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兒子和二兒子性格對換一下,弘治皇帝會非常開心。
可現在二兒子一天天長大,展現出來的學習能力和天資,不得不讓弘治皇帝開始擔憂起來。
老大沒心沒肺,天天嚷嚷著要傳位,可老二什麼心思,弘治皇帝也不清楚。
朱厚煒搖搖頭道:“阿耶,我不想要大哥的太子位置。”
“大哥對我很好,我隻想和阿耶多學點本事,以後就藩於藩國無愧於民,若大哥需要我,也能無愧於兄長。”
聽著自家二兒子這麼迴答,弘治皇帝顯得很是欣慰。
雖然他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但他相信自家兩個兒子一定不會在皇位上起什麼爭端。
如果換做任何一個皇帝,或許都會考慮子嗣爭奪皇位反目成仇的問題。
但弘治一朝不會發生這種情況,這兩個小家夥似乎對皇位都不那麼感興趣一樣。
說朱厚煒年紀還小能說得過去,但朱厚照年紀大了啊,依舊對皇位漠不關心。
弘治皇帝也不再繼續糾結這些問題,想太多沒用,現在應該集中精力去對付文官們才是正事。
“成了,不說這麼多了。”
“你說的不錯,陳玉是要該升遷升遷。”
“朕先迴去處理政事,你自己玩吧。”
朱厚煒噢了一聲,目送弘治皇帝離去。
此前弘治皇帝和文官們也不是沒鬥爭過,隻是雙方有來有迴,都會微妙的保持某種平衡。
但朱厚煒看得出來,這次情況大不相同,雙方似乎都鉚足了勁,誰也不會讓步。
誰若是輸了,那一方的權力將會無限下降,文官們是絕對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的。
就如弘治皇帝說的那樣,他對文官們讓步了一輩子,為了自家兒子,也該強硬一次了!
哪怕史書上的名聲並不那麼好聽,哪怕他現在手中能打出去的牌並不多,但有皇帝這個身份就足夠了。
很多人總會說弘治皇帝在曆史上是對文官們讓步以換取好名聲,可實際從他獨自登基到坐穩大位以來,所有的事都需要靠自己,沒有人能幫著他。
這是在前期政治鬥爭妥協後的結果。
十二年,他在和文官士大夫對立中都處於劣勢,但這一次,他決定動一動天平了,即便失敗後,可能結果會更壞,可能自己的權力會被繼續限製,為了自家兒子,也在所不惜!
當弘治皇帝迴到乾清宮後,立刻下令給內閣吏部,擢升右僉都禦史陳玉為左僉都禦史。
內閣和吏部當即將弘治皇帝的旨意給打了迴來,在明朝的行政係統中,想要升遷,必須內閣和司禮監、吏部全同意,才能實現官職的升遷。
單純皇帝的降職,內閣是有權利駁迴不執行的。
沒有內閣和吏部簽署的升遷調令,其他士大夫是不認的,這種由皇帝下中旨直接封賞的官職叫斜封官。
斜封官自唐便有,一直不被官場承認,會遭到同僚們排擠,已經是不成文的規矩。
所以一般來說不會有人接受這種封賞。
既然內閣和吏部不簽署升遷調令,弘治皇帝也就不管那麼多,直接下中旨,遷調陳玉為左僉都禦史,官升一級。
陳玉無奈,盡管他不想要這個升遷,但依舊要捏著鼻子接受,沒辦法,他現在已經騎虎難下,隻能堅定的支持弘治皇帝到底。
陳玉被升遷,不僅僅是弘治皇帝對陳玉的嘉獎,更是做給天下官吏看。
正如弘治皇帝想的那樣,上次外察山西按察副使張璁被貶為雲南按察使主事後,就一直意誌消沉,張璁本以為自己官職已經到了盡頭,卻沒想朝廷忽然出現這個機會。
於是雲南按察使司主事張璁立刻上奏疏給朝廷,奏疏洋洋灑灑寫了千字,字字句句都在反駁以禮部尚書倪嶽為首的言辭。
他認為藩王在京畿賞賜,祖宗成法並沒有明確規定,而蔚王又至純至孝兄弟和睦,被封昌平為王並沒有什麼不妥。
又反駁了禮部尚書等人言說會危害江山社稷的情況,他舉例太宗後,諸藩王已不具備兵權和實際行政權,怎麼會威脅江山社稷?
每一條言論都有理有據。
弘治皇帝看完張璁的奏疏後,立刻提拔張璁擢升其為禮部主事,即刻啟程京師赴職。
在張璁被升後,各地的許多地方官乃至京師一些衙署的官吏風向陡然開始發生改變,紛紛以張璁的論據為由,皆開始支持張璁。
弘治皇帝知道,這些官吏中良莠不齊,不乏有投機取巧之輩,這些人不堪大用,即便提拔上來對諸司衙署並沒有好處。
但他卻不管那麼多,先將態度做給天下官吏看,等目的達到後,在從這批官吏中去篩選,能用的就留下,不能用的在給下放到地方。
內閣,都察院右都禦史洪鍾,禮部尚書倪嶽,吏部尚書屠滽齊聚於此。
“吾等深受皇恩,替皇上執掌大明朝,有責任和義務規勸皇上罷息封賞蔚王於昌平就藩事。”
“如今諂媚阿諛之輩紛紛迷惑皇上,乃是君主信小人之言,吾等有責任替皇上辨明是非規勸天子!”
都察院右都禦史洪鍾率先開口,義正言辭的道:“老夫明日朝會以致仕祈求皇上迷途知返。”
內閣首輔劉健忙不迭道:“宣之不可!”
“還未到這個時候,明日朝會吾等繼續辯駁,先使皇上知曉藩王京畿就藩之危害,規勸皇上勿釀成禍端,相信吾等曉之以理,皇上自會明辨是非。”
次輔謝遷也道:“是如此,皇上聖明如聖人,定會懸崖勒馬。”
洪鍾是個急性子,不過聽了幾名閣老的話,便悻悻然作罷,於是拱手道:“那就如此!”
屠滽開口道:“諸如張璁此等人,或能力不足,或屍位素餐,或殘害百姓,如此奸佞入朝,實乃國之不幸,在規勸皇上前,還需對此等人進行彈劾,勿使奸佞入朝,毀了社稷根基!”
想要對付弘治皇帝,得先從支持他的人開始動手,隻要將這些人全部趕出京師,便不會再有人支持皇上,那時皇上勢單力薄,未必不會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