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和韓文始終覺得二百兩銀子一臺的紡織機定價實在太高,小民買不起,富賈未必肯買。
即便朝廷招了江南和東南許多富賈入京觀摩,但朝廷也沒辦法強製這群商人購買。
即便這群商人捏著鼻子買了,那也是礙於朝廷的權威,但是否真心實意,就不得而知了。
夏五月,天氣才開始稍稍炎熱起來,明中葉的這場小冰期對天氣的影響實在太巨大。
工部尚書曾鑒已下令工部在通濟渠邊建設了一處小型工坊,工坊臨水而建,內置五臺大型水力紡織機。
朱厚煒今日早早入宮,本來朱厚照也要跟著出去,但被弘治皇帝拒絕,這家夥隻能老老實實在宮內批閱奏疏,顯得很是不高興。
弘治皇帝今天穿了一席紫色常服薄衫,跟著自家二兒子離開紫禁城。
長期躲在深宮,可是讓弘治皇帝憋壞了,大明的清晨依舊那麼熱鬧,街道小巷處處都冒著人間煙火。
“阿耶,咱們去吃點早點?”
弘治皇帝咧著嘴笑道:“阿耶早晨都沒在宮內吃飯,就等著這一口呢,走!”
依舊是九年前的那個狹小的巷道,依舊是那個早餐鋪。
整個小巷道內擠滿了人群,路邊隨處能看到擺攤的小商賈,食客們就坐在臨時搭建的小桌子上,他們麵前擺著海碗,海碗內盛著白花花滿滿當當的老北京豆汁兒。
剛出鍋冒著金燦燦的熱氣的油條被撕開,放入豆汁內,裹著汁水塞入嘴巴,看的人垂涎欲滴。
“您早。”
“您也早。”
“今個兒通濟渠那邊可是熱鬧,說是朝廷要典賣新的紡織機,全國各地商人都來京。”
“據說那紡織機可不得了,一晝夜就能織一個縣的衣衫!”
“這麼厲害?”
“那是自然,據說是蔚王殿下發明。”
“蔚王殿下著實真龍降世啊!”
早起的食客們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天,讓路過的朱厚煒和弘治皇帝聽的那叫一個瞠目結舌,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紡織機已經被傳成這個樣子了!
一晝夜織一個縣的衣衫,就算後世的機器也沒這個效率呀!
弘治皇帝聽的嘴巴都快咧到脖頸了,笑看著朱厚煒一眼,笑著道:“行呀你!老百姓都知道你了!”
朱厚煒當然也不會深入去想老爹這話有什麼別的意思,單純的是一個父親欣賞兒子的優秀。
如果換個皇帝,或許還要費勁心思去想自己是不是名聲蓋過皇帝和太子,會不會招來禍端,但在這個奇葩的朝代,朱厚煒完全不需要擔心這些。
說白了,就不需要有任何後顧之憂,整個皇室都是朱厚煒最強大的後盾,支持著他做任何事!
“謔!這麼多人!”
弘治皇帝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大明早市熱鬧的樣子,一路走來,基本上裏裏外外的攤鋪都人滿為患。
“老爺子,給添個桌椅唄,就你家早飯最是好吃!”
那老店家看著朱厚煒,似乎想到什麼,疑惑的道:“公子小時候是不是有點胖呀?”
朱厚煒驚愕的道:“你還記得我?”
老爺子哈哈大笑道:“快快,夭兒,添個桌子給兩位貴客。”
“咋不記得啊,老漢開了一輩子早鋪子,來的客人就屬當初你們仨最為貴氣,現在還記著呢。”
“這位是?”
朱厚煒熱絡的和老爺子聊著,絲毫沒有貴公子的架子,驕傲的道:“這是家父。”
老爺子豎起拇指,對弘治皇帝道:“您瞧您將兒子養的!一身貴氣卻從來不托大,來到咱這犄角旮旯卻絲毫沒有嫌棄。”
“不像有的人,來了之後又是拿手帕擦又是嫌這嫌那的,好像老漢這很髒是的。”
“您這兒子就不同,大大方方從來不挑那麼多,哪家貴公子能有這氣度?”
弘治皇帝聽到民間老頭誇著自家兒子,更加驕傲,擺擺手道:“您別這麼說,我也沒養啥,都是孩子自己爭氣。”
老頭道:“咱兒子要有你兒子一半優秀,咱就入土也滿意了。”
“快坐吧,今天老漢給你們便宜點,敞開了吃,不吃飽不能走!”
弘治皇帝挑眉道:“好!”
朱厚煒點了兩碗豆汁,兩根油條,兩籠肉包子。
弘治皇帝也沒有架子,端著豆汁從左到右,大口大口吸溜著,不曉得為啥,為什麼他們喝湯喝粥呀,都是喜歡從邊上吸溜,朱厚煒也搞不懂。
“老哥兒,這生計如何?”
弘治皇帝邊吃著邊和攤鋪老頭聊著家常,老頭樂嗬嗬的道:“比九年前又提升了不少,大家都有錢了,來外麵吃早點的人越來越多,之前大家日子過的還緊巴巴的,現在不同咯。”
“好事兒,好事兒,上麵把咱大明治理的好,家家戶戶都能穩當的過日子,比啥都強!”
上麵的人誇的再天花亂墜,不如民間百姓一句稱讚,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
以前弘治皇帝總是擔憂把國家交給朱厚照,那小子會治理不好,可現在看來,現如今的大明朝,治理的比當初自己執政時還要好,弘治皇帝如何不高興。
一頓早飯吃完,弘治皇帝便起身去付錢,可事到臨頭才發現自己好像沒有帶錢的習慣。
朱厚煒趕忙走上去,從懷中掏出十個銅板遞給攤販老頭兒,道:“老爺子,生意興隆啊,口感還是一如既往的好!”
老頭挑出七個錢,笑著道:“老漢請你們吃兩包子,便宜點,莫出聲,莫要被別人聽著。”
弘治皇帝偷笑,民間百態,小人物也有屬於自己的智慧。
朱厚煒也不推脫,笑道:“謝謝老爺子,走了。”
“常來。”
離開巷道,弘治皇帝心情不錯,問朱厚煒道:“通濟渠那邊紡織機什麼時候開賣?”
“怕要到中午呢。”
他特地多騰出點時間帶弘治皇帝出宮,就是要帶著老爹好好逛一逛他治理十餘年的大明江山!
這些年弘治皇帝都在深宮,從來未出過宮,對民間了解僅限於奏疏之上,哪有機會真真切切看看時下大明朝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