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實是個挑戰,\"李長生坦誠地迴答,\"但我們可以從簡單做起,逐步提高係統的智能化水平。第一代數控機床可能隻具備基本的位置控製功能,但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會不斷增加更複雜的感知和控製能力。\"
隨著討論的深入,專家們從最初的懷疑逐漸轉變為積極參與,有人提出技術難點,有人建議可能的解決方案,整個會議室變成了一個熱烈的頭腦風暴現場。
李長生適時總結道:\"同誌們,通過今天的討論,我相信大家已經認識到數控機床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接下來,我建議成立一個專門的研究小組,由機械、電子、計算機等各領域的專家組成,共同攻關這項技術。\"
他看向坐在角落的趙剛,得到了對方肯定的點頭。
\"我還有一個更大膽的設想,\"李長生繼續說道,\"如果數控機床項目成功,我們可以進一步發展,建立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計算機輔助製造。屆時,從產品設計到生產製造,整個過程都將由計算機控製,徹底革新我國的工業體係。\"
他的話引發了新一輪的熱烈討論,專家們紛紛發表看法,有人激動地暢想未來,有人冷靜地分析技術路徑,整個會議室沸騰起來。
李長生轉身麵對全場,聲音沉靜而有力:\"各位專家,我知道數控機床的構想對於現在的技術水平來說像是天方夜譚。但請迴想一下,半年前,當我提出''曙光一號''計算機的設想時,何嚐不是同樣遭到質疑?然而今天,它已經成為現實,甚至超出了我們最初的期望。\"
他指著牆上掛著的\"曙光一號\"照片:\"這臺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科學計算,還能輔助我們完成原本需要數十名工程師花費數月時間才能完成的設計工作。更重要的是,它能根據我們輸入的參數,自動計算出最優的加工路徑和工藝參數,這正是數控機床所需要的核心技術基礎。\"
那位留蘇專家依然困惑:\"但即使有了最優參數,機械係統的精度依然是個無法逾越的鴻溝啊!\"
李長生微微一笑:\"吳教授,這個問題很關鍵。確實,按照常規思路,我們很難一步到位製造出足夠精密的機械係統。但我們可以采用一種漸進式的方法——\"
他走到黑板前,畫出一個循環圖:\"首先,我們用''曙光一號''計算出現有機床能達到的最高精度加工方案,製造出第一代數控機床。然後,用這第一代機床製造更精密的部件,組裝成第二代機床。如此循環,每一代都比前一代精度更高,功能更強。\"
\"這……這相當於機床在自我進化!\"一位年輕的機械工程師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李長生點頭:\"沒錯,這正是計算機輔助製造的魅力所在。我們不需要一開始就做到盡善盡美,而是通過不斷迭代,逐步接近理想目標。\"
那位一直持懷疑態度的機械老廠長皺著眉頭思索了一會兒,突然抬起頭:\"小李同誌,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說白了,就是先讓計算機當''師傅'',教機床怎麼幹活,然後機床再反過來幫助自己提高水平,對吧?\"
\"林師傅一語道破天機!\"李長生笑著讚同,\"這正是我們的技術路徑。\"
軍工廠廠長敲了敲桌子:\"李所長,假設這個設想可行,你預計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看到第一臺實用級數控機床?\"
李長生沉思片刻:\"如果一切順利,從立項到第一臺樣機問世,大約需要一年左右。再經過半年的測試和改進,就能投入小規模生產。兩年後,我們可以開始第二代機床的研發。五年內,我相信我們可以擁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數控機床生產線。\"
\"五年?\"一位專家難以置信地叫出聲來,\"按照常規技術發展規律,這種跨越至少需要二十年!\"
李長生平靜地迴應:\"二十世紀是技術爆炸的時代,舊的發展規律已經不再適用。有了''曙光一號''這樣的強大工具,我們可以壓縮創新周期,實現彎道超車。\"
\"再詳細說說具體技術實現吧,\"一位電子工程師插話道,\"尤其是控製係統與機械係統的接口部分,這恐怕是最大的技術難點。\"
李長生點點頭,走迴黑板前,詳細畫出了控製係統的結構圖:\"控製係統分為三層——最上層是''曙光一號''計算機,負責複雜的軌跡規劃和插補計算;中間層是專用的數控裝置,將計算機指令轉換為電氣信號;最底層是伺服係統,直接控製電機運動。\"
他指著圖中的關鍵節點:\"這裏,我們采用一種全新的位置反饋機製,通過光電編碼器實時監測各軸的位置,確保控製精度。同時,我們還會部署多種傳感器,監測切削力、溫度、振動等參數,實現閉環控製。\"
電子工程師瞇起眼睛:\"光電編碼器能達到什麼精度?\"
\"理論上可以達到0.001毫米,\"李長生迴答,\"這對於第一代機床來說已經足夠了。\"
一直沉默的中央工業部代表突然開口:\"李所長,你剛才提到武器裝備的精密製造。能否舉例說明,數控機床對國防工業具體有什麼幫助?\"
李長生環顧四周,注意到軍方代表越發專注的目光,他走到講臺中央,語氣變得更加嚴肅:\"數控機床對國防工業的意義,堪比原子彈對國家安全的意義。\"
會議室內一片寂靜,所有人都被這個大膽的比喻震住了。
\"這絕非誇張,\"李長生繼續說道,\"現代武器係統的核心是精密製造能力。一枚導彈的製導係統、一架飛機的發動機渦輪、一艘潛艇的螺旋槳——這些關鍵部件的製造精度直接決定了武器性能。提高0.1毫米的精度,可能意味著射程增加數十公裏,命中率提高數倍。\"
他指向黑板上的圖紙:\"數控機床能夠加工出人工無法實現的複雜曲麵和精密零件,這將使我們的武器裝備性能產生質的飛躍。更重要的是,它能大大縮短研發周期——新型號的研製速度可以從年縮短到月,甚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