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特別提到開元二十四年這一年呢?因為這一年發生的很多大事,件件都將影響大唐朝廷內部以及邊境未來的局勢發展,也事關大唐未來的命運。
不過,我們還是從李嗣業等人開始說起吧。
李嗣業等人帶著阿史那明的遺體,從勃達嶺燧峰堡出發,千裏迢迢的返迴到焉耆鎮,來曜將軍早已在城外百裏等著自己的老部下“歸來”。
此刻,來曜將軍堅毅的臉上,也情不自禁的抽搐起來,他望著躺在那裏的,與自己共同作戰多年的老部下,眼淚止不住的流了下來。
因為是西突厥的王族,來曜將軍在王斛斯副大都護的指示下,派人將阿史那明的遺體運迴至蒙池都護府(受安西都護府管轄,西突厥主要活動地),那裏有李隆基剛冊封的興昔亡可汗阿史那震(前一任興昔亡可汗阿史那獻之子,阿史那獻曾擔任過大唐的磧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和北庭的大唐邊軍),阿史那明的堂兄。
這一年的春天悄悄來臨,萬物複蘇,一片生機勃勃。李嗣業等人來到這安西也已經有三四年了,他們這些年輕人均都年過弱冠,因為守衛勃達嶺燧峰堡有功,李嗣業和田珍均升為旅帥,楊虎、康寧升為隊正,昆多因為不能說話,便不要所謂的軍階官職,他一直跟隨於李嗣業身旁。軍階雖然不高,也算是立業了,剩下的便是該成家了,恰好此刻突騎施人已退兵,他們也有時間安排自己的私事。
焉耆鎮內,在來曜將軍的安排之下,李嗣業與楊融,楊虎、康寧、田珍與自己在焉耆心愛的當地女子,一起喜結連理,昆多還小,尚未考慮自己的事情。邊境戰爭不斷,死亡是永不變的常態,但新生也一樣需要嗬護。
之後,來曜將軍把幾個新人叫過來,說道:“阿史那明已不在了,他是蒼狼旅的靈魂,他不在,蒼狼旅也就不在了。”
來曜將軍繼續說道:“焉耆相對於其他軍鎮來說,也算是大後方,在這裏會淹沒了你們的才能,再就是突騎施和吐蕃的威脅一直都沒有消除,你們都是安西軍中的好手,更前方的疏勒和於闐更需要你們。”
“來將軍,您不要我們了?”康寧打斷來曜將軍的話。
來曜將軍罵道:“你這是屁話,你們都是我一手帶出來的,我怎麼可能不要你們呢?正是因為要你們,才會讓你們出去曆練曆練。”
“其實也不隻是我的意思,疏勒鎮鎮使夫蒙靈察將軍點名要李嗣業、田珍、楊虎、康寧和昆多你們幾個人去疏勒鎮,尤其是李嗣業、田珍和楊虎你們幾個陌刀手,而我那大侄子,於闐鎮鎮使高仙芝也點名要你們,你看這就讓我為難了。”來曜將軍繼續說道。
“我想了想,李嗣業你們幾個人一起來安西的,不便分開,所以你們幾個就一起前往疏勒,疏勒是直麵吐蕃和突騎施的最前沿軍鎮,需要你們的力量。”
來曜將軍走到田珍麵前,說道:“這就要委屈你了,田珍,你與高仙芝也算熟識,所以就隻好讓你一個人隻身前往於闐去報到。”
田珍與李嗣業等幾個人相處幾年,一起生活一起戰鬥,此時雖然不舍,但軍令不可違,隻好依依惜別,他們的家眷也都隨他們前往疏勒、於闐。
開元二十四年這一年,前文也提到過,吐蕃的大軍在蘇祿可汗兵發撥換城時,一直活躍於昆侖山以南,以牽製大唐在焉耆、於闐、疏勒等軍鎮的軍隊,但吐蕃人的目標並不是協助突騎施人攻唐,他們的目標一直都是勃律道上的小勃律國。正是這一年,吐蕃的大軍趁大唐無暇顧及小勃律之際,發兵占領了小勃律國,至此大小勃律國均被其征服,勃律道也便在其掌控之中。
白衣大食那邊,這一年四月,白衣大食的唿羅珊總督履行與大唐的約定,發兵攻占了吐火羅,並斬殺了吐火羅葉護。蘇祿可汗為避免兩線作戰,向大唐皇帝李隆基請降,自己則親自率領精騎渡過阿姆河,入吐火羅境迎戰白衣大食。李隆基表麵準許了他的請求,實際上依然告誡蓋嘉運、王斛斯等將領,若有機會,隨時都可攻打突騎施人。
吐蕃和大食在西域的勢力逐步替代突騎施,一點點的逼近大唐控製的西域,這便為後來的大唐征戰小勃律以及大唐與黑衣大食怛羅斯之戰埋下了伏筆。
這一年,同為邊境之地的東北,平盧將軍安祿山在討伐契丹時失利,按律當斬,河北節度副大使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宰相張九齡曾在開元二十一年見過安祿山一麵,後續也考察過他的言行舉止,斷定此人日後必作亂,因而在奏文上批示:“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但最終拍板的李隆基並沒有批準,卻為示皇恩,將安祿山釋放了。
還是這一年,李隆基欲為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加實封,並讓他兼領尚書,張九齡認為牛仙客學識不高,因而極力勸阻,這引起李隆基的不悅。去年已拜為拜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的李林甫,私下與李隆基言道:“隻要有才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意思直指張九齡幹涉太多,李隆基深以為然,以結黨為由於十一月份罷免了張九齡、裴耀卿的宰相之職,然後任命李林甫、牛仙客為宰相。這一年李林甫替代了張九齡,被授中書令,沒有了忠誠之相張九齡的牽製,牛仙客怎麼可能是李林甫的對手?大唐朝廷的宰相之權,逐步落於李林甫一人之手。
有些決策在當時看似無關痛癢,但可怕之處便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決策都可能將改變未來的曆史走勢,開元二十四年發生的這幾件大事,都將影響李嗣業等人的命運,影響大唐所有人的命運。
從某種意義來說,開元二十四年,是李隆基從英明神武向昏庸怠政轉變。