首先是要把題目補全。
於是,金聖歎開始了他的創意。他先寫:空山窮穀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而外,有美一人,夫子動心乎?
無人看管的黃金和荒郊野外的美女放在麵前,請問孟子老先生,動不動心?
看到沒,題目補全了,很好!接著他再開始寫答案。孟子不是說他四十歲開始就不動心了嗎?那就說明他四十歲之前會動心啊!
於是,金聖歎奮筆疾書: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一氣嗬成寫了39個“動”字!
完了自己拿起一看,嗯,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完美!然後就這樣交卷了……
主考官一看卷差點沒背過去,結果當然是沒考上。
【元代有個文人經常對別人說:“我平生最喜歡東坡了。”
有人於是問他:“蘇東坡有文章,有歌賦,有詩詞,有書法,還有東坡巾,您最喜歡的是哪一樣呢?”
此人卻答:“我最喜歡東坡肉。”聞者大笑。】
天幕下聽到此的小孩子吸溜口水,大聲讚同,我也喜歡東坡肉耶!
一旁的老父親抄起藤條,讓你讀書,就學了個這!除了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也很好吃好不好!
自然也有不屑一顧的,此乃對牛彈琴,俗!
【《梅花草堂筆記》中,“有徐行雨中者,人或遲之。答曰:‘前途亦雨。’”
下雨天,有一個人沒撐傘,卻在路上慢慢悠悠地往前走。有人就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快點走。那人迴答說:“因為前麵也有雨啊!”】
有人默默放下手中的茶盞,沉默是此時的共鳴,讓你多嘴,讓你多嘴!非要多問一句!
【魏晉名士劉伶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有一次他忽然來了興致,竟然在官邸脫光了衣服,一絲不掛地飲酒。
恰逢客人來訪,他不僅不趕緊穿上衣服,還自顧自喝酒。有人見他如此不雅,就譏笑他。
他卻一本正經地反駁說:‘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我把天地當房子,把房子當衣褲,你們怎麼鑽到我衣褲下了?)】
有人不語,這是耍流氓吧!是吧!放浪形骸!這是對禮法的蔑視!
有知曉這位竹林七賢之一的,也隻能歎一句,不愧是他啊!“醉侯”!
以狂飲而留名,堪稱千古第一醉鬼。嗜酒如命不說,醉酒後喜歡放飛自我,無視禮儀,任性胡為,乃是酒徒中的酒徒,醉鬼中的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